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梅梅 柴云
摘要 以黃陵縣自來水公司改擴建工程為例,總結了黃陵縣城區“十二五”期間供水成就,分析了供水管網存在的問題,闡述了新建供水工程的做法和對策,以期為供水改建工程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供水改建工程;成就;問題;做法;對策;陜西黃陵
中圖分類號 F41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163-01
黃陵縣供水水源為黃陵鄭家河水庫和王莊河應急水源。2002年,對鄭家河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并向黃陵縣城供水,最大輸水能力為8 000 m3/d,取水管道從水庫放水洞口鋪設至凈化水廠,鋪設單線管道長度為19 km;2004年因鄭家河水庫來水源破壞、水位下降(輸水能力為1 500 m3/d)而新建王莊河應急水源工程,水源工程有效庫容為5萬m3,采用動力提水(輸水能力為3 000~4 000 m3/d)方式,將水抽至黃陵太賢塬,與鄭家河引水供水分站連通,實施庫庫連通工程,基本滿足縣城供水要求。凈化水廠處理規模為5 500 m3/d。凈化水廠出水管道為單管DN400的球墨鑄鐵管,整個供水管網呈樹枝狀分布,配水管網長度為42 km。
1 “十二五”期間供水成就
“十二五”期間,黃陵縣投資209.26萬元,加強水源工程鄭家河水庫、王莊河水庫的供水安全保障工作,主要完成維修改造了鄭家河水庫庫區及供水線路工程[1-2],更換了612 m供水管道;改造完成縣城供水1處泵站并更換了2臺抽水泵,鋪設輸水管道2.1 km,加土覆蓋800 m管道,解決了供水管道安全越冬和冬季供水的問題。
“十二五”期間,黃陵縣加大供水工程建設力度,投資2 144萬元,重點完成縣城供水設施改造提升和縣凈化水廠改擴建工程,新建7 750 m3清水池1座,更新改造水廠設施(包括二氧化氯發生器、加藥泵、電子流量計、DN200閘門、DN400水表、清水池水位監測等),完成水廠信息化管理自控監測建設;新建凈化水廠混凝池、反應池、沉淀池、濾池、投藥工藝系統、綜合廠房等,改進原消毒工藝設備等,改善和解決縣城及周邊3.6萬人飲水問題。
2 供水管網存在的問題
2.1 缺少減壓分壓設施,造成嚴重損失
黃陵縣城區供水管網工程最大高差已經超過100 m,管網中沒有任何減壓措施和設施,也未進行壓力分區,管網中現有的排氣裝置較少,造成管網運行壓力過大,常出現局部“爆管”現象,相對供水管網事故率較高。在2012年出現“爆管”事故逾60起,造成了水資源浪費,部分事故還造成居民房屋地基沉降現象,也給供水單位帶來經濟負擔。
2.2 材質復雜、混亂,管網維護、運行管理困難
由于資金和地形地勢等方面的原因,配水管網在建設過程中均采用“有需要鋪設”的方式完成配置,導致管網材質復雜、呈多樣化,存有PE管道、球墨鑄鐵管、鋼管等多種材質的管道,造成了管網維護、運行管理困難。黃陵縣城區供水管網因管道復雜性以及長期處于非正常狀態,頻繁出現“跑、冒、滴、漏”現象,漏損率高達24%,常停水維修,對居民和單位用水產生了較大影響。
2.3 資金投入不足,管網改擴建受到制約
隨著縣城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區給水工程建設資金面臨嚴重缺口,管網改擴資金不足,供水工程建設滯后于城鎮建設,難以發揮應有的投資效益。
2.4 與旅游開發出現不適應的現象
因黃帝陵景區規模建設和游客的大幅增加,現有管網面臨與旅游開發和多元化縣城配套建設不適應的情況,管網升級改造已擺在縣城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位置。
2.5 水質檢測能力差,與《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飲用水水質標準不適宜
國家新水質指標《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3]中規定:飲用水出水濁度必須小于1 NTU,黃陵自來水公司凈水廠原處理工藝已經不能滿足新指標的需求。凈水廠水源為地表水源,因地表徑流濁度呈不規律變化趨勢,故原水濁度變化無常,特別是遇暴雨期地表水原水濁度急劇上升。根據凈水廠對原水水質的分析發現,凈水廠原水濁度變化大,對水廠的處理工藝要求高,而現在的工藝不能滿足飲用水水質標準[4]。
3 新建供水工程做法
3.1 確定處理規模與預測需水量
2015年黃陵縣城現有人口3.6萬人,最大高峰日人口可達5.6萬人左右。黃陵縣城區需水量以綜合生活用水量、澆灑道路和綠地用水量、排水管網漏損水量、未預見水量等計,經計算,規劃水平年最高日總需水量為7 135.92 m3/d,最終確定日總需水量為7 200 m3/d[5]。
