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時勇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1月25日)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一項重點任務乃是“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挖掘和整理家訓、家書文化,用優良的家風家教培養青少年”。我們粟家是全國億萬家庭中極普通的一個家庭,但在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亦形成了能夠無愧時代、可以傳承后人的優良家風家教。
一、言傳身教立家訓
粟氏祖籍湖北麻城孝感,立有字輩為:國正朝綱永、仁享太和時、立本敦孝友、承宗尚林嗣。在粟氏第三代,即朝彬先祖率族在清初“湖廣填四川”大潮中遷入內江。第七代享字輩的曾祖父在祖父一歲多就去世了。為了生計,曾祖母改嫁到內江萬里坡一個姓胡的農家。祖父粟治平(字太坤,生于1881年)在胡家成長到十四五歲時,由曾叔祖父粟燕山接到他的商鋪里當學徒。
祖父在燕山大輩家既懂事,又勤快,不僅尊重燕山大輩一家上下,而且在勞動中虛心學習經商的各種技能。爾后,他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白手興家創業,逐漸有成,先后在內江和資中購置了房產、田地,并將商號開到重慶,成為內江河壩街一帶較有名氣的運輸商販大戶。
祖父把家業做大了,卻始終保持從家族沿襲下來的節約勤儉的好習慣。他不像當時的其他生意人,為顯示財大氣粗,經常在外面吃飯、喝茶、打牌、看戲。他對后人說,要把小錢積累為大錢,用在最需要的、正當的地方。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他很舍得花錢,也沒有男尊女卑的傳統習俗,對兒子、女兒的教育支出均一視同仁。在創業之初,錢雖不多,他卻一直保證子女讀書之需,讓他們從私塾讀到高中、大學。他還根據其中兩個子女的愛好,分別送他們去學習音樂、舞蹈和戲劇,為他們置備學藝術所需的衣物、服飾,以及小提琴等樂器。
祖父在家庭中的權威很高,但從不居高臨下,以勢壓人,動輒斥責。當時一大家子人多,住的地方又寬,買菜、做飯、洗滌、衛生等家務事十分繁雜,但為了節儉,家族沒有請一個傭人,大凡小事都由母親和大娘兩人一起打理,從早到晚都有干不完的雜事。然而,母親和大娘卻從不抱怨。她倆都認為祖父是一個令人尊敬的長輩。
祖父經常在晚餐時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兒女們講述創業的不易、打拼的艱辛以及勞動(工作)的光榮,教育子女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先輩的努力和堅韌,不要忘記生活的目標和做人的根本。最終,祖父確立了四條家訓:勤奮節儉、崇尚耕讀、仁義誠信、受惠報恩。祖父希望子女能循此來立業安家,做一個對家庭負責的人、對國家有用的人。
二、崇尚耕讀向光明
祖父于1945年病逝,將工商生意以及一大家子人口的吃喝、幾個子女和孫子的讀書教育等重擔交到我父親一輩的肩上。
我父親字和鈿,名年豐,因祖父在創業階段時家貧少財,少年時僅讀了幾年私塾就做了他的幫手。父親接手全家生活重擔時年27歲,母親劉仕容也才24歲,剛生育我的大姐。其時,抗日戰爭進入決勝階段,日本軍隊在作最后的反撲,不斷用飛機轟炸重慶、成都以及內江等重要城市。從資中到內江再到重慶的運輸線路格外緊張,給家里的紅糖販運生意造成極大影響。家里的積蓄本來就不多,全家的生活保障成了最嚴峻的問題。這時,四叔在讀大學,三姑在讀高中,五叔在讀初中,大叔的兒子在讀小學。他們不僅要吃喝,而且需要交一筆又一筆的昂貴學費。為此,父親和母親商量,是繼續供養弟妹和侄子上學,還是先讓一兩個輟學,待今后家里條件好了再復學。當時母親毫不猶豫地表態:“家里再困難,這么大個家,省也要省些出來供他們讀書!”父親本來就尊從“崇尚耕讀”的家訓,以詩書傳世為己任,這下又有了母親的支持,就下定決心,不僅要一肩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擔,還要壓縮其他開銷,讓弟妹和侄子繼續完成學業。
