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劍 陳玲玲 常城
【摘 要】一帶一路是國家在緊跟經濟全球化的腳步中審時度勢所做出的重大倡議,旨在增強相關國家的經濟合作,形成更加開放的貿易投資格局,將為中國的企業在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方面帶來巨大的新機遇。其機遇主要體現在相關產業合作與轉型升級、優化貿易格局、基礎設施建設、緩解產能過剩和外匯過剩、政策與金融支持等五個方面。其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政策與金融方面的支持對企業來說是最直接,最顯而易見的機遇。當然,企業在享受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主要是來自外部的排斥,包括他國的政策排斥與競爭企業的打壓或者不正當競爭,另一個就是中國企業自身的實力與參與能力較弱。應對的辦法除了利用好政府和市場提供的機遇外,企業還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競爭能力,突出自身優勢,做到揚長避短。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企業;對外經貿;機遇與挑戰
一、中國企業對外經貿的發展現狀
(一)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所占比例過大
我國企業對外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為主,近幾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和一般貿易方式出口占全部出口總值的比重達到90%以上。由此可見,我國出口貿易絕大部分都依托于加工貿易方式和一般貿易。
(二)出口市場過于集中
我國的對外出口市場相對來說是比較集中的,大部分都集中在北關、歐洲和日本等市場,我國的中低端物質產品在出口市場方而非常依賴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據相關的數據統訓一,2014年我國僅僅是而向上述三個地區的對外貿易出口量占了我國出口總額的將近60%,進口額占我國進口總額的60.27%。我國的對外貿易市場呈現出一種比較單一化的趨勢,過分依賴這幾個國家和地區,這種情形的存在對于我國來說風險也會相對較高。因此,在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積極開拓出口市場,力求做到出口市場的多元化。
(三)我國企業對外貿易長期處于順差狀態
長期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一直保持順差狀態,2009年盡管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我國進出口總額下降了13. 9%(見表一),但貿易順差局勢依舊不減,金融危機之后我國進出口貿易恢復穩定增長狀態。長期的貿易順差使得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極易發生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沖突,加劇我國與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摩擦,使我國的對外貿易受阻。[1]
二、中國企業對外經貿的新機遇
(一)促進相關產業合作與轉型升級
“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國家和我國一樣是發展中國家,很多產業互補性強,市場潛力大,未來相互之間產業合作的空間十分廣闊。同時,我國將加強與沿線國家在能源、資源方面的開發合作,實現開采、冶煉、加工一體化等方面的發展。當前,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任務艱巨。未來五年,中國對外投資總額將達5000億美元。“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經濟相對落后,發展愿望強烈,急需資金與技術,可成為對外投資的重點地區。目前我國能源的對外依存度在60%以上。而在中國的十大原油進口國中,“一帶一路”國家就有8個,因此與這些國家加強能源合作,對中國保障能源安全意義重大;同時,“一帶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陸路資源進入通道,有助于資源獲取的多樣化,加深中國與沿線重要資源國家的合作。應以此推動能源金融中心建設,提升金融領域話語權。由此可見,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這些產業都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升級。
(二)優化貿易格局
首先,長期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絕大部分都依托于加工貿易方式和一般貿易,尤以加工貿易最為顯著。加工貿易屬于整個國際貿易分上中比較廉價和低端的一個行業,它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原材料作為保障,生產效率水平比較低,整體的技術水平也不高。加工制造業就是依靠一些加上費用來賺取差額收益,以求帶動就業、增加稅收以及相關經濟的發展。加工貿易整體來說是一種技術含量低,比較廉價的產業。我國的對外出口市場相對來說是比較集中的,大部分都集中在北美、歐洲和日本等市場,我國的中低端物質產品在出口市場方面非常依賴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由此可見,中國的貿易格局一直是處于不健康的發展狀態,會抑制中國的發展。但是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中國的企業能跟更多其他國的企業進行貿易和投資,特別是亞歐大陸中間的許多國家,包括伊朗、巴基斯坦等等不發達國家,他們是經濟增長的潛力股,與他們進行交易合作能進一步促進彼此經濟增長,減少對西方大國的經濟依賴,改善中國的出口格局,不斷優化中國的經濟結構,促進進一步的經濟增長。[2]
(三)緩解產能過剩,外匯過剩
