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鮮英,劉 毅,肖 斌,孫曉晨,李 超
(解放軍蘭州總醫院全軍燒傷整形外科中心 甘肅 蘭州 730050)
放射治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電離輻射對皮膚的直接作用,放療后常導致皮膚潰瘍,并常因創面基底血供差及受累組織遲發性壞死而遷延不愈。筆者科室自2007年1月-2016年1月收治慢性放射性潰瘍患者12例,采用肌皮瓣、任意型皮瓣、PRP治療+網狀皮片移植、VSD等技術修復潰瘍創面,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本組12例,男5例,女7例;年齡38~71歲,平均52.7歲;原發?。壕毎?例,乳腺癌5例,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1例,纖維肉瘤2例,卵巢癌1例;潰瘍部位:胸部5例,腹部4例,下肢1例,同時存在下腹部與腰骶部2例;潰瘍面積:4.5cm×7.0cm~9.0cm×26.0cm,平均9.7cm×11.0cm;潰瘍發生時間:自首次放射治療至出現潰瘍最長時間為30年,最短為1年,平均病程為15年;潰瘍中央壞死區多呈灰白色,壞死區周圍均有廣泛的放射性損傷組織,觸之質硬,色素沉著明顯。所有患者術前、術后行病理檢查,排除腫瘤復發及潰瘍組織惡變。
2.1 術前評估:放射性潰瘍患者入院后對患者全身營養狀況、潰瘍創面基本狀況及修復方法進行全面評估。
2.1.1 全身營養狀況評估:放射性潰瘍患者多伴有營養不良,優先給予全身營養支持,糾正低蛋白血癥、貧血及水、電解質平衡紊亂。乳腺癌術后放療者,肺功能檢查尤為重要,必要時行動脈血氣分析;其余術后放療者,必要時行CT或核磁檢查。待患者全身營養狀況控制良好后,再考慮手術治療。
2.1.2 皮瓣評估:根據創面部位、病灶缺損大小、形狀及周圍受損的情況選擇皮瓣,要充分考慮皮瓣大小、旋轉程度及皮瓣類型。還需選擇至少1個以上的備用皮瓣。
2.1.3 創面準備:入院后加強局部換藥,換藥時行簡單清創,盡量去除表面的壞死組織,并取潰瘍處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敏感抗菌藥物。
2.2 手術治療:手術在全麻或腰麻下進行,術中創面徹底清創,直至創基及創緣肉芽組織新鮮,如有骨質破壞,盡量清除。切除范圍不應局限在潰瘍區,應將潰瘍及周圍較硬已纖維化受損的組織一并清除,一般需要經過反復多次的徹底清創,待創基新鮮后再考慮二期修復治療??蓱肰SD清潔創面,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必要時4~5d后再次更換VSD;對于未使用VSD的病例應用碘仿紗條填塞,5~7d更換碘仿紗條,促進壞死組織脫落,直至創面肉芽組織新鮮。
根據創面部位、病灶缺損大小、形狀及周圍受損的情況選擇皮瓣或皮片移植。本組病例11例采用皮瓣修復:腹直肌肌皮瓣3例,臀大肌肌皮瓣1例,陰股溝皮瓣1例,腰橫筋膜皮瓣2例,任意型皮瓣4例;PRP治療+網狀皮片移植治療1例。
本組12例,傷口一期愈合9例,2例延期愈合,1例仍有竇道存在。本組5例輔助采用VSD,皮瓣修復6周后傷口愈合;1例膝關節部位的潰瘍創面,經手術清創+銀離子敷料+異體皮覆蓋等方法換藥后,壞死組織仍覆于創面,肉芽組織不顯露,采用PRP紗布敷于創面,3d后,創面可見散在的新鮮肉芽組織,再次清創+網狀自體皮片移植修復;1例因胸骨骨質有破壞,未清除干凈,經多次清創、換藥,但仍有竇道。術后隨訪4個月~8年,平均2.9年,除1例患者死于原發病外,未見潰瘍復發,移植皮瓣質地柔軟,外觀良好,皮片移植未見破潰,效果滿意。
4.1 病例1,女性,43歲,腹部纖維肉瘤切除術后行放射治療8年,自放療后術區局部開始破潰并逐漸增大,自行換藥,經久不愈。入院檢查:腹部正中偏右側可見約4.5cm×3.5cm的慢性潰瘍,創緣不齊,創基晦暗,局部覆蓋黃白色壞死組織并有黃色膿性分泌物,創周色素沉著區約13cm×15cm,質硬,呈斑片樣改變(圖1A)。經術前準備,在全麻下徹底清除右下腹潰瘍及周圍的色沉區病灶,創面約15cm×17cm(圖1B),于左腹部設計腹直肌肌皮瓣,約17cm×25cm,于腹直肌后鞘分離,向術區轉移(圖1C)。供瓣區移植中厚皮片。術后14d拆線,傷口一期愈合。術后4個月,皮瓣質地柔軟,潰瘍無復發(圖1D)。