抗戰勝利后,交通運輸線通了,不再有日本飛機騷擾了。我父親在四叔、三姑進步思想的影響下,果斷辭去了“保隊副”(戰時協助維護治安、空襲時負責指揮群眾疏散,但在抗戰勝利后逐漸蛻變為國民黨對地方進行統治的工具)職務,專心從事工商工作,家里的生意于是便有了起色。但這時卻接連出現意想不到的新情況:四叔、三姑因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地下工作,先后在宜賓、自貢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家里隔三差五地遭到反動勢力的騷擾,國民黨憲兵好幾次在半夜三更強行入室搜查四叔、三姑留在家里的資料。家人除擔驚受怕外,還被迫繳納各種名目的罰金、雜費。這樣一來全家不得不緊縮開支,以擠出資金,由父親四處求人營救四叔和三姑。
我的四叔粟和奎(因地下工作需要又名粟膺)早年就追求進步,于抗戰初期在內江初級中學參加了我黨領導的“新華救亡歌詠劇社”,1938年入黨,考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后,即任中共地下組織的黨支部書記。1941年,四叔先考入搬遷到樂山的武漢大學經濟系,后又按照黨的指示轉入四川大學,參加并領導當時的抗日學生運動。抗戰勝利后,他到樂山、宜賓一帶從事革命活動,先后在黨創建的宜賓建國小學擔任校長等職。1947年,四叔遭叛徒出賣,建國小學的教職人員均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四叔和譚正學、萬思平等幾名骨干先被關押在當地監獄,后被轉入重慶渣滓洞監獄監禁。他們在獄中與敵人展開了巧妙的斗爭,只承認參加了進步活動,沒有暴露黨員的身份,從而成功地保護了黨的組織和其他成員。
我的三姑粟和培(因地下工作需要又名觀容)早年在內江簡易師范學校讀書時,就深受四叔革命思想影響,追隨他參加“新華救亡歌詠劇社”,后因在內江椑木中心小學教唱抗日歌曲而被校方解聘。在四叔的鼓勵下,三姑考取成都的省立女子師范學校,不久結識了四叔在武漢大學時的同學、中共地下黨員韓秉煬。她經常參加韓秉煬在武漢大學組織的各種進步活動如“七七讀書會”、抗日紀念日座談會以及在樂山等地的抗日救亡活動。1946年暑假,她和韓秉煬一同到宜賓建國小學開展地下工作。盡管沒有工資,但大家同吃同住,革命熱情高漲。三姑和韓秉煬在工作中逐漸由革命同志發展成志同道合的戀人關系。1947年3月,由于形勢惡化,上級指示三姑掩護韓秉煬離開宜賓,去威遠隱蔽,從而僥幸躲過了敵人的抓捕。4月,三姑由威遠返回內江的途中被捕,敵人將她關押在自貢警備團團部。在關押期間,她回憶起與戀人工作生活的情景,盼望早日送走舊社會的黑暗,迎來新中國的光明。她在獄中充滿激情地創作了題為《寫給我的親人》的長詩:endprint
我仰視天空。你也隨著我視線,往那晴朗的天際,那白云深處,張望著那快出現的曙光……直到東方晨曦的紅光,普射在人民的頭上。那時愛情之花,再勝利地開在我們分別后的結合上。
在對親人的思念中,三姑更增強了革命的信念,經受住了敵人的折磨和利誘,保守了包括韓秉煬行蹤在內的黨的許多重要機密。5月,父親的請托終于見到成效:三姑被保釋出獄,回到內江老家繼續從事進步活動。這一時期,韓秉煬先后在威遠、榮縣、富順、宜賓等地進行武裝起義的籌備工作,并按黨的指示成功打入國民黨軍隊的內部開展地下工作。
1949年,人民解放軍發起了從北到南、由東朝西向全國大進軍的攻勢。就在這勝利初現曙光之際,我們家發生了三件大事:一是年初,國共重開和談,蔣介石下野,代總統李宗仁為了表示政治姿態,宣布釋放一批“政治犯”,四叔也被重慶特別刑事法庭釋放。他回到內江,參加當地民主政治同盟組織的進步活動,繼續發動群眾,迎接解放。二是也是在這年1月,已經成功打入國民黨軍羅廣文部從事軍運工作的韓秉煬,因叛徒出賣被捕,不久被押往重慶渣滓洞監獄。他在獄中堅貞不屈,與敵人進行堅決的斗爭。11月27日夜,重慶解放前夕,敵人對獄中革命者進行集體屠殺。韓秉煬在和敵人的搏斗中壯烈犧牲,時年29歲。三是這年9月,五叔在國民黨反動派一手策劃的重慶“九·二”火災中喪生,商號被大火燒凈,家里經營的生意也隨之灰飛煙滅。
我們家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就生生地失去了兩位親人鮮活的生命。這一巨大的不幸,更加激發起我們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深仇大恨。在人民解放軍進城那天,全家人滿含熱淚走上街頭,迎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的溫暖陽光普照大地。
三、一腔忠義傳后人
