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艷 孫國榮 張滿義
摘要 分析了當前植保工作尤其是農藥減量增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具體做法,總結了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可行性建議,以期為積極開展統防統治、綠色防控工作及促進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落到實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藥減量增效;問題;做法;成效;建議
中圖分類號 S4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123-03
Problem and Suggestion of Pesticide Reduction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Control
TIAN Yan-yan SUN Guo-rong ZHANG Man-yi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Nanpi Agricultural Bureau in Hebei Province,Nanpi Hebei 061500)
Abstrac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f plant protection,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pesticide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increasing were analyzed.The specific practice measures and efficiency were summarized,then the feasi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unified control and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to promote conduction of pesticide reduction,efficiency increasing and harm controlling work.
Key words pesticide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increasing;problem;measure;efficiency;suggestion
南皮縣現有耕地面積4.5萬hm2,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6.08萬hm2。常年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面積約23.4萬hm2。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每年用于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農藥用量約420 t。農藥的大量施入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為此,南皮縣植保站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牢固樹立“科學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以2020年實現農藥零增長為目標,在全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開展了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
1 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1.1 濫用農藥、盲目和過量用藥,使病蟲抗藥性增強
農藥施用中存在著濫用農藥、盲目用藥和惜水不惜藥、隨意加大用藥量等問題,不但極易使農作物產生藥害,而且也使病蟲的抗藥性增強。據縣植保站對病蟲草害抗藥性長期監測表明,部分害蟲如棉鈴蟲、玉米螟等害蟲對菊酯類農藥的抗藥性5年內上升了13~18倍。病蟲抗藥性增強又加劇了農藥過量使用,造成防治成本增加,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農田生態環境惡化,防治難度加大,單次用藥投入成本在150元/hm2以上,用藥成本偏高。加之農藥市場存在多、亂、雜現象,同一品種農藥在市場上可能有十幾個商品名,農民又缺乏農藥使用和病蟲害發生防治知識,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農藥,隨意混用、濫用,使大量農藥進入農田,對農產品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2 植保器械落后,防治效果差
目前,農民都是單戶分散管理,施藥作業面積小,噴灑農藥使用的是背負式手動或機動噴霧器,彌霧質量差,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跑、冒、滴、漏”現象,導致農藥有效利用率降低、防效差,同時也增加了人畜中毒和農田生態污染風險。
1.3 病蟲監測預警系統不健全,測報準確率低,防控效果差
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必須做到精準防控,要求病蟲害發生期預報準確。但南皮縣病蟲監測預報系統不健全,測報力量不穩定,測報設備簡單,監測手段落后,農作物病蟲調查主要依靠黑光燈誘測和農技、植保人員下鄉進行田間調查,收集數據資料,然后根據歷年發生規律,并結合當年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氣象因子等進行綜合分析做出預測,預報準確率低;同時各級植保服務組織不健全,信息不能及時發布,造成防治時效差,防控效果降低。
1.4 農藥減量增效控害技術掌握不到位,應用不力
