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 要】技術變革產生了共享經濟,影響了我們的公共生活。傳統的財政學公共產品難以解釋隨著制度演變各種新的產業模式帶來的產品提供問題,本文從共享單車入手,對產品公共性的定義與分析,認為產品不用嚴格區分為公共產品或者私人產品,只需要考慮產品的“公共性”,產品公共性受提供方式的影響,政府通過改變產品公共性的大小為其宏觀政策服務。
【關鍵詞】共享單車;公共產品;產品公共性
一、共享單車的產業制度變革
信息的變革影響了產業模式。使信息成本迅速降低的技術發展,使得一系列旨在改進市場和促進貨物在市場間流通的安排革新都變得有利可圖。【1】 (科斯)由于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自行車共享經濟的發展,讓一些傳統的買賣變成了租賃或者共享,擴大了共享經濟的內涵和外延。
技術進步帶來了制度不均衡,所以經商者會抓住機遇打破這種不平衡,發展一套適應技術變革的模式。但這個技術模式并不是單車行業自身自行車制造等技術的發展帶來的,而是看似不相干的行業的技術發展帶來了該行業制度可行集的改變。【1】 (科斯)也就是說改變該產業的運營模式,而非產業自身的技術變革。這就是所謂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即由某種制度進行變遷后可以更好獲利的制度安排引起。由于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單車租賃采取了新型的共享經濟形式,這是通信行業的發展帶來實體租賃行業的變革,從規模和范圍影響上影響了我們公共和私人生活,也就引發了對公共產品的再思考。
二、從共享單車思考“公共產品”
(一)制度演進打破傳統“公共產品”定義
主流經濟學認為,公共產品是具有非競爭非排他性的產品,也由于公共產品的這個特性,使得逐利性的私人企業難以提供這種產品,而只有讓政府通過行政手段來提供,一方面彌補了市場部分失靈,另一方面政府將由稅收等得來的財政收入進行宏觀性支出,行使了其宏觀調控職能。而布坎南則按照產品的提供方式對公共產品進行劃分,認為由市場提供的產品是私人產品,由政府提供的產品是公共產品, 【2】而顛覆了傳統從產品自身物理屬性進行定義的辦法,而是將其提供方式作為其本身屬性的體現。
隨著人類社會生活不斷地復雜化,為了管理和社會交往的方便,人類生活環境也產生了巨大變化,行政區域劃分不斷細化、組織形式多樣化、交往團體多重化,所以出現了很難用這兩種理論進行完全區分的產品。共享單車雖然由私人產業提供,影響了城市的公共交通。由于打破了時間地點的界限,具有了更廣泛的公共性特征,也就不能用傳統財政學理論來研究了。由此,需要重新對公共產品的定義進行思考。
由于制度演變,會使產品的提供模式多樣化,影響的范圍愈加廣泛,信息和互聯網技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空間上的距離被打破了。從研究產品的“公共性”入手就能避免非要區分商品是私人還是公共的帶來的混亂。
(二)產品的公共性
產品的公共性是由該產品的作用范圍來講的,利用傳統財政學相關理論,從一方面說,要看它具有多大范圍的排他性,另一方面要看它具有多大外部性。
傳統財政學把非競爭非排他性的產品稱為公共產品,排他性是指公眾獲得該產品使用權的難易,傳統公共產品由于提供地點的限制,可能對某一地區的人排他性弱,對較遠地方的人排他性強,所以成為了一定地域內的公共產品,而是較大地域范圍上的私人產品,比如公園。競爭性影響該產品的消耗速度和承受能力,競爭性越弱說明產品能夠同時為更大的消費者群體所用,這就使得對于非排他性的產品會造成使用過度的現象,也即“公地的悲劇”。共享單車現在已遍布全國,人們通過手機隨時都可以使用,而且只用支付使用費,價格低廉,排他性較弱,加上單車不斷的投放、修理加固,使其競爭性減弱了,產品可以在更長的時間容易地為廣范圍的人所用,所以從這意義上說公共性很強。
但公共性離不開一個外部性的問題。如果說一個產品提供在那里,能讓多少人使用決定了它的排他性,那么使用該產品的人對沒使用的人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就是外部性的問題。所以外部性這一概念,首先需界定一個“內”,即使用者,這由產品使用方式所決定。而公共性不僅包括了使用這個產品的人,也要考慮沒直接使用但受到了影響的人。外部性受使用方式以及產品本身性質的影響,但提供方式也部分地影響了使用方式。比如共享單車的提供方式使得人們用租賃的辦法使用單車,并可以在大部分的地域找到。即公共性由排他性和外部性共同決定。
