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光成
摘要 一季稻栽培可以有效緩和季節耕種矛盾,也降低了人力勞動強度,同時也可明確耕種時間管控、生產成本節約等問題。但是就華容縣的種植情況來看,仍然存在生產上的技術問題。本文對華容縣一季稻生產存在的技術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技術措施,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一季稻;直播;高產栽培;問題;措施;湖南華容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048-01
華容縣一季稻常年種植面積在13 333.33 hm2左右,特別是種植大戶,80%都是種植的一季稻,但是近2年來一季稻產量低,平均產量不到7 500 kg/hm2,種植效益低下,嚴重挫傷了種植大戶的積極性,影響了土地流轉的發展。通過調查分析發現,造成一季稻產量偏低的主要原因還是技術問題。因此,分析華容縣一季稻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制定科學的種植方法,對一季稻的持續增產具有重要意義。
1 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品種混雜
一方面原因是華容縣一季稻常年種植的品種都是常規稻黃華占,自留品種比例較大(占70%),自留品種時導致機械或人為混雜;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不重視提純復壯,自然變異和不利性狀任意發展,導致品種的種性弱化或喪失。品種混雜后,大田長勢不整齊,不能發揮品種的種性優勢和群體優勢,產量降低,同時外觀不同也影響了稻谷的銷售和價格。
1.2 播種時間
由于種植大戶多,一季稻大多數都是從5月初開始播種,5月20日大部分都已播種結束。這個時間播種的一季稻揚花期正好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之間,此時華容縣不僅正處于高溫期,而且高溫持續時間長,對水稻揚花有很大的影響,會引起花粉不育,導致水稻結實率顯著下降,嚴重影響稻谷產量。
1.3 基本苗少
水稻生產要想獲得高產一般都要保證充足的基本苗,而實際上華容縣大多數情況下基本苗并不充足。由于華容縣一季稻基本都采用直播的方式,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一是部分大戶播種較早,遇到惡劣天氣,種子爛掉不能出苗;二是整田質量差,高低相差10 cm左右,“水眼”較多,“水眼”中的芽谷要么遇低溫爛種,要么遇高溫“燒種”;三是播種不均勻,有的地方不足。這幾種情況導致水稻生長不平衡,難以管理。
1.4 長期單純施用化肥
由于長期單純地施用化學肥料,破壞了土壤的團粒結構,造成土壤板結,供肥能力變弱,同時長期大量施用化肥,土壤中的各種營養元素失去平衡,作物生長瘦弱,易引起后期倒伏,不僅不能提高產量,相反還會造成水稻產量下降。近幾年,華容縣一季稻生產鄉鎮都出現了倒伏現象,影響小者產量一般下降750~1 500 kg/hm2,影響大者達3 000 kg/hm2左右。
1.5 草害防治不力
防治時間沒有掌握好、防治劑量也不準確、用藥方法不對,導致除草效果差、出現草荒現象,影響禾苗生長。通過近2年調查,出現不同程度草荒現象的大戶達20%左右。
2 應對技術措施
2.1 合理使用品種
一是把好品種篩選關。目前華容縣除黃華占外,新品種也較多,選擇余地大,可選擇多穗性的超級雜交稻和華潤二號等品種。二是要保證種子純度。種植黃華占的大戶最好到正規種子店購種;如要自留種必須要搞好提純復壯工作,并建立單獨的繁種田。
2.2 確定適宜的播種期
由于華容縣在7月底至8月中旬高溫頻率高,持續時間長,對水稻揚花期有很大的影響;溫度過高,水稻的結實率顯著下降。根據近幾年的實踐證明,常規稻如黃華占播種期最好選擇在5月底或6月上旬,此期播種水稻揚花期能避開高溫時期;雜交稻根據生育期的長短,可適當提前。總之,以抽穗揚花期避開持續高溫時期確定播種期[1]。
2.3 掌握好播種環節
