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欣
【摘 要】山西省近年來霧霾天氣頻發,但基于山西的經濟結構單一和公眾參與治理意識偏低的現狀,治理難度相當大。引入多元主體的參與是一條有效路徑。本文將綜合分析資源豐富并賴以發展的山西省在治理霧霾問題時多元主體參與的必要性和面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多元主體如何高效參與治霾行動。
【關鍵詞】霧霾治理;多元主體;政府引導
山西省是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大省和能源大省。從建國初期至今山西始終沒有擺脫資源導向的發展方式,不僅造成了經濟上的單一化發展和后勁力不足,更導致了環境的進一步惡化。近年來霧霾天氣的頻發就是一個明顯的表象。中國現在已經把霧霾天氣看做是一種自然災害了,它不僅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更會對山西省的形象造成破壞,從而影響全省的招商引資進而可能導致經濟發展缺乏后勁力。
一、山西霧霾治理的參與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山西霧霾天氣頻繁,影響也比較惡劣,公眾對這一現象的不滿也越來越劇烈。但是山西省常年來在環境治理方面始終秉持著以政府為主導的一元治理模式,社會團體、公眾、媒體等其他主體參與的程度有限,多是保持觀望,亦或是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不滿,往往很難引起官方的注意。
事實上,霧霾治理有治理困難、周期長、見效慢等特點,光靠地方政府的單一治理力量很難達成。社會團體、公眾數量龐大,往往會有各類環境問題的第一手信息,而且自然環境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霧霾天氣一旦產生,首當其沖的就是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另外,以政府為主導的單一霧霾治理方式有很大的缺陷,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并非萬能,而且多為事后調控,通常缺乏足夠的靈敏度,只能沿著“發生—治理”的路徑進行。可見在山西省霧霾治理體系中引進以社會團體、公眾為主導的多元主體是相當急迫的。
二、山西省霧霾治理的現實困境
在山西省乃至全國行政體系中,政府一直處在主導的地位,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處于弱勢地位,這就導致了社會公眾在霧霾治理等各類社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缺位的現象,導致全社會正在面臨如下的解決困境:
首先,社會公眾等各類主體參與意識淡薄,同時規避心態強烈。社會公眾多認為霧霾的發生與自己無關,而且自己作為單獨的個體力量渺小,難以對霧霾治理產生影響。而且,公眾參與霧霾治理時過度關注結果,忽視自己參與的過程。一旦霧霾發生,公眾多把責任歸結到政府的不作為上,很少會去反思自己的規避等行為是否對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破壞。
其次,社會各類主體參與霧霾治理的方式過于分散化。以各類環保組織為代表的社會團體、公眾在參與霧霾治理時往往以個體的形式出現,缺乏嚴密的組織性和規范性,最終訴求難以得到關注和認可,這就嚴重打擊了多元社會主體參與政治行為的積極性。顯而易見,政府和公眾之間缺乏一個溝通整合機構。
最后,社會主體參與霧霾治理的渠道窄,方式有限且收效甚微。常見的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包括社會聽證會,向人大或者政協代表反映、通過新聞媒體或者網絡媒體反映自身訴求等途徑。這些方式引起地方政府官方主義的可能性不確定,往往難以收到預想的效果。
三、山西霧霾治理多元主體參與的解決路徑
(一)政府層面
政府是山西省霧霾治理體系中的主導,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視。第一,應該提高霧霾治理等環境因素在政府績效考核中所占的權重,這樣能夠引起政府更關注各類環境問題的解決而非僅關注經濟發展,破壞了地方政府與本地污染企業的一致利益。第二,應該通過有效的經濟激勵來激發社會主體參與霧霾治理的熱情。出于個體的自利性,社會公眾不愿主動參與到霧霾治理中,政府可以通過一定的經濟手段鼓勵公眾參與,對各類有建設意義的獻言獻策予以一定的物質褒獎。對不符合環保規定的相關企業采取限期整改、關停等措施,對主動配合政府和社會減霾行動的企業授予相關的環保證書,更可以采取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來鼓勵這種行為。第三,政府機構中應當設置一個統籌協調社會公眾參與行動的專業部門,用來把分散的公眾參與分類集合起來,擴大社會影響力,促進各類問題的解決。同時,政府應該積極尋求公眾參與霧霾治理的新途徑,積極拓寬公眾的參與路徑,采取一些新的實踐方式比如設置政府環保部門的派出機構深入到基層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或者設立專門的公眾意見應對和公開小組,保障公眾訴求有處可詢,也能保證社會信息的公開程度。
(二)法律層面
法律是確保社會主體參與霧霾治理的根本保障。具體措施如下:第一,應該在我國現行的各類環保法律法規中授予公眾“環境權”,給于社會公眾合法的參與到霧霾等各類環境問題治理行動中的權利,讓公眾成為霧霾治理的主體之一。第二,在法規體系中明確社會主體參與環境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權利,包括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獻言獻策權以及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提起合法訴訟的權利。第三,對各項法律條款作出明確清晰的解釋,避免因法律條規的模糊性導致具體實踐中判罰不清,也能降低被污染企業“鉆空子”的可能性。
(三)公眾層面
社會公眾是山西省霧霾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成為各類治霾行動的“生力軍”。具體方式如下:第一,社會公眾應該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明確認識到環境問題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參與環保行動就是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第二,社會公眾要增強自身的規則意識,要通過合法渠道參與霧霾治理行動。公眾的不當訴求表達方式往往會導致政府加大力度限制公眾的參與,導致社會主體參與環境治理的權利被大大削弱。因此,社會公眾應當增強自身規范意識,通過合理有效的途徑參與到霧霾治理中去。第三,社會主體要積極配合政府的各類治霾行動,把強烈的環保意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每一處細節中。霧霾發生前要積極預防;霧霾發生時要積極獻言獻策,配合政府大力治理;霧霾解決后要吸取經驗,把環保的意識貫徹到底。
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因為霧霾治理不僅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更是一個關注長遠利益的過程,只有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的霧霾治理體系,大力加強社會各類主體的參與力度,山西省的霧霾問題才可能在未來得到有效改善。
【參考文獻】
[1]王惠琴,何怡平.霧霾治理中公眾參與的影響因素和路徑優化[J].重慶社會科學,2014(12):42-47.
[2]楊健燕.公眾訴求提升政府環境治理績效的制度改進[J].中州學刊,2015(10):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