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麗
【摘 要】生態旅游產業的興起與發展,使農家賓館應運而生,新型農民培訓問題也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列入議事日程,并付諸實踐。但縱觀多年培訓,發現此類培訓中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針對家庭賓館餐飲培訓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其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農家賓館;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效果
隨著生態旅游產業興起,形形色色的農家賓館也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并成為非常重要的旅游資源。但農家賓館大多為農居改造而成,或者是當地的農家居民靠貸款在原址就地而建,因此農家賓館的經營大多為當地的鄉村農民。由于沒有經驗,或者急于償還貸款等原因造成從業者大多具有急功近利的心態,而把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放在一邊。在管理上、服務上、硬件水平上和職業道德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欒川縣作為國家旅游強縣,農家賓館的興起和發展非常迅速。欒川縣人民政府響應國家各種農業科技培訓的號召,從2004年至今,堅持為農家賓館在經營管理及技能上不斷進行指導和培訓,本文僅從農家賓館餐飲培訓方面作以簡單闡述分析。
一、培訓中出現的問題
(一)培訓內容泛泛,針對性差
目前,有些農家賓館餐飲培訓只限于形式,理論上泛泛而談,實踐指導作用不足。很多培訓課程只是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和任務,并沒有從農家賓館餐飲方面的問題入手,并沒有深入農家賓館,查找問題,針對問題開設培訓課程。培訓后讓受訓者無所適從,在經營服務上,也見效甚微。有時,培訓者不管內容適用不適用,就照本宣科的培訓,造成培訓標準過高的現象。比如說餐巾花的折疊,這項內容在星級飯店中可以說是重點,但在農家賓館培訓中必要性卻不大。因為農家賓館的經營要體現本土特色和習俗,若把高級賓館的服務級別拿來,豈不形成矛盾,鬧成笑話嗎?有時,即使內容培訓對了,也只是強調飯菜質量的提高,而忽視了服務質量和服務者服務理念、服務意識的培訓。如果在培訓中只重視工作技能的提高而忽視職業道德的培養,就很難保證培訓學員長期工作下去的意志,也很難培養員工的忠誠度。在農家賓館餐飲培訓中,最重要的是培養餐飲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修養,畢竟游客來農家賓館就餐圖的就是本地的特色,只要把本地的特色做出來就行。但是餐飲人員的職業道德和修養是十分重要的,讓游客感到賓至如歸,吃的高興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話,就像雪鄉那樣游客去一次感覺被騙一次,雪鄉雖美,但游客稀少。
(二)培訓方式單一,培訓者與學員缺少溝通
講授法就屬于傳統的培訓方式,雖然運用起來方便,便于培訓者控制整個過程,但反饋效果差。只能使學員被動接受信息,獲得知識信息量小,且掌握不牢固,理解不夠深刻,導致難以靈活運用,使學員學習興趣不濃,不能達到培訓的“共鳴”、“共振”效果。這樣的學習氛圍常常使培訓者難堪,同時也讓受訓者遭罪。由于從業人員流動性較大,所以在農家賓館餐飲培訓中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很多的培訓對象對餐飲培訓并不是很重視,每一次培訓課開始后,很多人員都不能到齊,往往總是稀稀拉拉幾個人。這些人員認為這種餐飲培訓用處不大,對自己的幫助不大,所以積極性不高。
培訓者培訓前對學員了解甚少,培訓后得不到學員的學習信息的反饋,或者對其反饋又漠不關心,覺得培訓結束就一了百了,培訓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培訓效果不明顯,后續工作不到位,培訓不能系統化
由于旅游業本身的脆弱性和明顯的季節性,使旅游業顯現了它的淡旺季。而且有些地方旅游大多屬于生態休閑游,很多景區季節性特征更加明顯。一到淡季,服務員無事可做,就紛紛離開,到其它地方就業,又到旅游旺季時,他們又不愿回去了,導致流動性更大,學習積極性不高,造成年年培訓新學員,年年服務質量上不去。
農家賓館餐飲培訓,總體來講,后續工作不到位,培訓不能系統化。往往是培訓時間一到,就撤身走人,一了百了,不再過問。過分注重形式,形式上花的人力物力多,收效總是不盡如人意。有些培訓課程連老師都覺得用處不大,對學員的幫助不大,培訓內容并不適合當地的實際情況。
二、針對以上問題,本人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一)針對性的精選培訓內容,注重職業道德的培養
培訓者應根據農家賓館的檔次和特色,精選培訓內容,培訓內容要切合農民實際,必要時可先征求農民意見。增強為農民著想的意識,提高農民對培訓的滿意度,盡力做到讓不同層次的農家賓館在經營效益上都有所提高,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旅游業的經營管理,不僅依靠法律、制度的獎懲條例,還必須結合職業道德教育,使員工有職業責任心和道德責任感。社會主義旅游職業道德比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范圍更廣泛,影響更深刻。所以,作為培訓者,在實際培訓中要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應與專業特色及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相結合,重視職業道德教育,把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整個培訓中,加強學員職業責任心和道德義務感,結合培訓內容和特點,有目的地引導學員掌握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思考問題及處理農家賓館日常事務的能力,逐步提高農家賓館服務質量及管理水平。
(二)培訓手段多樣化,做好與學員的溝通和互動工作
