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晴 王丹華 吳云潔 戎成廣 馬永嬌
【摘 要】紡織產業是傳統產業集群的代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探索其升級路徑尤為重要。通過查找近十年學者關于紡織產業集群升級路徑的研究,我們對相關主要文獻進行了綜述,總結出了三條產業集群的升級路徑——科技創新、區域品牌戰略、政府支持。
【關鍵詞】產業集群;升級路徑;文獻綜述
一、產業集群的概述
產業集群概念的研究可追溯到馬歇爾,其著作《經濟學原理》(1980)最早提出產業區的理論,馬歇爾的產業區理論為后續的產業集群理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受馬歇爾的產業區理論影響,意大利經濟社會學家Becattini提出“新產業區”理論,認為“產業區是具有共同社會背景的人們和企業在一定的自然與社會意義的地域上形成的社會區域生產綜合體”。而邁克爾·波特教授在其著作《國家競爭優勢》(1990)中首次明確提出產業集群的概念,并在其新著《集群與新競爭經濟學》(1998)中對產業集群的概念進行了明確界定:“一組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機構,他們同處在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隨著產業集群逐漸成為被廣泛引用的概念,許多組織和學者沿襲波特的定義,并從不同的角度對產業集群做出了新的解釋。仇保興(1999)認為:產業集群是小企業集群為克服市場失靈和內部組織失靈,自發相互協作并精細分工而形成的組織,它不同于單純的市場組織和層級組織,而是介于兩者之間且更加穩定和靈敏;吳思華把產業集聚定義為:產業之間相互合作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的關系和結構;王緝慈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產業及其相關領域中,大量密切聯系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產業集群的表述雖然不相同,但仍能從中找出產業集群具有的并為學者們都認可的一些特征。首先, 產業集群內的公司及其支持機構在地理上有集中性。其次, 產業集群內的各種組織在其所在地區有根植性。第三, 產業集群內的各種企業之間、各種支持機構之間、企業和各種支持機構之間有聯系。第四,產業集群有利于企業創新, 能大大提高集群內的企業的創新能力。第五,產業集群是一種中間性組織。所以,筆者在上述共同特性的基礎上嘗試重新提出產業集群的定義。產業集群是指由一群處于同一價值鏈上的在特定地理位置上聚集并根植于該區域存在著橫向和縱向聯系的中小企業及其相關支持機構組成的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中間性組織。其本質是一種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中間性組織,主體是一群處于特定價值鏈上的中小企業及其相關支持機構,特點是地理位置集中,企業之間存在密切的產業聯系。
而對于產業集群的研究,前些年,我國的學者主要從競爭力、供應鏈模式、網絡結構、技術的溢出等角度來研究產業集群,分析經濟活動在規模經濟,外部性等方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劉恒江,陳繼祥(2004)認為集群內的競爭機制能夠有效地降低交易費用,而競爭力的變化也會影響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李海艦、原磊(2005)提出集群供應鏈組織續衍,在客觀上使得加工制造的上游材料和下游銷售渠道通暢得到保證,順應了生產社會化,分工具體化、精細化,提升了企業在質量、成本和交貨期上的競爭力。后小仙(2006)年提出在信任和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密集化的關系網絡有助于企業進行資源的交流、分配以及創新。這種企業、政府和中間組織之間的互補性機制有利于企業整合外部資源和要素。王雷,高長春(2006)提出MNE的進入也會加劇集群區域的競爭程度,深化集群成員的分工合作, 并加快集群進入全球化市場的步伐。同時這些也會增強MNE的技術外溢效應, 推動集群區域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近幾年,我國學者主要是從全球價值鏈、區域品牌以及電子商務這幾方面對產業集群進行研究。錢方明,寧自軍(2018)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有反向推動企業升級的政策機制,還民族品牌成長營造良好環境;產業政策應實現從產業差別化向價值鏈環節差別化轉變,更加精準化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構建NVC群鏈。池仁勇,李喻娟等(2014)提出集群內名牌的集聚和技術的研發提升使得浙江集群品牌發展和壯大,相反,產業規模擴張和集群支撐環境并未對集群品牌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付達院,孫一得(2018)提出跨境電商是浙江產業集群國際化的重要平臺。跨境電商縮短了時空距離和政策限制等因素產生的過多繁瑣的產業鏈條,提高了跨境交易的效率。