三、政府政策對產品公共性產生影響
產權所有者決定產品的提供方式,但產權和提供方式都受政府政策的規制。如果政府對某產品具有產權,其提供一個產品,通過提供方式、提供范圍、收費方式等地影響,或者通過其他相關產業的產業政策,會影響一個產品的公共性。公共產品的提供,甚至說一個產品的公共性強弱程度,是受政府宏觀政策影響也是為政府的宏觀政策服務的。而政府政策可以分別從影響產品排他性和外部性上對產品公共性產生影響。
(一)政府政策影響產品排他性從而影響公共性
比如,教育是具有外部性的私人產品,卻由政府進行提供,【3】不僅僅是考慮到教育的正外部性而使得私人提供會使社會均衡量小于應有的均衡量,會造成教育需求不足,更重要的是政府通過教育優惠政策以及義務教育政策、普遍辦學等普及教育,減少教育的排他性,并減弱教育資源的競爭性,從而增加教育事業的公共性,而不讓其產業化減弱其公共性,這是為“教育興國”戰略政策服務。漢武帝實行了鹽鐵均輸的政策,也即由政府壟斷鹽鐵的原料的開采和生產,防止民間商人的囤積居奇和炒作市場價格,以及地方商賈形成強大的權力危害君主統治,另一方面,統一生產也使得朝廷能夠獲得大量財政收入從而方便軍糧等公共性財政支出的供給。【4】可以說,這種政策在集權官僚制社會中維護君主統治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并且家天下的政治形勢也并不要求財政的公共性,反而要求更多地體現一種私人性。如果漢武帝把壟斷的官鹽價格定得過高,則這種成本根據當時的階層分化及各階層收入情況來看,可能排他性更強烈,而若由人民自由貿易進行鹽鐵生產,可能因地制宜開采、煮鹽、煉鐵,反而人民更方便獲得鹽鐵,某一地域的鹽來說,對于當地的人民更具有公共性,雖然在這種情況下它是一種私人產品,(按照布坎南的劃分)因為它是由市場提供而非政治性權力提供【2】。
(二)政府政策影響外部性從而影響產品公共性
外部性本應該是產品的內在屬性,但當該產品的使用方式不同時,產生的外部性大小也會有所差別,即外部性由產品本身性質和使用方式共同決定,比如鋼鐵化工產業的一個外部性產品工業廢氣的排放問題,工業廢氣其本身性質決定了其有害性和污染性,如果直接排放于大氣中就會產生嚴重的負外部性問題,成為典型的公害品(即有害的公共產品)。政府政策也可以通過影響工業污染這個公害品的排他性和外部性進而減少鋼鐵化工產業的外部性從而為其宏觀政策服務。比如限制排放,就直接減少了工業污染的外部性;而排污權和庇古稅的設立,將污染排放產權化,讓其成為稍微稀缺的產品,通過競價的方式進行交易,增加了這公害品的排他性,也即消弱了其公共性。把具有公害品性質的工業污染的外部性和排他性加以限制或者控制,減少其公共性,體現著政府對該具有排污副產品的鋼鐵化工產業的相關產業政策,是支持還是限制,是以環境治理為先還是以工業生產、經濟發展為先。污染又是鋼鐵化工產業的副產品,即產業的負外部性的體現,那對污染這一外部性產品限制其影響范圍,也就減少了排放污染的鋼鐵化工產業的外部性,從而減弱其公共性。 也就是說某產品的外部性產品的公共性,影響該產品的外部性,從而影響其公共性。所以可以從削弱該產品的外部性產品的公共性,來減弱該產品的外部性,從而減弱其公共性。
四、總結
產權所有者會將產品按照最高經濟效益進行配置、使用、提供,所以技術變革會帶來產業和模式變革,從而影響產品的作用范圍,原來的私人產品可能會具有廣泛的公共影響,這就會打破傳統財政學對公共產品的定義,考慮產品的公共性問題更具有實際意義。政府政策影響產品的公共性,政府對其具有產權的產品擁有提供方式決定權,并且影響其他私人產權物品的提供,進而影響產品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從而影響產品的公共性,進而為其宏觀政策服務。
【參考文獻】
【1】 羅納德·H.科斯. 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 格致出版社, 2014.
【2】馬珺. 公共物品問題:文獻述評[J].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12, 24(1):5-17.
【3】劉蓉,黃洪. 公害品問題研究述評[J]. 經濟學動態, 2011.
【4】佚名. 鹽鐵論[M]. 中信出版社, 2014.
【5】道格拉斯.C.諾斯, 周 朔.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 上海三聯書店,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