當前,我國的產能過剩呈現行業面廣、過剩程度高、持續時間長等特點。產能過剩行業已從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造船等傳統行業擴展到風電、光伏、碳纖維等新興戰略性產業,許多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5%,處于嚴重過剩當中,有的如鋼鐵行業處于絕對過剩狀態。從產業組織結構看,越是政府高度重視、國有程度高、審批嚴格的行業,產能過剩越嚴重,明顯表現為體制性和結構性特征。市場化程度高、企業進出門檻低的行業,大多處于正常水平。不加快淘汰過剩產能,會妨礙產業結構升級,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優秀企業難以發展壯大。在我國中期潛在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背景下,緩解產能過剩成為當前最急迫的任務之一。那么,解決產能、外匯過剩問題除了擴大內需,合理利用和消化已經形成的生產能力之外,鼓勵過剩產能的輸出,通過國際市場化解部分產難過剩問題也是有效的途徑。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利用國際市場消化一部分過剩產能,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拓國外市場,擴大銷售網絡,在境外建立“最后一道工序”的組裝加工廠,帶動國內零部件、原材料出口和轉移一部分生產能力。引導、規范和保護企業的境外投資活動,鼓勵投融資系統加大對企業海外投資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快傳統制造業“走出去”,推動鋼鐵、有色、建材、石化等重化工企業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境外重化工園區。尤其是借助一帶一路背景下基礎設施的大力建設,通過高鐵等交通工具降低運輸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從而達到消化過剩的產能。
(四)政策支持與金融支持
政策的支持主要體現在稅收的優待,出口補貼等等。還有就是自貿區的建立,在絲路的關鍵點設立自貿區不僅能拉動經濟的增長,還十分促進中外貿易和投資的開展。與多邊貿易體制相比,區域內國家易于就自由貿易區達成協議并產生實效。在加入多邊合作機制的同時,締結自由貿易區有利于推動各成員國內的經濟結構改革,從而可以借助更多外力來推進國內改革。自貿區內通常會采取更加優惠的政策,已經寬松的監管環境有利于企業與境外投資、貿易、資產配置登,同時也有利于吸引國外資金進入自貿區以及轉口等業務的發展。
除了政策方面,金融支持方面,國家也是做足了功課。尤其是成立了絲路基金和亞投行。一金一行的金融支持的確給企業帶來了很大動力。 發揮“亞投行”、金磚銀行和未來上合組織銀行等多邊合作機制,充分發揮絲路基金在“一帶一路”、亞洲互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各類合作項口開發中的作用,采用市場運作的方式,全而實施對中亞各國的投資戰略,讓絲路帶”沿線各國切實感到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所面臨的挑戰
(一)外部的挑戰
首先,在現實中,多數國家是充滿矛盾的心態看待中國的開放。總體上,他們期待并肯定中國的擴大開放。一方面,這些國家希望得到更多中國的資金、技術、無償援助等,希望能將本國的產品出口到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中;另一方而這些國家又擔心顧慮本國的進一步開放造成對中國的更大依賴。從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的時機看,全球經濟剛剛走出危機的陰霆,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發達經濟體復蘇艱難、新興市場動力不足使得全球貿易和投資深陷低谷。部分國家在應對這一問題時又開始狹隘地采取一些不利于雙方擴大經貿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政策。各種形式的國家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直接影響到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所需的外部環境。
其次,“一帶一路”途經的地區是世界自然資源的主要產區,也具有戰略上的重要性,因此,這些地區歷來是世界大國爭奪的戰略要沖。復雜的宗教與民族沖突,動蕩不安的地區局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國在這一地區的激烈爭奪。涉足這一地區的既有地區大國,如俄羅斯與印度,也有區域外的大國,如美國、日本、歐盟等。從發達國家的合作看,當今世界諸大國都是一帶一路”利益攸關的國家。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表面沒有明顯的公開反對者,實則暗流洶涌。發展中國家大多積極期待分享外國投資的甜頭。中亞國家擔心中國擴張,俄羅斯擔心與其歐亞聯盟競爭,印度擔心在印度洋打破其地主優勢;美國擔心其貿易優勢下降。所以這些國家口頭不反對,但不積極配合。我國在一帶一路”謀求區域貿易合作的過程中不得不應對某些國家的圍堵和分化。如果沒有協調各個利益相關方的立場,他們的攪局能力不可不察。“一帶一路”是一個國際合作的方略,這一計劃的最終落實不僅需要地區國家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外部國家,特別是主要發達國家的積極參與。[3]
(二)內部的矛盾
首先,國內相關省份城市的相互爭搶。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有不少于30個城市宣布自己為“一帶一路”的起點,,核心區”橋頭堡”樞紐”黃金段”自貿區”等概念紛紛出籠。各省都希望爭取政策、抓資源、占先機,為其帶來發展新機遇和增長新動力擔。目前看來,內部步調協調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國家層面的跨部門協調力度不夠。國家開放戰略立足長遠、兼顧當前,需要有關各個部門吃透精神、領會方針、切實貫徹、有效協調。二是協調機制急須明確。國家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地簡政放權,而權力下放的過程便是要求加強省部協調、部際協調,部內協調的過程。三是內部協調的問題不僅存在于政府部門之間,也存在于政府與非政府部門之間。包括貿易部門與生產部門,消費者與生產者,非國有經濟體與國有經濟體等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與沖突等。