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培訓學習,掌握病蟲害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并能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中合理運用,可預防病蟲害發生、減少防控次數;搞好農藥基礎知識培訓學習,掌握農藥的使用性能和防治范圍,做到科學合理安全地使用農藥。從近幾年的生產實踐來看,農村大多是老、弱、婦女勞動力,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差,還沒有完全掌握病蟲害綠色防控及綜合防治技術,不能有效地運用綠色防控及綜合防治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預防。
2 具體做法
2.1 積極做好宣傳發動,提高對農藥減量增效工作的認識
南皮縣植保站首先組織全站人員學習病蟲害綠色防控、綜合防治、農藥合理安全使用等技術。在強化自身對農藥減量增效控害認識的同時,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積極宣傳發動,努力提高農民和大型植保機械操作人員的農藥減量增效控害知識和技術操作水平,包括利用電視、手機、互聯網宣傳,印發技術資料、趕“科技大集”、舉辦技術講座、開示范現場會、下鄉到田間地頭與農民座談交流等各種形式,大力宣傳農藥減量增效控害技術知識要點、好的經驗、好的措施和好的應用典型。幾年來,縣植保站技術人員在全縣進行了綠色防控和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講座逾50場次,發放技術資料逾2萬份,開示范現場會8次,做電視宣傳片6期。讓農民了解農藥減量增效控害的意義、增強農藥減量增效控害的信心,有效地促進了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的順利開展。
2.2 強化技術服務,做好對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的指導
2.2.1 認真做好病蟲害監測預警,提高病蟲預報的準確性。病蟲害監測預警是科學指導防治、精準防控、實現農藥減量增效控害的工作基礎。南皮縣植保站嚴格按照《河北省農作物病蟲鼠測報技術》規范要求,結合南皮縣常年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明確測報對象,對主要病蟲進行規范性和系統性監測,通過黑光燈誘測、田間多點采樣、系統規范調查,保證了測報數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使預報準確率提高了10%;通過“重大病蟲數字預警系統”及時報送相關報表,做到傳遞快速準確;通過電視、網絡、微信、短信等形式快速發布病蟲預警信息,提升信息入戶率,有效增強了南皮縣農作物病蟲害和重大突發性病蟲害的防控能力。縣植保站每年發布植保信息16~20期,印發病蟲害防治技術資料逾2萬份,每年在主要病蟲發生關鍵期錄制電視節目6期左右,做到了在病蟲防治關鍵期及時指導農民防治,提高了病蟲監測預警的時效性,對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提供技術支撐,對農藥減量增效控害起到關鍵作用。
2.2.2 進行農藥藥效試驗和藥物篩選,指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針對當前農民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亂用、濫用農藥及盲目用藥、用藥量大、防治效果欠佳、防治成本高等問題,縣植保站在合理用藥量的前提下進行了同一病蟲害不同農藥劑量的藥效對比試驗,對防治效果、防治成本進行對比總結,篩選出防治病蟲害的最佳農藥劑量,并通過電視講座、微信群發布等形式傳遞給農戶;還安排了小麥穗蚜、小麥吸漿蟲、棉鈴蟲、盲蝽蟓、玉米地下害蟲等農藥對比試驗,篩選出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環境友好型農藥來取代高毒高殘留農藥,并優化集成農藥的輪換使用、交替使用、精準使用和安全使用;推廣了農藥專用助劑使用技術,農藥專用助劑的使用不僅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還可減少農藥用量,在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實際應用中效果較好。同時進行了5%氯蟲苯甲酰胺、10%三氟甲吡醚、24%氰氟蟲腙等3種新型農藥藥效試驗。加強農藥的篩選、試驗、示范和推廣,在病蟲害防治中做到科學合理使用農藥,減少農藥使用次數,降低施藥量和防治成本,為實施農藥減量增效控害技術,實現綠色、有效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2.2.3 推廣新型植保機械,降低農藥施藥風險。南皮縣植保站非常注重新型植保機械的引進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南皮縣共擁有大型植保機械36臺(套)、植保無人機8架。新型植保機械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能力的提升起到的了關鍵作用。為加大推廣力度,縣農業局將購買植保機械的組織和個人全部納入農機補貼范圍,有效減輕了合作組織和個人的購機負擔。新型植保機械的示范推廣和應用,有效提高了農藥的使用效率,克服了“跑、冒、滴、漏”現象,減少了農藥用量,同時降低了防治成本和施藥風險,促進了南皮縣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的開展。
2.2.4 搞好機防手的培訓,提高機防手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術水平。大型植保機械操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操作水平直接影響農藥減量增效控害技術的到位率、防治效果及植保機械的使用性能。始終把機防手的培訓作為重點來抓,每年舉辦3次以上的技術培訓,包括機防手的機械操作技能培訓、病蟲害基本知識培訓、農藥基礎知識培訓及安全使用防護措施培訓,并且在每次機防前的15 d,還要有針對性地對機防手進行相關病蟲害知識和植保機械實際操作技術的專門培訓,每次培訓都要進行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崗。機防手專業基礎知識和機械操作水平的提高,保證了農藥的利用率和防治效果,降到了防治成本,同時也確保了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的效果和服務質量。
2.3 創新植保技術、增強農藥減量增效控害能力
