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池翠
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德育在教學中顯得越來越重要,數學教學也不例外。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社會主義的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能夠自覺地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能夠自覺地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自覺地履行義務,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責任感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那么,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怎樣去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認為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示范導行,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
德育教育的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言一行對他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表達以及儀表等,都可以在無形中給學生以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教師做了大量的準備 ,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輕松、愉快,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老師身上感受到一種責任感,即對工作、對他人的責任——這些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巨大的影響。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數學課的內容表面看似乎較為枯燥,除了一些單調的符號就是一些直觀的數字,教師和學生的精力更容易被牽制到如何去解決那些數學難題上,往往忽略了題目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思想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數學課本中有多處涉及數學史料,數學家的故事、數學發現、實際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方法、數學趣聞、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古代的算法……等方面的內容,以習題、注解、附錄、你知道嗎、小知識等小欄目出現,這些內容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使學生受到廣泛的教育。我們可以適時結合教材,利用這些材料,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數學家的重大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滲透德育教育。
1.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數學史料,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 。
2、挖掘數學自身內在的美來培養學生對數學的鑒賞能力,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陶冶學生的美好心靈和高尚情操。
3、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三、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數學中,有很多規律和定理,如果光先靠教師口頭傳授是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的。這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這種學習方法使學生體會到:大家在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這樣不僅可以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意識。有了團結合作的意識,學生就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意識到只有大家同心協力、合作互助,才能更快、更好地取得成功,體會到自己在收獲著自己付出的同時,也同時在收獲著別人的付出,進而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在合作中要互相尊重。21世紀是充分合作的世紀,要幫助學生“學會合作”。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我中心的傾向較為明顯,缺乏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因此,有必要強化對學生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的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大家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除了競爭,更重要的是要團結合作;競爭可以提高每個人的實力,而合作是事業成功的土壤——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
四、利用數學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處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我們可以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和以數學為主題的活動,另外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活動,如:知識技能競賽;講一講數學家們的小故事等,相信這樣一定會起到多重效果的。教學活動是我們完成教學任務的根本途徑,也是我們滲透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
五、結合學科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因為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它科學性、邏輯性很強。學好數學的同時它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你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其自身的精確、嚴密,要求我們的學生在學習數學中,一定要做到嚴格、認真。所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十分重要。如: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小學生因其年齡的特點大多非常粗心,提高計算能力就一定要養成仔細計算的習慣。在平時的訓練中,時時提醒學生不要抄錯數,看清是什么運算,加減時注意進位和退位等等。通過這些,教育了學生,使他們認識了計算的重要性,培養他們嚴格、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態度 。
總之,在數學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時要注意把握好“度”。數學教學是沙土,無時無處不滲透著細雨之水;學生似小草,吮吸著沙土里的水份。只要我們能正確引導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善于捕捉,不失時機地將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知識教學、智能培養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步到位,才能真正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