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盛
本學期我利用業余時間拜讀了《有效教學方法》一書,頗多感慨。本書共有13章,每一章談一個教學中的重大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或統計數據作為根據,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之后,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關注。有效教學的提出也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教學是藝術,這是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它倡導教學是一種教師個性化的、沒有"公共的方法"的行為,一種"憑良心行事"的、"約定俗成"的行為,主張影響教學過程的因素是復雜的,教學結果是豐富的,難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但是,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才明確地提出,教學也是科學。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于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如程序教學、課堂觀察系統、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分析、教學效能核定的指標體系以及教學行為——結果變量等。
當前,許多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盲目地增加課時,給學生灌輸題海思想,這顯然違背了有效教學的主旨。有效教學,旨在提高單位時間內教師教學的效果。要提高有效性,只能靠提高每堂課的效益,減少無效勞動造成的時間的浪費。要想提高課堂效益,必須認真鉆研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對必學內容、選學內容、基本要求、較高要求每年的變化都要心中有數,都必須鉆研清楚,才能制定適當的標準,概括所有的知識點,才能把握好分寸,不至太淺或太深,才能縱橫聯系,前呼后應。
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切實抓好五個環節:1.明確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2.指導學生開展嘗試活動,啟發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3.圍繞教學目標,組織變試訓練,注重一題多解,提高訓練效率;4.及時評價,實現多途徑、多方位、多形式的反饋矯正;5.總結歸納,深化目標,引導學生概括所學知識、方法,并聯系已有的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下面結合本人聽過的一堂課來具體談談應如何實施有效教學。
案例:浙教版3.1《平方根》
上課伊始,教師在黑板上出了幾個題目:
22=( )
42=( )
92=( )
師:很好,現在我們對于平方的運算已經比較熟悉了,如果我告訴大家任意一個數,相信大家很快就能把它的算出來。那么如果現在我們知道它的結果,怎么算它原來的數呢?試試看啊。
隨即,在黑板上寫下:
( )2=4
( )2=16
( )2=81
生1:第一個填2。
師:就一個2嗎?還有沒有別的數?
生1:哦,對了,還有-2。
師:誒,好的。下面這個呢?
生2: 。
師:第三個呢?
生3: 。
師:從左到右這種運算我們叫做是平方,從右到左這種運算我們把它叫做是開平方。它的結果實際上就是在尋找它原來的根,因此我們把它的結果叫做是平方根。
例1:求下列各數的平方根:
(1)9 (2) (3)0.36 (4)
生:9的立方根是 。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3的平方是9,-3的平方也是9,所以9的立方根是 。
師:好的。
在學生講的同時,他在黑板上把學生所講也寫出來。
師:如果每次算平方根都要寫出某數的平方根是多少,是不是很麻煩?
生:恩。(部分學生不由自主地叫起來)
師:因此,我們以后就用 這個符號來代替平方根這三個字,看到 ,就要想到平方根這三個字,看到平方根三個字,就要想起 。所以9的平方根是 ,我們就可以用 這條式子來表示。
同時,我們用 表示正平方根,用 表示負平方根。因此 表示什么意思?
生:9的正平方根。
師:等于多少?
生:3。
師:那 呢?
生:9的負平方根,等于-3。
師:很好。
…………….
講解完例1后,張老師又問學生:0的平方根有沒有?
生;(思考片刻)就只有一個0。
師:恩。那-4呢?
生:-2(后又發現答案不對,馬上又說:不對,不對,沒有答案的)
師:那-9呢?
生:也沒有。
師:是的。因此一個數的平方根,它一般有下面三個性質:
1.正數有正、負兩個平方根,它們互為相反數;
2.零的平方根是零;
3.負數沒有平方根。
……………
數學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當中的首道工序,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準確,將直接影響到后續數學學習的效果。本課在原教材中屬初二內容,現教材把其放置于初一第三章,對學生的認知要求無形中增加了不少,同時讓學生正確掌握平方根的符號更是難上加難,而且前一章有理數的四則運算剛教完,學生對乘方的運算還不十分熟練。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客觀事實,制定合理恰當的教學目標:1、讓學生了解平方根、算術平方根的概念;2、會用符號表示;3、了解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的性質。
本課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乘方運算)出發,然后進行反向運算,到最后引入平方根的概念,整個環節自然流暢,教師語言幽默,表達清晰準確,真可謂一針見血。同時問題設置都很合理,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反觀學生,對于教師拋出的每一個問題,總是能很快地輕松解決掉,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再加上教師極具幽默性的語言,直插入學生心底,他們個個均樂于接受,同時情緒亦非常高漲,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新知識,平方根運算實際上就是乘方的逆運算。到這里,可以說本節課已成功了一大半。接下去的任務便是精雕細琢,逐步完善與平方根相關的各知識要點。
在例1中,教師從需要出發,巧設陷阱,每次“要寫某某數的平方根是多少”確實很麻煩,從而反射出要引入符號 來表示平方根的必要性,此時的學生更是欣然接受,有了這符號要簡單多了。對于如此抽象的符號,如果只是單單告知學生,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強烈反感。別說里面的 不舒服, 更是讓人難以接受,兩者合起來作為符號真是頭疼得不行。而該老師的處理手法卻是如此高明,不得不讓人佩服。突破了符號這一難點,接下去有關平方根的性質及算術平方根的引入便水到渠成。
縱觀整節課,教師對教材的處理確是非常獨到,真正做到了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同時本著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的理念,在各環節中層層設問,問題也是獨具匠心,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有了課前的這兩點精心準備,再加上該教師本人語言幽默,表達清晰準確的特長,一堂效率很高的課便呈現出來了。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對于我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在學習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學習中最大的樂趣。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