二、紡織集群產業升級路徑
紡織產業作為我國長三角地區的支柱產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其升級路徑尤為重要,很多學者對此提出了他們的觀點。
1.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動產業升級
李冰(2006)在《產業集群發展與產業集群升級研究——以紡織業為例》將紡織產業集群的升級路線分為四個方面。第一點:以科技創新為主要推動力,提高技術能力升級。科技創新是提升中國傳統產業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依托。紡織業也需要加快提高科技創新水平。第二點:創新體系建設,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應建立產業集群,科研機構、骨干企業相結合的多層次創新體系,大幅度提高研發投入,發展原創技術,加快先進生產力的建設。第三點:注重外向關聯的升級形成強有力的“航母”。要想在國際化競爭中快速發展,必須采取“強強聯合”的辦法,以形成“航母”,取長補短,快速發展。第四點:加強資本升級實現資源共享。聯合政府、大型企業等,實現行業內信息共享,促進產業集群升級。李生校、王華峰(2007)提出以深層次嵌入全球紡織服裝生產網絡為路徑, 以打造與經濟全球化相匹配的區域性資產為依托, 以提升集群企業的技術能力和國際營銷能力為手段,來實現集群持續的整體性產業升級。李陵申、祝秀森(2009)對沿海地區紡織產業集群實地調研發現被調查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突破更多是通過設備更新來實現的,集群企業對先進技術和裝備方面普遍重視。他們認為目前我國紡織產業集群仍然處在通過設備更新獲取升級動力的階段,資本設備的新舊程度對國家價值鏈下的紡織產業集群升級起了關鍵的作用。陳昭鋒、高強(2010)提出國家價值鏈視角下紡織產業集群升級的自主創新路徑有以下五種:1.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紡織產業及企業的短板;2. 我國紡織企業中一批自主創新的典型;3.自主創新能力的積累與提升;4.大力提高產學研合作的創新水平;5.促進研發機構和高端人才集聚。朱偉明、周麗潔(2017)認為傳統紡織市場轉型升級必須要往兩個方向去努力,一個是網絡科技,另一個則是智能倉儲物流。傳統專業市場“互聯網+”轉型的本質是電商推動下發生的交易模式變遷,即從線下實體向線上交易發展。[1]劉艷、毛雷(2016)提出紡織企業聯動升級可以從人力資源共享、技術融合與創新、抱團營銷、產業鏈互補和搭建公共服務平臺來實現。
2.區域品牌戰略驅動產業集群升級
張濤、熊曉云(2010)認為區域品牌戰略驅動了紡織集群產業升級。廣東紡織產業集群遵循“過程升級 → 產品升級 → 功能升級 → 產業鏈條升級”的漸進過程,這一升級過程體現了全球產業價值轉移的特點,是不同附加值的價值環節在廣東這個特定空間上的優化調整和再配置的過程。區域品牌驅動廣東紡織產業集群的過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以及產業鏈條升級。于斌斌、陸瑤(2011)在《基于全球價值鏈的紹興紡織產業集群升級模式探析》中提出了產業集群嵌入GVC的升級路徑。主要有三條路徑:1、技術鏈和市場鏈的雙向攀升。2、:集群關鍵節點與GVC的互動。3、:區域品牌與GVC的相互融合。最后,結合紹興本地紡織特點,提出了針對性建議。第一點:技術與市場雙向驅動實現產業集群升級。從產業集群發展的歷程看,紹興市紡織產業“五次革命性創新”,即“化纖革命”“市場革命”“體制革命”“無梭化革命”和“外貿革命”,奠定了產業集群在GVC中市場與技術雙向驅動的升級路徑。第二點:構建區域品牌推進產業集群整體升級。紹興市紡織產業集群在創建區域品牌方面,以區域文化、產業背景為基礎,以高檔產品、優質服務為載體,以場化運作為基本模式,通過進一步組織、整合、優化區域資源,逐漸構建在GVC中的后發優勢。
3.通過政府支持推動產業集群升級