3.2 主要工程建設
(1)黃陵縣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在DN400供水主管道安裝調流調壓閥,以消能減壓、調節流量,通過調流調壓閥調節管網運行壓力,使供水壓力保持在0.4~0.5 MPa之間,保證管網漏損率在15%以下,保障供水區域在安全壓力范圍內安全運行。
(2)新建二次加壓泵站4處,均采用一體化二次加壓設備,分別解決了西山高處區、上城高處區、印臺山高處區、黃帝陵景區服務區局部高區供水壓力,局部高點壓力不小于0.14 MPa。
(3)改建給水管道DN63-DN200約4.3 km,打通斷點、延伸管網、更換統一管材,連接管網呈環狀,使供水保證率在95%以上,提高普及率。改造4處DN200給水管道穿越河道工程,方便后期維護與檢修。
(4)改建凈水廠設施,涉及新建處理廠房、混凝沉淀工藝、過濾工藝、投藥工藝、改進原消毒工藝、建筑、結構、電氣等內容。
4 對策
“十三五”時期,黃陵縣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保障水安全的基本思路,計劃基本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建設一批中小型水庫和引、調、提水工程,繼續推進飲水安全建設,重點解決“十二五”期間遺留和現階段新增的飲水安全問題,工作重心移至城鄉居民飲水安全提質增效工程,使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使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大力保障旅游業、漁業、煤礦和果業等支柱產業的用水需求,充分發揮現有資源優勢,加快推進黃陵縣經濟發展進程[6]。注重水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切實轉變用水方式,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健全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
在供水工程規劃中,繼續遵循“尋找穩定的水源,以水源定工程(類型),總體規劃,統一設計,分步實施”的原則,以滿足縣城供水需求、提高供水質量為目標,發揮鄭家河水庫(大Ⅱ型)-王莊河應急水源工程(?、蛐停┕S陵縣城的供水管網作用,徹底解決縣城周邊區居民生活用水難的問題;王莊河應急水源工程供應太賢片區同時輻射供應鄉鎮周邊區農民和供水管道沿線村組,提高供水管理服務能力。
在供水工程建設時,堅持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緊抓當前供水項目的大好機遇,加快項目儲備與前期工作,為今后一定時期將供水工作納入國家、省、市項目建設奠定基礎;并適當增加和提高中央、省市投資資金,減少地方配套和農民籌資比例,以推進黃陵縣引水整體工作建設。
在供水工程運行上,合理制定供水價格,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按照產權明晰、有償使用、多方經營的管理模式,做到以水養水,確保供水工程良好運行、效益持久發揮;并保障納入社會救助的城鎮低收入農民的利益,做到以水為民、以水親民,助推供水的新形象。
在供水工程管理上,發揮創造能力,發展創新機制,轉變落后觀念,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從根本上解決供水工程管理存在的“重建輕管、權責不清、機制不活、負債經營”的突出矛盾與問題,為供水工程安全運行提供保障。
5 參考文獻
[1] 黃陵縣人民政府.黃陵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Z].2011.
[2] 黃陵縣水務局.黃陵縣“十二五”水利工程建設規劃報告(2010)[R].201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4] 黃陵縣水務局.黃陵縣縣城區供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014)[R].2014.
[5] 黃陵縣水務局.黃陵縣縣城區供水改造工程初步設計報告(2015)[R].2015.
[6] 黃陵縣人民政府.黃陵縣人民政府2016年工作報告[EB/OL].[2018-02-24].http://www.huangling.gov.cn/info/1218/13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