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燚
【摘 要】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校教育對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地增強,而在高校音樂教育當中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則體現在彈唱能力方面。本文將對如何培養高校學生的鋼琴彈唱能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校;學生;鋼琴彈唱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163-01
鋼琴彈唱在音樂表演實踐活動當中應用十分的廣泛,有著實踐性以及綜合性強的特點,更是對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考查。鋼琴彈唱教學已經成為了高校音樂教育當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其包括鋼琴演奏以及音樂演唱,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在這一過程中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對此,高校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鋼琴彈唱能力的培養,并結合實際提出創新型的教學方法。
一、強化學生鋼琴演奏基礎能力訓練
高校學生鋼琴彈唱能力的培養有著較大的難度,因為此項工作的綜合性和復雜性較強,需要將鋼琴演奏以及音樂演唱等多種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實現彼此之間的相互協調和和諧,工作難度大,而且任務重。那么要想達到鋼琴彈唱綜合能力發展的目標,則必須要從基礎方面著手,也就是注重學生鋼琴演奏基礎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因為如果學生的鋼琴演奏基礎素質不達標,無法滿足鋼琴彈奏的實際要求的話,那么鋼琴彈唱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說起。針對這一問題,高校音樂教育在鋼琴彈唱課程教學當中需要把側重點放在學生鋼琴基礎彈奏技能的訓練方面,通過鍛煉學生的基本功來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強化對鋼琴音階的學習和掌握。鋼琴的音階屬于基礎演奏能力訓練當中的重點內容,通過掌握這項基本功,可以讓學生在鋼琴演奏實踐特別是技法運用方面更加的熟練,從而保障鋼琴彈奏的質量和整體的音樂效果。另一方面,鋼琴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手指快速跑動能力進行加強鍛煉,以便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基礎演奏能力。當然教師在這一過程當中要善于運用趣味性和啟發性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興趣作為根本導向來進一步確保鋼琴演奏基礎能力訓練的效果。
二、注重在鋼琴彈唱中融入經典曲目
在培養高校學生鋼琴彈唱能力的過程當中,恰當地運用經典曲目能夠對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典的音樂曲目往往是學生熟知并且有著深刻音樂理解的作品,將其應用到鋼琴彈唱教學訓練當中,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音樂內容的把握,讓學生對鋼琴彈唱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認識,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保障學生鋼琴彈唱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而將經典曲目融入教學當中,教師需要把握住鋼琴彈唱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能力培養的要求,把重點放在學生的節奏把握以及演唱能力的培養方面。之所以要有這樣的安排,是因為把經典的音樂作品和鋼琴彈唱進行融合就是要讓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得到強化發展,用學生熟悉的音樂彈唱來喚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潛力,使得學生能夠在實踐訓練當中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并進行改正。在這其中經典曲目的選擇是一個重點,而曲目選擇是否恰當也將直接關系到學生鋼琴彈唱能力培養的效果。對此,教師除了結合教學目標進行合理選擇之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能力水平,選擇出恰當的音樂作品讓學生的鋼琴彈唱學習更加出彩。
三、重視視唱練耳和鋼琴彈唱的整合
視唱練耳訓練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音準把握能力以及識譜彈奏能力,同時視唱練耳訓練對于學生節奏感以及音樂素養的培養同樣有著積極促進作用。那么把視唱練耳訓練和鋼琴彈唱訓練進行有效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視唱練耳訓練達不到理想水平和標準的話,那么學生的鋼琴彈唱能力的提升會受到相應的阻礙,因為學生的音準、節奏、識譜能力很難達到鋼琴彈唱的水平,這對于學生音樂綜合實踐能力的綜合發展是極其不利的。針對這一問題,高校音樂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把視唱練耳和鋼琴彈唱教學整合起來,開展綜合性訓練。首先,在視唱練耳訓練當中注重鍛煉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能力,確保學生鋼琴彈奏水平有完善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知識作為保障。其次,要加強對學生的節奏感訓練,增強學生整體的音樂把控力,以便在鋼琴彈奏當中可以控制全場。最后,要注重在視唱練耳訓練當中鍛煉學生的創新和鑒賞能力,促進學生在鋼琴彈唱當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升華。
鋼琴彈唱是一種應用廣泛和高雅的表演形式,考查了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同時也是高校音樂教育當中的一項重點課程。通過對高校學生進行鋼琴彈唱能力的培養和鍛煉能夠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音樂實踐需求,同時還能夠在實踐當中鍛煉他們的音樂綜合素質,促進音樂素養的升華。因此,高校音樂教師要把教學側重點放在學生彈唱能力的培養方面,強化學生鋼琴演奏基礎能力的訓練,在鋼琴彈唱中融入經典曲目,并注重鋼琴彈唱和視唱練耳的整合。
參考文獻:
[1]張穎濤.高校音樂專業鋼琴彈唱能力培養方法研究[J].藝術評鑒,2016,(4):15-16.
[2]劉冬云.融合理論技能 提升彈唱水平——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本科生自彈自唱能力培養的思考[J].歌唱藝術,2016,(8):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