2.3.1 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實行科學用藥。開展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專業化統防統治是手段。近幾年,南皮縣小麥病蟲害發生較重,要以小麥病蟲害防控為突破口,有效開展了專業化統防統治和農藥減量控害工作。幾年來,在小麥病蟲害防治中共示范推廣面積1萬hm2,示范區內小麥病蟲害防治實行全程承包防治服務,全部按農藥減量增效控害技術規程操作,防治效率高、防控效果好,而且也降低了防治成本。在小麥除草和小麥蚜蟲防治中,防治效果提高10%以上,用藥量減少18%,小麥增產375~600 kg/hm2,確保了小麥豐產豐收。
2.3.2 積極推廣綠色生物防控, 減少病蟲危害。理化誘控和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能有效降低害蟲的蟲口基數,減少防控次數。近幾年,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開展了性誘劑防治棉鈴蟲和玉米螟技術的試驗示范,縣植保站還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合作,開展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試驗,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據調查,利用性誘劑防治玉米螟和棉鈴蟲可有效降低蟲口率42.5%,防治成本降低10%。
3 取得的成效
開展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就是要樹立“綠色植保”理念,通過推廣綠色防控、綜合防治和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用量,降低農藥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威脅和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南皮縣植保站初步制定了棉花、小麥和玉米的農藥減量增效控害技術操作規程,逐步實現了由農戶分散防治向專業化統防統治的轉變,防治方法也由主要依靠化學農藥防治向綠色防控和農業綜合防治轉變,服務方式由原來的個別指導逐步轉向利用植保專業合作組織開展現場示范培訓會進行示范應用推廣。全縣累計推廣完成病蟲害農藥減量增效控害面積12萬hm2,占病蟲發生面積的44.4%,防治效率提高5倍以上,防治次數減少1~2次,防治成本降低20%。
4 建議
4.1 加強監測預警工作,提高預報的準確性
準確測報是農藥減量增效控害的基礎,要切實加強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完善測報制度、拓展測報對象、規范測報方法,并及時更新測報設備;在病蟲害調查上,要做到黑光燈監測與田間監測相結合,系統調查與大田普查相結合,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確保病蟲調查數據的真實性,提高監測預警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同時還要完善監測預警體系,采用電視、網絡、微信、現場會等現代信息發布方式,提高信息入戶率,減少農民用藥次數,降低防治成本[1]。
4.2 與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有機結合
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為農藥減量增效控害提供技術支撐,也是開展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的推廣平臺。在病蟲害防治上,要積極推廣各種害蟲的燈光誘殺、性誘劑誘殺、以蟲治蟲和生物農藥防治等關鍵技術,同時還要搞好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技術培訓和機防手專業知識與操作技能培訓,通過推廣精準施藥技術、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高效施藥植保機械,推動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2]。
4.3 增加農藥減量增效控害補貼投入
從南皮縣有效開展的具體實施情況看,實施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最好由專業合作組織實施、農業技術部門進行技術指導,政府相關部門要根據合作組織開展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的具體情況適當給予補貼[3]。專業合作組織缺乏資金購買無人機及大型植保機械,政府可給予適當補貼。農民對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認識不到位,不會自覺購買殺蟲燈、性誘器等物資,會制約該項工作的開展。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的扶持力度,對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從主要環節上進行補貼,充分調動專業服務組織的積極性,以便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作順利開展[4]。
5 參考文獻
[1] 尹維松.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在農業有害生物防治上的應用[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6.
[2] 張耀,沈芳勤.平湖市曹橋街道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推廣措施及成效[J].現代農業科技,2014(9):166.
[3] 王瑞海.魏縣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措施及其成效[J].河北農業科學,2012,16(11):46-49.
[4] 張國鳴,張國娟,石春華.實施農藥減量控害增效工程 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J].中國植保導刊,2007(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