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露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耕作制度也發生著變化?,F代耕作方式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對淮北平原地區土地耕作制度的優點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發展對策,以期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完善耕作制度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土地耕作制度;優點;問題;對策;淮北平原
中圖分類號 S3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187-02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Land Farming System in Huaibei Plain
ZHANG Lu-lu
(Fu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yang Anhui 236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farming system has also changed.Modern farming methods bring us convenience as well as some problems.In this paper,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land farming system in Huaibei Plain were analyzed,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farming system.
Key words farming system;advantage;problem;countermeasure;Huaibei Plain
淮北平原位于淮河流域中游,總面積3.74萬km2 [1]?;幢钡貐^人口密集,地勢平坦,是安徽省糧食輸出量較大的地區之一,糧食生產在當地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幢钡貐^以小麥—玉米(大豆)輪作為主,近20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農田耕作制度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2]。新的農田耕作方式顯著提高了種植效率,節省了人力,促進了秸稈回收利用,凈化了環境。但是連年的旋耕和秸稈還田以及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耕作層變淺、土壤板結、病蟲害加劇。因此,探索科學的耕作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1 淮北平原現代土地耕作制度的優點
1.1 提高種植效率,確保及時播種
旋耕機是一種重要的耕作機械。上季作物收獲后,作物秸稈不需處理,直接使用旋耕機就能完成土地整合處理,然后直接播種。而傳統的鏵式犁在使用前需要將秸稈清理干凈,再進行犁地。由于鏵式犁犁起的土塊較大,土地很不平整,犁完后還需要用耙將土地鎮壓耙平,這就增加了種植成本,費時費力。旋耕機的使用則顯著提高了作物種植效率,同時也節省了用工量。
1.2 促進了秸稈還田,凈化了環境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幾千年來都以小農經濟為主,每家每戶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秸稈一部分用來喂養牲畜,剩下的用來煮飯燒火,那時秸稈是每家每戶必需的飼料和燃料。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柴油機械代替了畜力機械,牲口不再是種植糧食的必要動力,人們不再家家戶戶養殖牲畜。同時,煤氣、天然氣的使用代替了以前的秸稈作為人們主要的生活燃料。久而久之,秸稈就被焚燒或者被丟棄在田邊地頭、河里、池塘里,從而對大氣和當地的水資源都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而旋耕機的使用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秸稈不需要其他處理,直接在地里就能粉碎還田。秸稈中含有大量有機質和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氮、磷、鉀及其他微量元素,試驗表明秸稈還田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狀,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微生物數量,增強生物和多數酶的活性,增加土壤有機質積累和養分含量,改變土壤腐殖質組成及特性,提高作物產量;此外,秸稈覆蓋還田還具有蓄水保墑、調節地溫、保持水土、抑制田間雜草等作用[3]。
2 淮北平原現代土地耕作制度存在的問題
2.1 連年旋耕使耕作層變淺,影響作物生長
最佳的土地耕作深度在35~40 cm之間,而旋耕機在旱地的耕作深度只有12~16 cm。耕作層又稱熟化層或活土層,是作物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土層,是作物根系分布和活動最多的層次。深厚的耕作層,既擴大了根系吸收養分的范圍,也增強了作物抗旱抗澇的能力。而連年旋耕必然導致犁底層變厚、變硬,耕作層變淺,作物根系無法更好地延伸,不能充分吸收水分、養分,從而降低作物產量。
2.2 秸稈還田加重病蟲害,危害作物生長
