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艷民
摘要 從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背景入手,提出經濟新常態下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是提高農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日趨升級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時代要求;是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農業效益的現實選擇;是增強我國農產品和農業經營者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強生態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等,以期進一步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新常態;背景;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 F321;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262-01
1 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年均增長率接近10%,GDP世界占比由2.7%迅速提高到目前的近15%,跨入了經濟大國的行列。但隨著形勢的發展,我國經濟又面臨諸多挑戰[1],從具體行業來看,部分傳統產業增長乏力,“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日漸興起。而供給側改革的產生便是為了優化配置各個生產要素,統籌考慮“質”和“量”的關系,應對這種日漸突出的經濟結構分化的趨勢[2]。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是我國經濟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方面。當前,農產品市場上的矛盾突出表現在供給未能很好地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從而導致供求出現了結構性失衡,“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稀缺;傳統產品過剩,新奇特產品短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就是從農產品供給入手,通過自身調整,重組和優化生產要素,產品能夠在質量和數量上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促進農產品供給結構優化,實現農產品與消費的無縫對接[3],形成良性循環,并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結構合理、安全可靠的農業體系[4]。
2 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2.1 是提高農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日趨升級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時代要求
就農業消費而言,不僅向綠色、安全、生態等高端產品發展,也延伸到了休閑娛樂、文化體驗等領域,日益成為農產品消費需求新的增長點。但是現有農業供給體系在總體上缺乏對中高端需求的動態適應與反應能力,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往往明顯慢于消費需求結構升級的步伐,甚至出現農業價值鏈低端化的“固化”現象。通過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增強農業行業對中高端需求的動態適應,已經成為拓展農業市場空間、提升農業價值鏈的“時代要求”[5]。
2.2 是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農業效益的現實選擇
近年來,受國內農產品成本提高和國際農產品進口等沖擊,農業經營效益日趨下滑。調查表明,2009—2014年,除蘋果和甜菜單位面積凈收益分別提高18.3%和22.3%外,其余農產品凈利潤及農產品的投資回報率均出現下降趨勢,嚴重挫傷了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加了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經營的風險,甚至導致其入不敷出,在此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業經營者將會陷入“開工賠本,棄之不甘”的尷尬境地,將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2.3 是適應經濟一體化趨勢、增強我國農產品和農業經營者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不斷被削弱,主要表現:一是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農業補貼政策的轉型滯后,多數農產品國內價格長期高于國際價格,加重了農產品過度進口問題,對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和糧食安全帶來嚴峻挑戰[6-8]。二是國外跨國公司依托其自身優勢,加快向農業服務業和農產品加工、種業等農業戰略性環節滲透和控制,逐步形成市場壟斷。我國農業經營者在產業鏈利益分配中有“被邊緣化”的風險。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作為一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國民生存的基礎產業,一旦控制在外資手中,可能會帶來無法估量的后果。
2.4 是加強生態保護、促進農業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的生態不可持續問題迅速加劇,開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有學者認為,目前,產能透支是我國農業面臨的突出問題,相當一部分農業產能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的不健康、不可持續的產能,其弊端已經日漸凸顯[9-11]。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傳統農業的資源利用方式引發的,必須靠引入現代節水節肥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等方式予以解決。
3 參考文獻
[1] 田俊榮.新常態 新飛躍[N].人民日報,2014-12-01(17).
[2] “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及其實施路徑[J].中國總會計師,2015(11):16-17.
[3] 李銅山.有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河南日報,2016-02-03(5).
[4] 鐘真,孔祥智.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農業政策轉型[J].教學與研究,2015(5):5-13.
[5] 許瑞泉.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J].甘肅社會科學,2016(6):178-183.
[6] 倪洪興.開放條件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價格政策選擇[J].中國糧食經濟,2017(6):18-26.
[7] 葉興慶.演進軌跡、困境擺脫與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政策選擇[J].改革,2016(6):22-39.
[8] 姜長云,杜志雄.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1):1-10.
[9] 孔祥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與政策建議[J].改革,2016(2):104-115.
[10] 江維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4):15-19.
[11] 許經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層思考[J].學習論壇,2016,32(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