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正處于快速發展期,特別是我國個人消費金融的發展更是領跑世界各國,但與此同時,作為消費金融基礎的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我國卻相對滯后,這不僅阻礙了消費金融的進一步發展,而且還給整個互聯網金融體系帶來隱患。基于此方面的考慮,本文以期發現這種制度建設滯后的原因及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可能的解決策略。
互聯網金融是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服務機構通過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連接在一起以實現支付、投資、融資以及金融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活動。這種新型金融活動是在實現安全、便捷等網絡技術水平上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業態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信息技術行業相結合的新興領域。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疊加。
互聯網金融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特征。首先互聯網金融服務于小微企業和個人及家庭,對企業的征信未納入我國央行征信系統。其次,客戶以線上客戶為主,客戶信息也來自線上。再次,客戶與融資平臺信息不對稱,客戶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最后,客戶的數據側重于體驗、社交、消費和行為方面。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在近幾年尤為迅速,全國點對點(P2P)網絡放貸機構數量屢創新高,截至2015年底,累計平臺總量達到3859家(含問題平臺)。2593家正常運營平臺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尤其在產業和金融發達的廣東、山東、北京、浙江和上海更為集中,五省合計份額已經超過6成。成交金額方面也是大幅增長,整個行業累計成交額在2015年10月份便已突破萬億大關,到2015年年底已達13652億元(中國報告大廳,2016)。
此外,互聯網支付、電商企業小額貸款和眾籌等其它互聯網金融領域,無論機構數量還是交易金額以及產品品種都有快速增長。整個互聯網金融的爆發式成長的同時,金融活動參與者的資信問題以及信用評價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特別是廣大的個體參與者日益成為互聯網金融的主力軍,個人信用征信體系的建設變得越來越迫切。
和傳統金融一樣互聯網金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因而征信就顯得尤為關鍵。個人信用征信(簡稱個人征信)是指權威征信機構對個人信用信息進行采集和加工并生成的信用評價數據,并根據市場需求提供該數據查詢、評估和相關建議的服務活動。當前個人信用征信主要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的應用。
1.個人征信的內容
個人征信的內容包括識別和采集個人身份以及反映個人家庭、職業等情況的個人基本信息,個人與金融機構發生借貸關系而形成的個人債務償還信息,個人與商業機構發生賒購關系而形成的個人債務償還信息,個人與公用事業服務機構發生的應繳費信息,個人與行政機關、行政事務單位、司法機關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形成的與個人誠信相關的信息以及其他與個人信用有關的信息。這些信息經過加工、計算和匯總,制作成一定形式的產品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向有關用戶和公眾發布。
2.國際征信體系的通用原則
制作成的數據要求原始信息來源應該制度化、程序化和系統化,數據本身準確、時效性強和評價充分客觀,并且要保持足夠長的連續性和可比性。數據處理過程要安全、可靠和高效,同時要置于法律監管之下。為適應全球化的需要數據應能供多語種查詢,實現跨境共享。
3.我國個人征信近幾年發展及現狀
2012年12月26日國務院第22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征信業管理條例》,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該條例對我國境內單位和個人征信活動進行了首次規范,特別是對征信機構的資質、人員、行為和監管做出了具體規定。
2015年1月,央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劃定了8家首批入圍個人征信牌照的機構,要求在6個月內做好準備工作。獲得首批個人征信牌照8家機構是:騰訊征信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鵬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華道征信有限公司。
目前,多家個人征信機構有意整合成一家,并進一步向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領域(如典當、擔保、租賃等領域)拓展,個人征信業務也將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企業征信系統采集了企業的各種商業信用信息,包括企業注冊信息、年檢等級、產品達標信息、稅務等級信息、國有資產績效考評信息、進出口報關記錄、信貸融資記錄和行業統計分析信息等。
