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的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模式下,如何創新安全生產“五要素”管理,綜合構建與礦山企業特點相適應的安全管理系統,促使企業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江西大吉山鎢業有限公司為此進行著不斷的探索和實踐。
國家安全監督管理總局原局長李毅中提出安全生產“五要素”的概念,分別是安全文化、安全法規、安全責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科學完整的管理體系,江西大吉山鎢業有限公司不斷探究著其豐富的內涵和實踐價值,以打造本質安全型企業為目標,真正實現了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企業可持續性發展。
建立由總經理到單位負責人、工區長,直至班組長的滲透式安全生產防控組織機構和安全管理網絡,對照現代安全管理要求,結合企業生產實際,持續更新和完善安全教育培訓、職業健康管理、現場安全監管、隱患檢查與整改、事故應急救援、安全責任追究等系列管理制度,尤其要突出生產現場安全管理清晰化和制度化,在現場交接班、重點區域監管、支護質量掛牌、通風掛牌、安全技術交底、采掘施工現場確認等方面,以問題為導向查漏補缺,增強制度的可操作性與執行力,形成健全的安全管理監督制度體系。

企業“一把手”是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對企業安全生產全面負責。落實安全責任必須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做到“人人有專責,事事有人管”:
明確各級責任單位或管轄區域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增強管理人員責任意識,層層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每位員工簽訂“三不傷害”承諾書,將安全生產目標、指標細化落實到單位、部門、班組和個人,做到安全重擔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
堅持領導干部下井帶班:在生產過程管理中強化領導責任,轉變工作作風,領導干部要深入現場,了解員工思想動態,傾聽員工心聲,收集安全生產意見,強化現場監督管理,及時發現問題并現場解決問題,真正做到干部靠前指揮,靠前服務。
安全責任考核要到位: 通過定期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檢查及現場會,采取交叉檢查的形式,打破管理的慣性思維,多角度發現問題,指出問題,改進問題。配合安全專項檢查、特殊時段的安全檢查以及工區每周安全大檢查,班組每班安全檢查等形式,并建立配套考核辦法,獎優罰劣,對檢查出來的問題,做到條條有落實,件件有交代,嚴格按照“定整改負責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時間,個人不推到班組、班組不推到工區隊段、工區階段不推到坑口(廠、車間)、坑口(廠、車間)不推到公司主管部門的‘三定四不推’等原則”,落實安全隱患整治。對各類安全、職業健康和環境污染事故嚴格查處,按規定追究相關領導及責任人的責任,真正做到誰主管、誰負責,誰瀆職、追究誰,對反“三違”現象采取高壓態勢,建立員工“三違”檔案,從重處罰“三違”人員,起到“處理一人,教育一片”的警示作用。
強化現場安全管理:
(1)開展安全確認和技術交底工作。實行支柱掛牌安全確認、安全檢查確認、作業面安全確認,使作業人員和現場管理人員對作業面的安全狀況心中有數。采掘工程實行開工交底和每月進程再交底,對工程技術要求、安全防范措施、工程質量向工區隊段長和施工人員交底確認,使其對采掘工程現狀有分析、有措施,及時發現和解決工程施工等問題。
(2)開展現場交接班工作。對井下采掘作業面的通道情況、支護情況、頂板穩定情況,以及打眼數量、放礦數量、通風情況等進行現場交接,做到接班人員對上一班作業現場存在的問題和本班施工作業的安全事項清楚,落實當班的安全責任和措施。
(3)開展重點作業點面安全監管工作。在制定每月采掘作業計劃的同時明確重點監管作業點面,管理科室、生產單位及其下屬隊段管理人員的監管責任。重點監控作業點的工區責任人必須確保每班不少于兩次的檢查,生產單位責任人每周檢查不少于兩次,管理科室部門責任人每周檢查不少于一次,確保重點區段的生產安全。
(4)嚴格執行局部通風掛牌確認制。對電源、線路輔設、吊掛、風機接地情況,對風機的配置、安裝相互距離等是否符合要求,對新風來源、廢風排放去路情況和開機時間等進行全面確認,確保局部通風的安全。
(5)對爆破器材、危險化學品、尾礦庫等重大危險源進行重點監控:一是實行嚴格的“五雙”管理,二是建立紅外線、視頻等聲控和閉路監控,三是建立在線監測系統,對尾礦庫的壩體位移、浸潤線、壩基排滲、庫內水位等進行在線監測。
安全專項經費做到專款專用,依靠科學管理,引進和借鑒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加大教育投入,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提高安全生產技術含量,切實改善安全設施和安全環境。
安全教育投入:一是安全教育要從員工崗位責任制、機臺操作規程、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預防等進行貼身式的培訓,與有針對性、目的性的考核措施相配套;二是對新進員工安全教育培訓時間不少于72小時,在職員工接受安全教育培訓不少于20小時,并嚴格考核,不達標不上崗;三是在工區(隊、段)設立“安全教育活動室(中心)”,配備教學設備,配齊安全法律法規、安全知識讀本等,建立井下鑿巖、裝礦、管道等現場培訓基地,理論結合實踐,切實提高安全教育培訓效果;四是各級管理干部積極參與安全教育授課;五是以師帶徒,傳授安全防護技能,經單位與人事部共同考核合格后,方可獨立作業。
職業病防護投入:對員工實行崗位職業危害告知,定期對主要崗位的粉塵和噪聲等有害因素進行檢測并建立臺賬,對檢測數據進行公示,警示員工做好自我保護,規范勞動保護用品發放和員工職業衛生習慣,定期為員工進行健康檢查,對接塵人員送資質單位進行職業健康鑒定,建立職業健康檔案,完善職業衛生防治和職業病的申報、檢查、統計、防治等工作,真正做到對員工負責,對企業負責,對社會負責。
六大系統投入:改造井下生產供風和壓風自救系統,改善生產供水管路,分段靜壓供水,建設監測監控系統、人員定位系統、通信聯絡系統及井下安全監控綜合業務平臺,通過對人員定位、環境參數、通風系統、視頻數據采集,接入綜控平臺,實時監控、遠程查看和遠程管理,切實提升礦山企業安全生產本質程度。
綠色礦山建設投入:自查、分析環保現狀,持續清潔生產,定期測定廢水、重金屬、懸浮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大環保設備、設施投入,確保環保設施正常運行,不斷提高廢水循環利用率,杜絕重金屬和懸浮物超標排放,圍繞“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要求,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必須集黨政工團之合力,齊抓共管,將“學安全、講安全、保安全”變成每一位員工的自覺行動。
一是提升員工安全生產意識,灌輸企業安全文化理念。通過辦安全生產簡報、安全生產手機報、安全宣傳櫥窗等平臺,宣傳安全生產政策、動態和信息,結合各時期安全工作特點,制作宣傳墻報、發放宣傳資料、播放宣傳片、張貼標語、宣傳畫、通過井下小廣播等宣傳陣地,折射企業文化理念。二是積極探索廣大員工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開展“黨員安全監督崗”、員工班前承諾、親人的祝福、“安全在我心中”演講、“我為安全生產獻一策”、安全征文等活動,使員工切身感受企業安全文化。三是全員參與獻計獻策活動,設立安全生產建議箱,收集員工意見,定期進行評選和獎勵,加大對采納意見的獎勵力度,并作為單位、班組、員工個人年度安全生產先進評比的重要依據,以此增強員工參與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活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增進員工對家庭、對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感。通過多方位、多角度引導員工關注安全,時刻警示和規范員工安全生產行為,形成積極向上的濃厚的企業安全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