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們國家的教育行業也逐漸采用新媒體教學,雖然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時代的發展需求。本文筆者主要敘述新媒體環境對中學語文閱讀的影響,通過對現如今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新媒體對中學語文閱讀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中學語文閱讀
一、新媒體及閱讀的內涵概述
“新媒體”(New media)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于 1967 年率先提出的。之后,“新媒體”作為一個新概念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由于新媒體的“新”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其內涵正隨著媒體的發展不斷充實和更新,故學術界對“新媒體”概念的界定也一直沒有統一起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期給新媒體的定義是:新媒體就是網絡媒體。高校教材《新媒體概念》(石磊)對“新媒體”的定義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訊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二、新媒體影響下的閱讀特征
(一)更為充分的互動參與
新媒體更為便捷的信息交互渠道和更為豐富多樣的閱讀平臺使閱讀中的讀者與作者以及他人之間的交流對話得到了更充分的實現,互動參與的方式更加自由、多樣、靈活。新媒體龐大的信息承載量和使用范圍也使閱讀的互動空間和參與對象更為廣泛。例如,新浪微博、騰訊新聞、知乎這些類型不同的閱讀平臺都存在點贊、留言、話題、直播討論多種互動模式,且基本沒有時間、空間和內容的限制,進入的成本和門檻低,任何讀者都可以注冊賬號參與互動閱讀,隨時隨地交流心得體會,讀者對評論的再評論也可以成為其他讀者的閱讀內容,如此延續,循環往復。
(二)更為廣泛的社會閱讀
充分的互動參與也強化了閱讀行為的社會性。閱讀作為讀者與作者的思想交匯甚至更多人共同切磋的過程本身就表現出了群體性,即強烈的社會性。而新媒體帶來的相互交織的信息系統和更為便捷的互動參與,使彼此間的交流更加充分,使有著共同閱讀取向的個體更易聚集到一起形成群體的閱讀行為,且個體作為信息傳播中重要環節的角色在新媒體環境下更為突出,個體的信息處理和大眾的信息傳播完整地融合了,這也使個體的閱讀取向極易在短時間內聚焦起來,對大眾閱讀趨勢產生作用。
三、新媒體環境對中學語文閱讀的影響
(一)閱讀習慣的新改變
傳統的語文閱讀資源因受各種條件的制約,語文教師的閱讀資源、涉獵范圍是有限的,閱讀教學視野也相對較小。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可供學生自主閱讀的資源也較為稀少,雖然大多數中小學也都設有讀書閱覽室或閱讀資源更新不及時;另一方面有不少學生閱讀積極性不高、學習自覺性差,很難讓受網絡文化熏陶成長起來的中學生集中時間坐下看書閱讀,他們更喜歡手機、電腦等新媒體下的碎片式閱讀。
當下的中學生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網絡文化熏陶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他們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和閱讀習慣較之以往的學生都有很大的不同。新媒體環境下所出現的新的改變,對于當下我國教育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人文教育的深入轉化過程中的穩步推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閱讀平臺的多樣化
觸屏時代以 Kindle、手機微信公眾號、微博社交網站、MOOC 公開課等為代表的屏閱讀、淺閱讀,促使當今的閱讀資源更新及時,信息資源傳輸更加高效便捷,新媒體環境之下,我們每天接收的信息都在不斷的變化革新之中,相較于傳統閱讀中以紙質為媒介的閱讀方式,觸屏式的閱讀方式則能夠更加便捷的獲取最新的海量閱讀資訊,觸屏時代的屏閱讀在為我們及時提供最新閱讀資訊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加快了我們的閱讀節奏,這些不僅改變了以往傳統文本閱讀中的閱讀方式,變閱讀為閱覽,既開闊了我們的閱讀視野,豐富了我們的閱讀內容,也對我們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技能、閱讀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留給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思考的空間卻大為縮減,尤其對于思想認知正在逐漸穩固階段的中學生來講,在短時間內面對大量而龐雜的信息,又該如何有效的甄別篩選,擇優而閱,則成為中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所探尋、研究的新課題。
(三)學生閱讀主動性提高
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可借助手機、平板電腦、Kindle 等個性化的可操作性地自主閱讀平臺,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互聯網、博客、APP 等多樣化的信息獲取渠道,打破傳統閱讀的時空局限,學生的閱讀方式也由被動接受式閱讀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去尋找和發現豐富的閱讀資源,滿足了學生自主性、個性化的閱讀需求,改變了傳統閱讀教學中學生被動式的閱讀。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指導中應該引導學生的閱讀品味,但卻不應該限制學生的閱讀領域。通過多樣化的信息獲取渠道,積極主動地去尋找和發現豐富的閱讀資源,來滿足自身個性化的閱讀需求,這既尊重了學生的閱讀自主性,同時也能有效的激發學生閱讀的自發性,提升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四)教師教學導向性增強
語文教師處在新媒體環境逐漸融合于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與新課改逐步深化的雙重教學改革背景下,其肩上所負的擔子更重,中學語文教師將改變以往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是單一的將教材中的文本對學生進行講解與傳授,而是成為學生閱讀學習中課堂內外的閱讀導師。新媒體環境下的閱讀資源打破了傳統閱讀教學中文本閱讀的時空局限,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環境下多渠道的信息獲取方式。借助多樣化的閱讀平臺,隨時隨地發現新事物,閱讀新資訊,為我們的閱讀教學也展現了新的探尋方向和新的實踐道路,例如智慧教室的出現,電子書包的應用,VR 教室中對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等。對于中學生而言“掌上閱讀”正是符合該年齡階段學生對電子產品喜愛的心理,所以中學語文閱讀可以采用多媒體閱讀的多種方式,順應互聯網+時代的潮流趨勢,也是中學生拒絕單一學習方式的共同呼聲。
另外,在新媒體環境逐漸與語文閱讀教學相互深化融合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首先應當積極地迎接和面對新媒體技術發展帶來的新的機遇與挑戰,努力抓好閱讀教學改革。在新形勢下,樹立包容開放的教育教學理念,探索具有創新性與實踐性的互動式閱讀教學模式,逐步探尋課堂內外閱讀教學的有效結合,充分利用新媒體環境中多媒體技術和豐富的網絡資源,使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唐亞薇. 新媒體背景下高中生語文課外閱讀現狀調查與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7.
[2]黃鶯. 新媒體視域下初中生語文閱讀遷移能力研究[D].重慶三峽學院,2017.
[3]林洋坤. 新媒體環境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6.
作者介紹:孫貴東,男,漢族,黑龍江省賓縣,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