張雅博
摘要:家庭是每個人生活的第一環境和終身環境,對人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成員、成員間關系、家庭規模、家庭教養方式等交織在一起,組成最基本、最穩定也是最復雜的“社會”。
結合近三年《理學院新生入學問卷》、近三年理學院五類人群①等相關數據,剖析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嘗試根據現存問題探究建立家校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家庭的積極作用;引導在校學生認識家庭對于自身心理健康的作用,科學合理的設計心理健康指導活動,幫助學生提升發現自身問題、勇于面對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情緒調節和抗壓能力,形成健康人格。
關鍵詞:家庭因素;問題剖析;心理健康;學生成長
一、引言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所處的社會背景、家庭結構、家庭成員及其相互關系、家庭氛圍、教養方式等。本文所研究的家庭主要指原生家庭,即“個人出生后被撫養的家庭,是個體情感經驗學習的最初場所”②。
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學習借鑒學界已有成熟理論;采用問卷調研方法,面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學生發放有效問卷550份,回收有效問卷505份;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程度父母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5份。通過問卷調研當前學生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模式以及存在的問題;采用數據分析法,就近三年理學院新生入學問卷結果與近三年五類人群進行對比,剖析家庭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是否具有連續性和延續性;采用案例梳理方法,對比和諧家庭與問題家庭學生的差異化。
二、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作用
家庭是每個人出生的第一環境,也是每個人成長的終身環境。《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指出:“家庭是由婚因、血緣或收養關系所組成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③。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在家庭這個社會基本系統中的各種因素,如婚姻、親屬關系、家庭經濟、代際關系等。④
三、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
(一)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就是組成家庭的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組合狀況。也可以說家庭結構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的模式和類型。⑤隨著國家經濟不斷發展、國家政策的改變,“四世同堂”家庭已經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增加的獨生子女家庭、單親家庭和隔代家庭。以近三年《理學院學生入學問卷》及學生現實表現情況為例進行分析:
1.理學院近三年完成新生入學問卷共計242人,其中單親或離異家庭16人,占據11.3%,其平均績點2.88,遠低于學校平均績點3.0;16人中10人存在學業問題或心理問題,其比例高達63%。其中4人性格敏感、多疑,且自我評價很低;一名男生在人際關系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害怕被拋棄,害怕被否定,為學員長期關注學生。
2.在完成問卷的242人中,獨生子女共計182人,比例達75.2%。 作為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家里獨享六位長輩的關心和照顧,得到所有可能得到的關愛。由此造成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理學院近三年處理宿舍矛盾共計10余起,其中獨生子女占據比例高達67%。學院關注的8名心理問題學生中⑥,5人為獨生子女。使用SCL- 90測試結果顯示,獨生子女更易于焦慮⑦。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群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社會出現“假性單親家庭”現象。假性單親是指父母雙方都在婚內,但有一方經常不履行責任,長期處于缺失狀態,或者父母均在身邊,但有一方缺乏情感卷入和支持。物理陪伴的缺失亦或情感的缺失,均會為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假性單親家庭的孩子較容易有品性問題、性行為問題(早孕)、學業表現差、酒精和藥物濫用、身心健康等。
此外,在家庭結構中還存在隔代家庭、留守家庭、重組家庭等復雜情況,有被調研對象直言:對父母很陌生,沒有安全感;重組家庭的一位女生則主訴:父母吵架都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好,是自己的原因讓父母沒有辦法把愛給予他們自己的孩子。
(二)家庭關系
家庭關系關系到每個家庭成員,是其相互之間的經濟、情感、文化的聯系,主要包括婚姻關系和親子關系。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有如下幾種家庭關系對學生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1.角色顛倒的親子關系
