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丹
【摘 要】中國人最開始接觸話劇及引進話劇的愿望,就帶著極其強烈的救國希望和功利期待。天謬生說:“吾以今日欲救吾國,當以輸入國家思想為第一義。若輸入國家思想舍戲劇未由。”這段話反映了國人接受話劇的心態以及對話劇的民族救亡價值的取向。延安時期的話劇繼承以及發展了五四話劇的功利性和戰斗性。本文將把延安時期話劇創作的發展歷程概括為三個發展階段逐一論述。
【關鍵詞】延安時期;話劇創作;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I207.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020-01
一、延安時期話劇的開創時期
1937年7月至1939年底,這是延安時期話劇創作的初步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延安地區社會相對穩定,在國統區以及淪陷區遭受日本敵機轟炸、忍受日軍炮火襲擊的情況下,大批文藝工作者和愛國的知識分子奔赴延安。在抗日這個共同的奮斗目標下,以話劇作為斗爭的手段,組織文藝社團,開展文藝活動。
在延安話劇創作的早期階段,很多文藝社團猶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其中魯迅藝術學院的創立以及對戲劇人才的培養也使得話劇藝術進一步繁榮。1938年8月1日,以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的第一屆畢業生為主力軍,建立了魯迅實驗劇團,主要是表演話劇。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了,以宣傳抗戰、動員民眾配合作戰為主要宗旨的西北戰地服務團成立,主要通過話劇表演這一藝術形式為廣大抗日戰士和廣大民眾作抗日救國宣傳。1937年11月14日,文化救亡協會在延安成立,以團結全國的文藝工作者為發展抗敵文化而努力奮斗,承擔了延安文化動員的領導任務。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于1938年7月4日在延安成立,它最大的特色是將陜西地方戲劇藝術形式編演為革命現代戲。此外還有很多藝術團體,這些組織的成立為以后話劇活動的開展打下了無比堅實的基礎。
二、延安時期話劇的中期曲折
從1940年春天開始,國民黨政府不再為延安提供財政支持,以至于當地的民眾、軍隊戰士以及文藝工作者們都開始受到影響,直接對當時的話劇創作產生了影響。首先,因為物質匱乏導致的溫飽等問題日漸突出,話劇創作者們的熱情也逐漸下降,導致這一時期的話劇作品數量銳減、質量也下降了;其次,由于延安處于戰爭的大后方,遠離戰火,時間長了,逐漸出現了脫離群眾、脫離抗日戰爭這一主題的傾向。這一時期的話劇創作開始追求“西化”以及“藝術美”,忽略了人民群眾的接受能力及其理解能力,也忽略了抗日戰爭的需求,導致了這個時期的話劇作品出現了“大”、“洋”、“古”的特點。像《上海屋檐下》、《雷雨》、《日出》、《蛻變》、《馬門教授》、《欽差大臣》、《帶槍的人》等這些作品氣場規模大、表現力強,的確很好很優秀,但處在抗日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與環境的不適應、脫離現實等這些問題。
這種情況下,延安的領導們認識到了文藝工作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對文藝發展工作中出現的脫離群眾的現象很擔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黨中央領導人決定在延安開展整風運動。
三、延安時期話劇的后期繁榮
1942年至1945年8月,是延安時期話劇創作的后期繁榮階段。以延安文藝座談會為轉折點,在邊區領導的組織下,通過整風運動和文藝座談會,文藝工作者開始思考文藝活動在中期發展出現的一系列的問題,尤其是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讓他們明確了文藝的發展方向,文藝工作者與陜北民間藝人合作,話劇創作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以后,文藝工作者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積極主動地要求到前線、到農村、到敵后以及到人民群眾中去。話劇藝術出現了一個新的勢頭。1942年下半年,魯藝、魯藝實驗劇團和青年藝術劇院等單位,演出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獨幕劇,比如《我們的指揮部》、《劉家父子》、《神手》、《軍民之間》等,八路軍120師戰斗劇社奔赴延安演出了多幕話劇《豐收》;這些演出都獲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據不完全統計,從1942年到1947年在延安上演的話劇劇目有三十多部之多。其中主要劇目有:《把眼光放遠一點》、《糧食》、《抓壯丁》、《同志,你走錯了路》、《虎列拉》等等。這些劇目大多受到了民眾的歡迎和領導的極大贊揚。
總體來看,延安時期的話劇藝術的成就是很大的,經驗也是極其豐富的。其主要表現為:首先在延安,話劇藝術從大城市走向了鄉村,舶來的話劇被廣大群眾所認識所接受。延安話劇開辟了話劇藝術民族化和大眾化的道路。其次,延安的話劇沖進了被封建主義文化統治的農村,為話劇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再次,延安話劇活動向邊區介紹了中外的有名劇作,開闊了廣大干部和一些民眾的視野。延安時期的話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話劇藝術史上繼往開來,不僅僅發揚了話劇的優良傳統,而且開闊了話劇前進的道路,并且為革命話劇事業創造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張庚.論邊區劇連和戲劇的技術教育.解放日報[N].1942-9-11.
[2]蕭三.可喜的轉變.解放日報[N].1943-4-11.
[3]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解放日報[N].1943-10-9.
[4]光未然.文藝的民族形式問題.文學月報[N].1940(5).
[5]張庚.論邊區劇運和戲劇的技術教育.解放日報[N].1942-9-11.
[6]塞克.在青年劇院學習總結會上的講演.解放日報[N].1942-6-30.
[7]何其芳.關于現實主義.解放日報[N].1946-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