2.3.1 整地,保證耕整質量。多選擇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進行翻耕,并選擇適宜的肥料,施入適量基肥。注意控制耕翻深度,不得過深,實踐表明,旋耕最為適宜。播種前,需施高效復合肥225 kg/hm2、充分腐熟的有機肥11.25 t/hm2、碳銨450 kg/hm2作為底肥;然后平整田面。田面間的高低差不得大于3 cm,并開好溝渠。為了避免田間積水問題的發生,需開好橫溝、豎溝、圍溝,畦的寬度最小不得小于2 m、最大不得大于3 m,可根據耕田的實際情況適當加寬,只要不影響田間的播種和管理操作即可[2]。
2.3.2 搞好藥劑拌種及防鳥、防蟲和防病的工作。需將稻種置于活水河中浸泡,持續12 h后取出,去除多余水分,后用適量的保姆劑與浸泡后的稻種,置于圓桶中均勻拌和,當保姆劑均勻包裹種子則可停止,晾干后便可播種。在播種前,需澆灌苗床,將種子均勻播撒于畦面上。
2.3.3 要確保播量水平,控制群體結構和質量。根據華容縣情況,黃華占等常規品種播種量一般為60 kg/hm2左右,這樣的播種量對大戶來說已經考慮到了各種損耗的因素,但仍有部分大戶存在“大播量、容易拿全苗”的陳舊觀念,播量仍然較高,不利于培育壯苗,導致群體質量差、抗倒能力弱;反之亦然。此外,播種量也要根據土壤地力水平、整地質量等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在播種過程中需做到分畦定量,均勻耕種,為出苗提供有利條件。在秧苗冒青后需濕潤灌溉,避免晴天田面干裂問題。在雨量充沛季節需排除溝水,以灌“跑馬水”為主,淺水分蘗,多次輕擱。三葉期后可建立淺水層,以促進分蘗。在水稻分蘗盛期,苗數達到330萬~375萬株/hm2時,需適時排水。因為直播水稻的根系分布較淺,需多次輕擱,保證根系埋深,以降低最高苗峰,保證個體、群體和諧,實現壯個體、穩群體的目標[3]。需要注意的是,不得重擱,以防止損害根系,不利于水稻生長后期結實,導致發生倒伏問題的可能性也更高。
2.4 冬季翻耕烤坯
烤坯一是能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能,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二是能破壞地下害蟲的寄生環境,大大減輕蟲害。另外,通過翻耕能使稻草及時還田,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促進土壤的酸堿平衡,使土壤養分結構趨于合理、地力水平顯著提升;結合翻耕如能適量增施一些有機肥,效果更佳。有機肥養分全面、肥效長,具有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作用,能使作物穩健生長,抗逆能力增強,增施有機肥可為稻谷豐收打下基礎[4]。
2.5 抓好化學除草
在播種后至出苗前,選用40%芐嘧·丙草胺可濕性粉劑封閉除草;莖葉噴霧除草于雜草二至三葉期時,選用稻杰、苯噻酰草胺、二氯喹啉酸、吡嘧磺隆等防除稗草、鴨舌草、異型莎草等雜草。需要注意的是,噴藥前須排干田水,藥后保持淺水層5~7 d。
3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保證一季稻的持續增產,搞好土壤的改良,并選取優良品種,加以推廣,同時實施良田、良法配套方案,是華容縣一季稻生產的主要思路。實際生產中,選用、推廣超級雜交稻品種,大力發展綠肥生產、培肥地力并增施有機肥,注重病蟲草害的防治,可有效保證一季稻產量。
4 參考文獻
[1] 李季能,柳美南,鐘海明,等.雜交稻博優141作一季稻栽培的需氮特性初步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6):114-115.
[2] 黃大山,曹開蔚,程飛虎,等.一季粳稻作雙季晚稻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稻米,2010,16(4):40-42.
[3] 黃慶,劉懷珍,陸秀明,等.菜場夏閑田一季中晚稻耕作栽培模式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3):622-626.
[4] 張朝鐘,戈芹英,陶加進,等.云南保山一季中稻高產栽培集成技術[J].中國稻米,2012,18(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