蔡麗娟(2018)在《產城融合視域下的制造業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研究》中通過對政府和企業層面的分析來探索產業集群升級路線。首先,就政府方面,總體措施是:統籌規劃都市型產業集群,轉變政府職能。具體措施為:①落實產城融合的理念,打造都市型產業集群,重新統籌規劃產業定位和城市核心功能。②針對重復度高且環保不達標的工業園區,加大力度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現代產業園區。③在發展都市型制造業產業集群時,政府可適當地募集社會資本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最后,就企業方面,總體措施是:制造業產業集群原有產業鏈升級和延展。具體措施為:①集群內企業應轉變舊有理念,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價值鏈。②集群內企業升級及延展原有產業鏈的具體路徑,即通過提高產業集群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產業集群的科技創新水平和提高集群內企業間的協作能力水平來實現產業集群升級。
總之,紡織產業集群升級路徑的研究文獻非常豐富。本文搜集了一些學者關于紡織產業集群升級路徑的研究,對相關主要文獻進行了綜述, 并對研究方法和內容的最新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以期對后續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主要有以科技創新為主要推動力,加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強強聯合,重外向關聯的升級形成強有力的“航母”;加強資本升級實現資源共享;通過設備更新以及加強區域品牌策略;紡織企業聯動升級可以從人力資源共享、技術融合與創新、抱團營銷、產業鏈互補和搭建公共服務平臺來實現等途徑來實現紡織產業集群升級。
【參考文獻】
[1]劉恒江,陳繼祥.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10):2-9.
[2]李海艦,原磊.論無邊界企業[J].中國工業經濟,2005(04):94-102.
[3]后小仙.區域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05):64-67.
[4]王雷,高長春.小企業集群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路徑依賴[J].軟科學,2006(05):109-112.
[5]王雷,高長春.小企業集群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路徑依賴[J].軟科學,2006(05):109-112.
[6]池仁勇,李瑜娟,劉娟芳.基于多維評價指標體系的集群品牌發展驅動模式研究——對浙江集群品牌的經驗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19):69-74.
[7]付達院,孫一得.基于跨境電商的浙江產業集群國際化發展對策[J].經濟界,2018(04):21-27.
[8]朱偉明,周麗潔.互聯網+浙江傳統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轉型升級研究[J].絲綢,2018,55(04):49-56.
[9]蔡麗娟.產城融合視域下的制造業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05):26-27+75.
[10]張東敏,謝佳敏.產業集群文獻綜述[J].當代經濟,2017(18):140-141.
[11]劉艷,毛雷.江蘇省紡織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實證研究——以鹽城紡織產業為例[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7,46(01):41-42+45.
[12]于斌斌,陸瑤.基于全球價值鏈的紹興紡織產業集群升級模式探析[J].紡織學報,2011,32(12):134-142.
[13]陳昭鋒,高強.我國紡織產業集群模式升級的自主創新路徑[J].紡織導報,2010(08):16+18-19.
[14]張濤,熊曉云.區域品牌戰略驅動產業集群升級效應研究[J].紡織導報,2010(05):18+20-21.
[15]李陵申,祝秀森.國家價值鏈下的紡織產業集群升級[J].紡織學報,2009,30(09):133-135.
[16]尤振來,劉應宗.產業集群的概念綜述及辨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262-264.
[17]李生校,王華鋒.深度一體化:紹興輕紡產業集群升級路徑[J].浙江經濟,2007(0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