其次,“一帶一路”應該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政府通過對外合作與投資,建設基礎設施,最終的目標還是為了企業“走出去”。但是現實是很多國內企業還不具備走出去的能力和實力。中國企業在海外“站住容易站穩難”,主要困難在于:暫時沒有形成明確的國際價值共識,對貿易自由化規則缺乏深入了解。制度建設的國際化本來就是中國企業的一大短板,而許多企業沒有問清規則就踏上了“一帶一路”,結果是,簽約容易獲益難,且訴訟難、撤資難。這充分暴露了我國企業不善于挖掘實惠,不巧于拓展商機,結果只會讓對方在換取開放時更多地享受政策的果實,導致相互栽樹,一方乘涼”的結果。
四、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對于企業的建議和對策
“一帶一路”將為我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產業布局提供重大機遇,因此,應以此為契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
(一)發揮企業引領作用,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從長期經驗來看,基礎設施的投資回報比較穩健,且具有正外部性。“一帶一路”存在許多規模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應是我國重要的對投資方向。這也是中國企業的強項。目前,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需求尤其強勁,并且根據后發優勢理論,新興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在進行基礎建設趕超時,可以直接運用最新技術。山于基礎設施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效應明顯,我國一些大企業如中國建筑、中國交建集團等,山于已具有很強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及較強的海外建設能力,因此可以此為契機,盡快做成、做好一些標志性項目。
(二)穩步推動我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對外轉移
“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基礎設施互通互聯,應與我國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對外轉移相配合。一方面,隨著國內工資的不斷上漲,我國的勞動力密集產業在國內將逐漸失去比較優勢,對外轉移有利于國內的產業升級。這不僅可以讓出資源、空間,更重要的是,山于轉移的只是加工部分,而附加價值、技術含量較高的中間產品和機器設備仍留在國內,因而可以更有效地擴大我們的國外市場。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主動轉移,隨著國內工資水平的不斷上升,上世紀80年代轉移進來的外商投資企業,也會向海外轉移(目前已開始轉移),從而使國內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業面臨兩頭擠壓:一頭是工資水平不斷上升,另一頭是訂單不斷流失。[4]
(三)突出技術優勢,打造高鐵、核電等高端制造品牌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未來兒年,中國將逐漸告別過去單純輸出“中國制造”的傳統路徑,在高鐵、核電等產業的引領下,通過“資本+產能”雙重輸出的路徑,對外不斷擴大我國的投資與合作。在中國高端裝備制造中,高鐵、核電等無疑是領頭羊,是與世界先進水平基本接近的產業,在工藝制造、研發、材料等領域都有很強的輻射性,對多個行業均有很強的帶動作用。
(四)加強產業和經貿合作
這方面,可綜合考慮相關情況,在國家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制訂大企業的具體規劃,發揮其領軍作用,率先做好若干范例。要使“一帶一路”建設的構想落到實處,應從能做、可以做好的事項先行做起來,重點是要推動產業和經貿合作,通過道路、貨幣、人文交流相配合,最終實現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自山流動與暢通。產業合作方面,可優先推動以下領域的合作:一是資源能源加工業,要加強和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二是加強農業合作,推動傳統農業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貿易;三是突出各地自身培育的特色產業。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可充分發揮亞歐博覽會和歐亞論壇等平臺作用,創造條件打造一批新的交流合作平臺。以上措施可選擇在境內沿線地區建立自山貿易(園)港區和先行先試載體,在條件成熟時,再在相關領域協商的基礎上推動建立統一的標準。
【參考文獻】
[1]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評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局“一帶一路”戰略研究課題組(執筆:馮巍 程國強),來源:國研網。
[2]國內外專家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看法和建議綜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局“一帶一路”戰略研究課題組(執筆:蔣希蘅 程國強),來源:國研網。
[3]聚焦“一帶一路”規劃背景、意義及影響,國研網金融研究部,來源:國研網《金融中國》月度分析報告。
[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格局現狀與展望,國研網宏觀經濟研究部,來源:國研網《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