4.2 病例2,男性,63歲,右膝部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切除術后行放射治療7個月,右膝部外露創面行局部皮瓣轉移修復,但皮瓣完全壞死。入院查體:膝關節腫脹,疼痛明顯,活動受限,膝部外側可見皮膚軟組織缺損約13cm×5.6cm(圖2A),創面為棕黃色壞死組織,伴惡臭,創基深約1.5cm,創周皮膚色素沉著,色澤晦暗,皮溫高。經反復清創,異體皮貼敷(圖2B)、PRP連續治療3d(圖2C),中厚網狀皮片移植(圖2D)等多種方法綜合治療,6周后創面基本愈合。術后病理提示:炎性滲出物,壞死及退變組織。術后3年隨訪,移植皮片較柔軟,局部病灶未見破潰(圖2E)。術后5年因原發病死亡。
4.3 病例3,患者,男,64歲,左側睪丸精原細胞瘤放療后腰骶部反復破潰30年,先后于1995年腰骶部、2000年腹部放療區破潰并逐漸增大,多次在外院行腹部、腰骶部植皮術、換藥等治療。2007年4月入院查體:腹部潰瘍創面約4.0cm×5.0cm,周圍可見瘢痕組織并有色素改變約10.0cm×5.0cm,潰瘍創基為灰白色,伴有惡臭味(圖3A),經反復清創,腹部創面行局部皮瓣轉移(圖3B),下腹部未愈創面,采用陰股溝皮瓣與中厚皮片移植修復,術后隨訪(腹部)8年(圖3C)。腰骶部創面(圖3D)先后實施4次清創術,骶部骨外露區應用臀大肌肌皮瓣覆蓋(圖3E),腰部行任意皮瓣轉移修復(圖3F)創面愈合。

圖1 右下腹部放射性潰瘍,腹直肌肌皮瓣轉移修復前、后

圖2 右膝部放射性潰瘍創面,綜合治療前、后

圖3 腹部、腰骶部放射性潰瘍創面,任意皮瓣修復前、后
放射線可損傷血管,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影響成纖維細胞增殖合成,組織壞死呈進行性和不可逆性發展形成放射性潰瘍,局部再生修復能力差,難以自行愈合[1-3]。目前對于放射性潰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然是對受照射區域內損傷組織進行徹底清創,包括壞死骨的去除,利用血運豐富的皮瓣、肌皮瓣填充、覆蓋創面,改善局部血運及營養狀況,保護深部組織,同時完成放射性潰瘍的形態與功能重建[4-5]。肌皮瓣修復放射性潰瘍的主要優勢是對局部殘留的壞死組織有“生物性清除”作用,是修復嚴重放射性潰瘍的首選。術前選擇皮瓣時需仔細考慮病灶缺損的位置和面積大小, 皮瓣設計要合理,大于創面的20%,使皮瓣在旋轉成形后能無張力地覆蓋創面,否則即使有上述作用也難以達到修復目的,造成手術失敗或多次修復的風險。
通常認為放射性潰瘍的清創,原則上應徹底切除潰瘍病灶及周圍受累的瘢痕組織,以免再次破潰。但是對于全身情況及局部條件較差或遇到大血管、神經干或重要臟器裸露時,只能將病變組織行有限切除,再選擇可利用的皮瓣、皮片移植進行修復或多種綜合治療方法[6-8]。病例2,病灶位于膝關節部位,由于其解剖特點,放射治療后創面及其周圍組織受損嚴重,創周可利用的組織少,且腫瘤遠處轉移的可能性大,本次清創后應用新型敷料換藥、異體皮覆蓋、PRP治療,最后中厚網狀皮片移植等綜合方法,以達到修復創面的目的。游離皮片移植方法并不適合修復放射性潰瘍創面,但對于全身及局部條件較差者,為了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此方法也不失為修復此類創面的一種選擇。
選擇持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及富血小板血漿技術(PRP)治療放射性潰瘍可作為輔助手段[9-10]。VSD的優勢已顯而易見[11-14],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在皮瓣修復的同時,術前或術后聯合VSD技術可以達到清潔創面、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清除創面內滲液及液化組織的目的。也可留置沖洗管,根據創面情況用適量生理鹽水進行持續沖洗,在進行皮瓣移植前可以提供良好的創面基礎,可以作為修復嚴重放射性潰瘍和功能重建行之有效的輔助手段。PRP修復軟組織的療效已得到公認[15-16]。PRP中含有多種促進組織和細胞再生的生長因子,可刺激和加速創傷組織愈合。病例2中選擇了PRP技術治療,應用3次后創面由毫無生機轉為散在新鮮肉芽組織生長,為皮片移植創造條件。PRP具有制備相對簡便、生物活性安全、創傷小等優點。