親職化(Parentification)是指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顛倒,父母放棄了他們身為父母原本應該做的事情,并將這種責任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的父母常常也是自戀的,不允許孩子成長為與自己分離的、獨立的個體,他們期望,或潛意識里期望孩子應該對自己的幸福負責,而自己不想對孩子負責。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物理和情感的需求,個人需求被犧牲,放棄了自己對舒適,注意和指導的需求。
這樣的親子關系容易導致孩子情緒敏感、容易憤怒、很難建立依戀連接。孩子常常需要優先滿足父母的期望,理應體察父母的需求和感受,但是難以指望或很少感受過父母對自己的理解;害怕犯錯或者判斷失誤,因為這會對父母產生不利的影響;如果父母需要,可能會立刻放下手頭的事滿足父母需求,犧牲自己的生活和時間來照顧父母。
2.糾纏型母親與關系混淆
糾纏型的母親和其子女之間的主要問題是關系混淆(Enmeshment),這一概念由Salvador Minuchin首先提出,關系混淆是描述家庭成員之間邊界模糊或幾乎沒有邊界,彼此過分關心且投入對方的生活,從而抑制了個體化發展(individuation)的失調狀態。
這類母親控制性強,認為自己有權利去干涉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把孩子當做自己的財產;母親和孩子的角色是反轉的,母親不斷要求孩子去預測并滿足她的需求,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養育者,與此同時,孩子自己的需求被泯滅了;
總是替孩子做決定,卻未曾真正給予指導;她們的最終武器是(讓孩子產生)愧疚感。
這樣的親子關系會阻礙個體的自我分化過程;使個體喪失獨立的人格和自主感,不能形成健康的身份特征;自己做出的決定更多出于取悅母親的需要;長大后容易在與他人建立的關系中受傷,或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在專業或職業選擇上表現出更多的優柔寡斷,或更加依賴父母并遵照父母的決定;已婚子女在婚姻生活中滿意度較低,并且在自己的家庭中難以建立邊界。
3.用愛偽裝的“共生關系”
當下很多父母在無意識中與孩子建立起一種“共生關系”。共生關系在孩子一歲前,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樣的關系,嬰兒可能難以生存。但是當嬰兒超過1歲,就需要發展其他的心理功能,如(自主、獨立)。足夠好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放棄繼續和孩子“共生”的愿望。一位受訪者這樣評價母親給予的愛:“母親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可是我需要用‘聽話來等價交換。母親以自己的無私奉獻換取我的‘聽話。這種愛我想接受,可是燙手”。
調研過程中發現嚴重影響個體發展的家庭關系還有暴力、出軌、被控制、父子關系迷失等等。在調查研究和現實工作中發現,家庭凝聚力強,家庭序位科學,家庭氛圍良好,對大學生心理狀況有正面影響;而那些家庭沖突較大,家庭關系緊張的家庭,大學生子女的抑郁和疏離感也增加。
(四)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指父母在子女個性和心理成長發展過程中,兼具撫養和教育之意的方式。⑧ 父母對于子女的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整個過程的。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建立在父母對于家庭教育的作用、積極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有著一定認識和方法的基礎上。應該了解并尊重子女的性格、行為習慣方向選擇等;積極表達對子女的關愛,認真傾聽他們的聲音,達到溝通;要樹立行為規范,提出正確要求,構建親密的親子關系與和諧的家庭氛圍。
理學院近三年完成新生入學問卷的242人中,30人由父母填報專業,以14級為例進行分析:14級填寫問卷的學生中有15人由家長填報專業,1人未報到,2人轉專業,5人存在學業問題。家長經常打著“為你好”的旗幟不理會學生個人訴求,為學生做決定,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子女有力量時進行反叛;另外一部分即便成年也無法自己做決定,習慣性將錯誤愧疚于父母而不是自身。
(五)家庭經濟情況
在工作發現貧困大學生的心里危機的主要表現強迫癥狀、抑郁、人際關系、焦慮等。貧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是家里的驕傲,他們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擺脫家庭現狀,對自己追求完美、設定目標過大,承受壓力大,在生活中常有的表現是心事較重、喜慮問題、思想行動上較消極,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對自己評價低,產生自卑。此外,經濟的拮據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興趣的能力的提高,壓制了正常交友需求,往往產生人際關系敏感、自卑、焦慮心理。他們在上大學前,一味讀書,交往面窄,與異性交往較少,無法滿足正常的心理需求。
相對于貧困的大學生,家境富裕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有的因為父母忙于掙錢,忽略孩子,給了孩子只有錢的生活,沒有陪伴與愛,導致他們內心灰暗,對待生活不積極,對社會產生憎惡感;有的是父母管的較多,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內心不滿。
四、家校攜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制
(一)搭建家校合作模式
加強家校合作的機制保障,提高認識,建立規范性的家校合作機制,采用多樣化的家校合作模式:
1.建立心理問題學生檔案,與家長了解學生成長經歷。編撰發放《大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手冊》,對家長進行培訓,引導其認識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構建和諧家庭、與學生建立良性互動給予意見和建議。
2.完善家校間的有效溝通,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及時告知學生在校情況,家長及時與學校溝通學生成長經歷。
3.促進學校和家庭的互相支持,借助現代豐富的通訊技術,例如微信、QQ、郵件等開展心理教育家?;?,還可以借助心理教育社會力量,比如:當地政府部門、社會教育機構、家長教育機構、志愿者服務等。
(二)充分發揮家庭的原生性作用
1.父母給予子女足夠合理的關愛。父母的關愛是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父母對孩子予以情感關懷與溫暖,那么學生將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若父母未能給予孩子想要的關愛,那么學生可能產生孤僻、消極、自卑等不良情緒;父母過于溺愛孩子,控制孩子,那么孩子將會產生自私自利以及依賴心理。
2.家長應努力塑造觀、和諧、包容、民主的家庭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性格以及心理素質。上述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學生容易形成樂觀、向上、積極進取、溫和從容等性格品質。反之則容易形成極端、消極、孤僻等不良心理⑨ 。
3.家長應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當積極學習,掌握必要且有效的教育方法,與孩子進行深入溝通,了解其優點與不足,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同時,還應注意自身的管理方式以及對孩子的關愛程度,讓孩子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進行自我教育與成長。
(三)前置“家長培訓”
通過心理文化節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家庭因素對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在孩子上大學之前,對學生家長進行教育、培訓,相關部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家長網絡資源,提供心理干預與援助,提供專業指導信息等。還可以開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對在校學生進行家庭教育引導。
家庭作為每個人生存的第一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引導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家庭的作用無可替代。在現實中,家庭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未充分發揮,甚至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與孩子進行良性互動。樹立良好家風,構建和諧家庭,關系到個人的健康成長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需要家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趙郝銳,童輝杰. 原生家庭的代際影響[J].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3) : 126-129
[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新版·中國大百科全書(74卷)一社會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版
[3][美]埃什爾曼( [4][美]維吉尼亞·薩提亞:《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世界圖書出版社:4頁 [5]宋小玥.家庭因素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D].浙江工商大學,2015 [6]許萬敬,劉向信主編:《家庭學》[M],山東友誼出版社,1995年版 [7]陳陳:《家庭教養方式研究進程透視》[D].,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8]尹永華, 邵欣. 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4(30) 注釋: ①學業困難生,心理問題學生,就業困難生,經濟困難生,少數民族學生。 ②趙郝銳,童輝杰. 原生家庭的代際影響[J].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3) : 126-129 ③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新版·中國大百科全書(74卷)一社會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版。 ④[美]埃什爾曼( ⑤許萬敬,劉向信主編:《家庭學》[M],山東友誼出版社,1995年版。 ⑥參考理學院五類人群匯總表 ⑦宋小玥.家庭因素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D].浙江工商大學,2015。 ⑧陳陳:《家庭教養方式研究進程透視》[D].,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⑨尹永華, 邵欣. 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