為提高培訓效果,培訓者應結合農民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狀況開展培訓,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各種培訓活動,以鼓勵示范的形式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筆者認為,培訓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以就時就地就近便民為原則。培訓者應善于調動自己的學習熱情和學員的悟性。這就要求培訓者拋棄那些傳統的枯燥乏味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視聽技術法:通過現代視聽技術(如投影儀、DVD、網絡視頻等工具),對員工進行培訓。優點是運用視覺與聽覺的感知方式,直觀鮮明。由于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較大的信息容量,極大的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促進培訓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培訓者也可把大量的培訓資料儲存電腦內,可以及時調用,補充,修改打印,內容也不易過時。也可通過參與活動和動手操作來引起學員求學的樂趣和探索的熱情。采用知識的活動化,游戲化,為學員營造自由輕松,和諧有趣的學習氛圍。比如培訓者講授,提問,學員聽講,記筆記,回答;培訓者示范,指導,學員模仿,練習。培訓者提問時,多巧設案例,提出疑問,讓學員通過思考來回答。當讓學員鞏固知識,訓練學員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際交往的能力時,可采用討論法,互動小組法,角色扮演法,案例研討法等。這樣信息交流時,方式為多向傳遞,學員的參與性高,反饋效果好、實踐性強、費用較低。此時,培訓者對學員的回應、表現,要及時表揚,多鼓勵,不要以自己的答案為唯一,否定其他答案的可能。從而提高學員分析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員的創新思維能力。否則,只會打擊學員的積極性,創傷學習熱情。在農家賓館餐飲培訓中,培訓對象一般是當地的農民,或是從外面聘請的一些服務人員,這些人文化水平都不高, 服務意識差,把掙錢看成是第一位。因此針對這樣的培訓對象,要選擇設計合適的培訓內容,針對他們身上的問題設計培訓課程,這些培訓課程既讓他們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又能在以后的餐飲從業過程中熟練的應用,切實提高他們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每一培訓后,等一段時間可以到原培訓地去和這些受訓人員進行交流,看他們是否把培訓內容用在實際的從業過程中,在應用的過程中是否有什么問題,是否有什么不適用的地方,好為下一次培訓提供素材,改進下一次的培訓課程。在農家賓館餐飲培訓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后,首先應設計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訓課件,這一套課件應該是系統性的,從前期的培訓內用設計,到后來的培訓過程,再到后來的學員反饋與改進。針對農家賓館從業人員流動性大的問題,可以在培訓內容設計上更注重短期的效果,讓受訓人員在培訓后立即就能應用到從業實踐中,縮短培訓與實用的時間差。
此外,還要在培訓前先了解學員的狀態和飯店的狀況,深入到農家中、學員中聽取意見,做好培訓內容的準備。在培訓開始,就要讓學員明白,通過培訓該學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引導學員積極參與,主動思考,以便更好更快實現目標。再憑借培訓目標,有選擇有創造性的開發課程內容及培訓方式,誘發學員學習動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培訓過程中,還要深入到學員中和學員進行交流溝通,或讓學員之間相互交流溝通,通過耳聞目睹,多種途徑收集反饋信息,進行自我培訓評估,發現問題及時補救。畢竟,學員滿意才是培訓的成功,也是每個培訓機構及培訓者的最終目的。
(三)做好培訓后續跟蹤服務,優化培訓體系
針對服務員流動大的問題,本人認為關鍵農家賓館餐飲培訓不僅要培訓服務人員,還要培訓經營者。保證經營者思想素質高,保證對經營者各方面知識和技能培訓到位,讓經營者及時能輔助培訓,輔助指導服務員工作。這樣,不管服務員怎樣流動,只要經營者不變,問題就容易解決,畢竟涉及到經營者切身的經濟利益,經營者學習積極性高,督促性強。而且經營者應該從自身做起,嚴格按培訓的內容方式來經營農家賓館,讓自己經營的農家賓館遠近聞名,讓游客慕名而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經營的農家賓館的效益,切實提高每一個從業者的薪酬待遇,即使遇到淡季,從業人員流動性大,但是一到旺季很多從業人員都會回歸,這樣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人員的穩定性,減少人員的流動。讓餐飲培訓效果最大可能的得以保留,也減少的重新招聘,重新培訓的成本和時間。
可以說,農家賓館餐飲培訓工作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不斷地完善和提高。也就是說,短期的統一培訓后,還要有一個長期的跟蹤服務:通過建立微信群或QQ群等現代網絡聯系方式,與學員建立長期關系,以便有問題及時解答。鼓勵學員平時善于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及時向老師請教以解答問題。“先扶上馬,再送一程”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一段時間后,培訓者再根據學員們反饋的一些普遍問題做個短期的統一培訓。有條件的話,可以現場培訓,或者通過網絡培訓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樣堅持下去,不僅學員能不斷進步,農家賓館經營越來越好,培訓者的培訓工作也慢慢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有利于以后的培訓工作。
【參考文獻】
[1]吳自力.唐超文,對新型農民培訓目標和培訓教學方式創新的探討[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
[2]宿育海.“餐飲經營謀略五論”[J].中國烹飪,2002.8.
[3]池進.餐飲服務方式需要“變法”[J].中國烹飪,2003.12.
[4] 邵云,冒美娟.關于新形勢下開展農民培訓的思考[J].上海農業科技,2008,(1).
[5] 張廣花.優化農民培訓模式的實踐與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9,(3):188-189
[6] 衛龍寶,阮建青.城郊農民參與素質培訓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對杭州市三墩鎮農民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7(3).
[7] 石火培,成新華.基于logit模型下農民接受“新型農民培訓”的意愿分析――以蘇中地區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