綜上所述,放射性潰瘍是頑固性潰瘍,創面愈合為其終極目標。因此,徹底清除創面壞死組織,保持良好的創基和濕潤環境是皮瓣修復成功的關鍵。持續VSD及PRP技術可作為放射性潰瘍治療的輔助手段。PRP技術在本組應用病例較少,在放射性潰瘍創面的應用還需進一步觀察。
[1]Robinson DW.Surgical problem in the excision and repair of radiated tissue[J]. Plast Reconstr Surg,1975,55(1):41-49.
[2]汪良能,高學書.整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311-317.
[3]李順堂,劉達恩.慢性放射性皮膚潰瘍形成及難愈機制的研究進展[J].廣西醫學,2012,34(4):474-477.
[4]楊志祥,王方薪.島狀肌皮瓣和軸型皮瓣治療深度放射性潰瘍[J].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1991,7(2):87-88.
[5]周耀東,管欣,章一新,等.慢性胸壁放射性潰瘍的分期修復[J].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2014,10(6):335-338.
[6]Sadanori Akita,Hiroshi Yoshimoto,Kozo Akino,at al.Early Experiences with Stem Cells in Treating Chronic Wounds[J].Clin Plast Surg,2012,39(3):281-292.
[7]李健,林茂輝,陳晶晶,等.銀離子敷料在治療慢性創面中的應用[J].西南軍醫,2015,17(6):653-654.
[8]尹華東,鄔春虎,唐偉杰,等.自體細胞生長因子治療慢性難愈性創面15例[J].武警醫學,2016,27(3):289-290.
[9]王大偉,孫海鈺.VSD治療大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療效觀察[J].實用骨科雜志,2014,20(1):168-171.
[10]魏志茹,李廣帥,胡曉穎,等.應用肌皮瓣聯合持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修復慢性皮膚放射性潰瘍[J].中國美容醫學,2015,24(6):1-4.
[11]方艷麗,童成國,唐杰兵,等.負壓引流技術(VSD)在深部難治性創面修復中得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14,23(15):1239-1242.
[12]Li RG,Yu B,Wang G,et al. Sequential therapy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and free- flap transplantation for children with extensive soft- tissue Defects below the knee in the extremities[J].Injury,2012,43(6):822-828.
[13]舒巍,周忠志,熊武,等.負壓封閉引流在下肢慢性難愈性皮膚潰瘍修復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14,23(24):2038-2042.
[14]龔震宇,馮小艷,熊銳華,等.封閉負壓引流對兔放射性潰瘍創面愈合的影響[J]. 海軍醫學雜志,2015,36(1):16-19.
[15]江輝耀.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治療難愈合傷口的研究進展[J].武警醫學,2016,27(3):289-290.
[16]Sommeling CE,Heyneman A,Hoeksema H,et al.The use of plateletrich plasma in plastic surgery: a systematicreview[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13,66(3):3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