我們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就已債臺高筑,生活缺乏來源。1949年后尤其是1957年以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全家受到極“左”路線的影響,四叔和三姑父(20世紀50年代初期,三姑與先前曾同四叔及韓秉煬一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的萬慶余結為伉儷)皆于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當時,我們家不僅在政治上抬不起頭,而且生活也極為困難。但是,全家人都牢記祖訓,沒有放棄生活的信念、對光明的追求以及對黨的愛戴、對國家的信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四叔和三姑父遭受的冤屈得以平反昭雪,政府退還了我家在“文革”中被抄走且保存下來的一部分物資,全家人的生活步入正常軌道。
盡管我們家在一個很長時期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但所有的家人從未對黨和國家心生怨懟,口出怨言。我的父親對黨和黨的事業一直充滿敬意。即便在“文革”的艱難歲月里,他從瀘州寫回的家書,仍然充滿了樂觀精神,堅持用毛主席語錄來鼓勵、教育家人。“文革”后,三姑和姑父沒有過多糾結于自己和家庭的不幸,而是抖擻起精神,和全國人民一樣投入改革開放的大潮中。1984年,他倆參加宜賓建國小學紀念活動時,姑父熱情洋溢地寫詩言志,三姑則因找到烈士韓秉煬的侄子而喜出望外,從此將其視作親侄子對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的父輩忍辱負重,克服種種困難,不僅將我們兄弟姐妹撫養成人,還千方百計地開源節流,以減少自身的開支來供我們讀書、上學,盡可能地讓我們接受更好的教育。我的大姐、二姐和叔伯姐姐以及幾個表姐表兄表妹分別讀了高中、中專、技校,我和一個叔伯兄弟還于1978年、1979年先后考取了大學。當時家境并不寬裕的三姑為鼓勵我們兄弟好好念書,盡其所能地資助我們的零用錢和往返車費。在父輩的鼓勵下,我在大學畢業后,又在職讀了研究生。我們兄弟姐妹后來雖然相繼走上黨政企的領導崗位或成為學科帶頭人,卻始終不忘老一輩養育的恩情,始終不望祖訓家規,始終不忘黨和國家的培養,一直竭盡心力地繼續學習,以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其中有的出版了散文集如《太陽的新娘》等;有的出版了政治、歷史、經濟方面的著述如《干部分類教育學》《黨史黨建知識概要》等;有的榮獲省級以上交誼舞比賽大獎;有的即便退休,依舊在發揮余熱……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中指出:“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習總書記還說:“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常新的主題。”我們的國家之所以能擁有今天令世界矚目的強盛局面,除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之外,還有十四億中華兒女的艱苦奮斗以及數億普通家庭的堅強支撐。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自清初入川以來,我們粟家及其先輩正是踏著這樣的旋律走過三百余年。在這三百余年的生活、生產實踐中,我們的家庭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較有特色的家規家訓,而其核心的內容就是忠義報國。它讓后輩選擇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與國家相向而行,相伴而行,既走好走穩腳下的每一步,又能居高懷遠,“不畏浮云遮望眼”。所謂家庭美德,愛國、報國是第一位的。古人云:“一時之語,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語,可以共之天下。”(王寶仁:《王氏家訓》跋)我們粟家的家訓與其他世家大族成篇成系列的家規家訓相比,當然不足為道,但卻與千千萬萬家庭所遵循所信崇的相一致,即對祖國、對國家深沉的愛——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何種境況,從未變易;而且在傳承家訓方面,家庭長者對晚輩也是率先垂范,所有家庭成員皆能鳴和接武。從這種層面看,我們粟家的家教家風對今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家訓文化的活動,仍不失啟迪意義。
作者:中共四川省紀委
四川省監察廳《清廉四川》主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