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承 賈萬軍
【摘 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近年來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布置,關系到整個經濟的發展。吉林省農業發展的重點目標,就是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任務,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必須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著力加強產業、資源與環境和諧,實現協調發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業發展內生動力;發展特色綠色農業,促進農業發展潛力;創新招商引資政策,有效推動吉林省農業持續與創新發展。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政支農;創新對農機制;激活對農效益
一、環境現狀
從2004年開始,吉林省廣大農村接受了大量的財政支農資源,吉林省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從2009年開始,吉林省糧食增產速度趨緩,農民收入增長趨緩,農業產值增長趨緩,農業生產效率緩慢下降,糧食質量下降,隨之糧食價格下降。分析其內在機制,主要是農業財政資源財供給機制不合理。因此,吉林省系統推進財政支農金融化運作,以購買保險服務、引導性基金、融資租賃、政策性擔保、等金融手段配置財政支農資金,發揮財政資金引領帶動作用和金融的精準杠桿效應,促進農業產業、財政支農、金融補給政策相結合,擴大“三農”領域的金融供給規模,從而推動財政支農資源供給側的有效改革。
推進結構性改革,是發展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農業面臨的許多問題和挑戰,表現在許多方面,但主要問題都表現在結構方面。從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出發,實現農產品由較低層次供需平衡向較高水平供需平衡推進,不僅能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而且更有利于農業產業健康長久的發展,同時也是以后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標。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上升的成就背后,也存在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農業信息不暢通、農業資源環境面臨較大壓力等問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特別是農民,使農產品供給在數量上得到有效供給,在種類和質量上更加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切實形成結構合理、供給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保障機制。當前需要做的事情是要加大降成本、去庫存、發揮相關本身優勢的力度,提高農業整理系統和農產品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相關欠發展的環節,增加相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二、研究內容
(一)傳統財政供給制度對吉林省農業發展的影響分析與評價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吉林省不斷加大財政支農的多方調整、改革,表現在增加農業資金投入的數量,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例如,財政投入不夠、農業保險不足、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農業相關生產企業稅收負擔重等問題,嚴重約束了吉林省農業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出現了財政資金投入后續力量不足、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無法滿足農業生產需要、農業投入管理體質不完善,財政支農結構不合理,未形成資金投入穩健增長機制、農業保險不斷減少,缺少農業專業投資機構、農業產業創新發展動力不足、缺少農業專業科技型人才、財政支農資源形式過于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盡早加以消除。
(二)財政支農資源“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農業農村改革取得了難以想象的驕人成果。農業結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糧食結構調整力度較大,高效農業養殖的規模不斷擴大,農產品供給相對充足。農村出現的相關衍生產業和新的農業生態持續發展,大量新生的經營體不斷出現,休閑農業、精深加工產業鏈等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服務水平取得較高的提升,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村環境不斷改善。其中農業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有序推進,農業農村發展動力顯著增強。但是,我們需要透徹的認識到農業農村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農業農村發展動能不足的問題突出:隨著經濟發展的下行壓力的出現和增大,農產品需求增長和城鎮化帶動就業受到明顯抑制,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凸顯,農業相關資源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等。
(三)財政支農資源“供給側”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對于傳統的財政供給制度已不能適應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農業乃至“三農”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結合吉林省自身目前發展的情況以及農業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財政支農資源“供給側”改革急需要具體結合實際來展開和有序推進。
(四)財政支農資源供給結構改革對策
1.調整財政支出結構
2.加大投保力度,與保險機構開展合作
3.減輕農業相關環節稅負
4.引進農業科技創新型人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五)財政支農資源供給路徑改革對策
1.適當加大財政支農投入
2.加大財政投入管理體制,提高財政支農效率
3.吸引專業投資機構開展對農投資
三、財政支農資源改革著重面
(一)要以創新機制為根本途徑,激活資源要素潛力。
(二)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業供給體系。
(三)創新財政支農體制機制,從投入和政策的供給側發力,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四、政策建議
(一)“自下向上”確定農業政策性金融支農資源;
(二)修改財政支農資金管理辦法;
(三)優化財政支農決策機制;
(四)政府支持農民合作組織建設;
(五)政府與金融機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六)政府引導建立農業擔保公司,為財政與金融資源進入農業領域提供中介服務;
(七)地方政府引導建立完善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
(八)政府支持農業勞動力的培訓工作
五、財政支農方式
(一)吉林省系統推進財政支農金融化運作,以引導性基金、購買保險服務、政策性擔保、融資租賃等金融手段配置財政支農資金;
(二)發揮財政資金引領帶動作用和金融的精準杠桿效應,促進財政、產業、金融政策協同發力,擴大“三農”領域的金融供給規模;
(三)農業補貼政策;糧食補償機制;優化產業結構;
六、財政支農資源改革的效果
(一)產業鏈提質升級 競爭力持續增強
一方面糧食產量不斷上升,另一方面糧食進口依賴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進一步顯現出吉林省在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的有效供給不足、與實際需求不能有效實現對接等問題。提升農業競爭力、打造更長產業鏈、增強綜合實力,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而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甚至于消費者供給端會成為完成這些任務的重要力量。
(二)農業結構不斷優化 綜合改革穩步推進
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去年我國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新機制。經過一年來的努力,吉林省玉米價格開始回歸市場,推動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優化。
(三)綠色發展勢頭猛 資源利用更高效
從收獲糧食、處理秸稈到玉米免耕播種的連續作業,今后會在各小麥主要生產省份大規模推行。各地把握生態線這一重要指標,推廣小麥播種機械化與秸稈處理及科學施肥同步進行的綠色高效農業生產發展方式。用較小的投入量獲得更大的產出量,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為了減輕多年來高強度的耕地種植造成的問題,今年我國將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擴大到1200萬畝。
【參考文獻】
[1]劉霞輝:《供給側的宏觀經濟管理——中國視角》,《經濟學動態》2013年第10期9-19
[2]鄭享清:《宏觀經濟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
[3]車海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邏輯》,《中國發展觀察》2015年第10期
[4]安蓓:《為結構調整營造穩定宏觀環境和更好制度環境》,《中國改革報》2015.11.23.
[5]方向明、蔡海龍:《農業支持政策亟待調整和完善》,《農民日報》201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