自2015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同意八家社會機構開展個人征信業務以來,至今已近三年,這些機構不僅達不到監管標準,而且每一家機構獲取基礎數據的覆蓋面都有局限,編制和提供的信息有效性不足,發布征信信息的渠道各自壟斷互不聯通,使得信息無法共享。另外,這八家機構對征信業務自律不夠,根據各自掌握的有限信息進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評分,存在信息不真實不客觀問題。
征信數量控制這么緊,征信數量這么少,能形成征信業嗎?人民銀行征信局局長萬存知認為(人民網,2017),征信業不在于征信機構的數量多少。征信活動主體由三部分構成:原始數據來源——信息提供者、征信信息編織者——征信機構和征信信息使用者—用戶。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有個人、團體、組織、政府機構等不同類別,需要征信機構保持獨立運作。各種信息提供者和各種信息使用者又通過征信機構聯系起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或者信息鏈。但這個產業鏈目前還缺乏整體性,征信機構在收集和抓取信息提供者的數據時渠道不同,方法各異,而且這八家機構各自依托某一個企業或者企業集團發起創建,在業務或者公司治理結構上不具備或者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獨立性,相互間存在比較嚴重的利益沖突。信息使用者在查詢調取征信信息時又有獲取渠道的傾向性,難以做到全面客觀。
張斌(2016)認為,征信機構市場準入條件過高,信息采集不規范,數據標準化相對之后,征信數據安全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個人信息主題權益保護不力,監管水平有待提高。
所以歸納下來我國目前民間個人征信體系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信息完整性問題,八家機構各有側重,信息也基本上靠客戶填寫,在線獲取,完整性較差。
其次是信息共享問題,八家機構互不往來,各自屬于不同的利益團體。還有就是處于各自對客戶信息的保護而難以相互達成共享。
再次是法制問題,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快,各行各業情況復雜且不盡相同,立法難度不小,再加上我國對新生事物立法的習慣性滯后使得個人征信法律體系難以完善甚至是無法可依。
還有就是道德問題和欺詐問題。近些年這類問題不斷出現,利用個人信息實施欺詐的事件屢見不鮮。每個消費者稍有不慎個人信息就可能被出售,甚至是個人隱私被侵犯。因此界定獲取數據的邊界,將保護個人隱私和滿足征信企業的數據獲取兩者兼顧,是發展個人征信面臨的棘手問題。
對民間征信的另一個存在的問題是如何保證其公平性。上述八家征信機構均為民營企業,部分企業的模式是既做基礎數據,又出個人評級報告。有的企業雖然兩者分設于不同的公司,但又同屬于一家集團公司。部分企業之間存有多種業務交叉點,構成競爭關系。這種情況下,會不會出現征信機構篡改個人數據或有選擇地抓取數據等不正當競爭讓人懷疑。過去幾年,互聯網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相互“廝殺”屢見不鮮,個人消費者雖然在它們競爭中獲得一定的好處,卻不自覺地泄露了更多的個人信息甚至是隱私。
關于建立我國特色的個人征信體系,流行的探討主要是構建全國范圍的個人征信系統,央行的作用、特色化征信可以先行。相對于央行征信服務,民營征信數據采集源更廣,將會滲透群眾生活細節。
民間征信機構出具的個人征信報告可能與央行的報告有所區別,側重面不同,兩者應當互為補充,進而讓整個征信系統保持更加全面、更加多元化。不同民間機構只要保持中立,錯位發展,形成特色也可以贏得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認可,成為央行征信的必要延伸和補充。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人民銀行無論是服務對象還是服務范圍都不可能扮演互聯網金融個人征信角色。八家試運行機構任何一家也難以短時間起到服務全國的作用。因此,以八家機構為基礎建立行業協會式的聯合體不失為一種可行方案,不僅如此,央行同時扮演監管角色,并隨著市場情況的變化隨時實施動態監管。另外,也是最為關鍵的是完善立法,建立專門的法律來約束行業當事人的行為,形成一個民間征信,央行監管,法律保障的“政府-民間-法律三位一體征信系統”,具體圖示如下:

圖中表示該征信體系中征信機構必需接受央行的指導和監管,同時由必需將自己的行為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之上。
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個人征信體系建設相關部門和行業進行了廣泛嘗試,上述八家試點機構出現后更是讓人們產生了許多想象空間,但之后的進展卻異常緩慢,嚴重影響力互聯網金融的后續發展。個人征信體系建設應從行業發展特點和國際慣例出發,結合我國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實際國情,同時也要保證征信活動的法制化和對個人信息的必要保護。因此建立一個“政府-民間-法律三位一體征信系統”的征信體系顯得十分迫切。這個體系相對于目前的“央行-民間”雙重征信的制度更具獨立性和市場化的特點,同時強調了法制在征信中的重要地位,直接將法制納入到征信體系當中。
(上海震旦職業學院,上海 201908)
[1] 李關政,高藝瑋,2015,網絡個人征信的發展及銀行對策,新金融,2015年06期.
[2] 劉新海,2014,阿里巴巴集團的大數據戰略與征信實踐[J].征信,(10).
[3] 人民網,2017,個人征信牌照 為何遲遲不發,
[4] 張斌,2016,互聯網條件下個人征信市場化的法律規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西南財經大學.
[5] 中國報告大廳,2016,2016年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現狀分析,
[6] 中國政府網,2015,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
[7] 翟相娟,2013,個人征信行為中信息主體的知情權研究,河北法學,201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