在小麥—玉米兩熟種植制度下,大量的玉米、小麥秸稈還田致使還田地塊土傳病害病原菌數量增加和農田生態小環境發生變化,導致土傳病害危害加重[4]。以阜陽地區為例,當地主要以小麥—玉米輪作為主,近年來秸稈還田導致病蟲害逐年上升。小麥赤霉病、二點委夜蛾、紅蜘蛛等病蟲害尤為嚴重,對當地的小麥產量和質量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近年玉米秸稈粉碎機、旋耕機增多,有90%的玉米收獲后,秸稈經秸稈粉碎機粉碎還田,然后旋耕整地,耕層淺,大量未腐熟秸稈裸露在田間地表,成為赤霉病菌的越冬寄主,導致田間赤霉病菌源量增加;二點委夜蛾晝伏夜出,白天隱藏在麥秸、枯草下或玉米葉背、土縫中,夜間活動;幼蟲畏光,不耐高溫,晝伏夜出,常在麥秸、落葉及田間覆蓋物下躲藏,秸稈還田給其提供了有利的繁殖生活場所。紅蜘蛛冬季蟲卵附著在植物根部以及田間秸稈中越冬,春季成蟲,夏季又產卵附著在小麥秸稈上越夏,秋季成蟲在小麥幼苗上為害,對小麥生長造成極大的影響[5]。
2.3 化肥、農藥施用不合理,造成土壤污染及病蟲害免疫力增強
20世紀以來,隨著石油農業的快速發展,化肥、農藥大量使用,在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也使土壤受到污染,造成土壤板結、病蟲害免疫力提高,以致食品質量安全持續下降?;幢逼皆貐^種植方式主要是以家庭農戶為主的分散種植,化肥、農藥污染呈現“點多、面廣、分散、處理難”的狀況,不利于化肥 、農藥污染控制新技術的推廣,無法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著手[6]。同時,農藥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害蟲的免疫力,又將一些捕捉害蟲的有益生物一并殺死。蟲害沒有了天敵又增強了免疫力,這導致害蟲數量急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又加大農藥的使用量,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土壤也因為化肥的大量使用而板結,加大了耕種成本,也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延伸。
3 淮北平原土地耕作制度的發展對策
3.1 深耕與旋耕相結合,改善作物生長環境
在耕作過程中,單一的整地方式勢必會帶來弊端,深耕與旋耕相結合才是最佳的整地方式。深耕有助于破除犁底層、疏松耕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提高土壤滲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同時,可以掩埋有機肥料,清除秸稈殘茬以及雜草,有利于消滅寄生在土壤中或殘茬上的病蟲。深耕的這些優勢都彌補了旋耕的缺點,而旋耕的優點又恰到好處地填補了深耕的劣勢。因此,可以根據地塊的具體情況,2年或者3年進行1次深耕,結合旋耕,提高整地質量,改善作物生長環境,提高作物產量。當然,目前需要加大對農業機械研發的重視和投入,研發一體化的新式機械才是解決土地耕種問題的突破口。
3.2 優化秸稈還田技術,提高秸稈還田質量
目前,秸稈還田技術不成熟,還需進一步優化、完善秸稈還田相關的配套技術。各類秸稈收割后最好立即耕翻入土,以避免水分損失而不易腐解。秸稈粉碎要徹底均勻,耕翻入土深度在15 cm以上,覆土要蓋嚴、鎮壓保墑。但是如果秸稈病蟲害嚴重,則不能進行秸稈還田;否則,容易傳染下季作物,加重病蟲害的發生。秸稈還田要適量,在耕作層本來就淺的情況下,過多的秸稈會造成土地過于暄軟,以致土壤保水能力差、下季作物抗旱能力差,從而使作物因干旱缺水而減產。
3.3 合理施用化肥、農藥,提高作物產量
化肥、農藥的過量和不合理使用,雖然能帶來短期的效益,卻無異于“殺雞取卵”。只有合理地施用化肥、農藥,才能在提高作物產量、保證糧食質量的前提下,不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和環保意識,對于緩解面源污染以及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可以起到積極作用。因此,當地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大扶持和整治力度,促進相關知識的普及宣傳。同時要加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促進新技術、新成果的普及應用[7-9]。
4 參考文獻
[1] 胡巍巍,王式成,王根緒,等.安徽淮北平原地下水動態變化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11):1893-1901.
[2] 劉家魁,吳保瑞,焦艷艷,等.我國土地耕作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46-247.
[3] 牟文雅,賈藝凡,陳小云,等.玉米秸稈還田對土壤線蟲數量動態與群落結構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7,37(3):877-886.
[4] 穆長安,李志.秸稈還田對黃淮地區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及防治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1):179-180.
[5] 陳浩,張秀英,郝興順,等.秸稈還田對農田環境多重影響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5):21-24.
[6] 薛旭初.化肥、農藥的污染現狀及對策思考[J].上海農業科技,2006(5):37-40.
[7] 喬永軍.科學利用農藥化肥和水資源,減少農業面源污染[J].農業工程技術,2016,36(2):43.
[8] 張仲志.淮北平原土地耕作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9):267.
[9] 王慶云.農機新技術推廣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08(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