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境桐
【摘 要】審判權是國家重要的司法權,關乎司法公正和全社會的長治久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關鍵問題,提出并實施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黨的十九大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司法責任制改革是目前司法體制改革的核心,“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在審判權運行過程中落實了法官的權力同時也加重了法官的責任。由于法官的個人素養,專業能力,認知理念等辦案能力存在差異,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辦案質量。
【關鍵詞】審判權;監管制度
一、現行審判權運行模式及監管的必要性
1、審判權的運行模式
審判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人民法院依法審理及裁決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及其他案件的權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在這個前提下法官在審理案件中有權對法律進行解釋并對案件進行裁決。以往法官的審判權受到行政化的審批制度的很大限制,但是在開展了幾輪司法改革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推進,對于審判權的“放權”力度逐步加大,法官進行審判活動時更加享有自主權。
我國各級人民法院的審判權力大小呈現倒三角結構,即審級越高,審判權的作用范圍越大,對應的責任越大。根據案件類型不同,可將審判權分為刑事審判權、民事審判權和行政審判權;按照審判組織形式不同,可以具體劃分為獨任審判、合議審判和審判委員會決定。獨任審判主要適用于爭議不大,人數較少,較為簡單的案件。合議庭審判模式是我國最主要的審判組織形式,合議庭成員一般包括審判員和(或)人民陪審員,其中審判長由審判員中的一人擔任。審判委員會的作用主要是總結審判工作經驗,解決重大或疑難案件以及其他與審判活動相關的問題。在舊的審判權運行機制中,受行政化審批制約束的主要是獨任審判和合議庭審判。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對于審判權來說主要是落實獨任制審判和合議制審判,對于審判委員會來說則是更加明確和優化其職能。
2、對審判權進行監管的必要性
從審判權運行的制度體系分析,司法體制改革在憲法層面體現為強調以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為中心進行改革(在司法權層面則體現為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改革)。主要是對法官的審判權“放權”——從以往層層審批的內部行政化的權力管理(也有監督的成分)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使法官在審理活動中更加自主,不受院、庭長審批制度的約束,消除司法行政化,使審判活動能夠有效抵御來自法院外部的干預和來自法院內部行政化所造成的層級干預。這項改革實施后,法官被賦予了更大的審判自主權的同時,也對如何監督和管理這樣的審判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現“去行政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對已經沒有至少是大大減輕了行政權約束的審判權進行監督,是必須解決的新課題。
二、從實體層面加強對審判權的監管
對審判權進行監管的目的,是實現公平公正的審理,保障法制的統一性,最大限度的減少和避免同案不同判,同罪不同罰。而要做到這點,必須在實體結果上加強對審判權的監管。
1、明確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定
在刑事審判中,法官最大的權力就是裁決罪與非罪的權力,裁決罪輕罪重的權力則次之。員額制改革后,案件審理的決定權交給了法官,原來至少是由一個業務部門統一管理協調平衡的案件,分散在了一個個的法官手里,案件辦理標準與以往相比就會更加零散不一致,不加強適當的監督,很容易出現各自為政、標準不同、結果各異的狀況。如果相同或者類似的案件,在是否構成犯罪或者是輕罪還是重罪方面出現了很大差異,無疑會給法律的權威性和法制的統一帶來巨大負面影響,也容易引發社會炒作。而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在審判實踐中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很多資深法官也經常受到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難以界定區分的困擾。
立法的抽象性導致法律條文對所規定的犯罪描述并不能解決所有實務中遇到的問題。以貸款詐騙罪和騙取貸款罪為例,刑法條文中區分這兩個罪名的要點是被告人主觀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而貸款詐騙罪的最高法定刑是無期徒刑,騙取貸款罪的最高法定刑則僅為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審判實務中,即使是有經驗的法官,對被告人的主觀目的也不敢輕易判定。如果沒有統一的明確規則,就會發生不同的法官作出不同的彼此矛盾的判斷的情況,造成司法審判上的差異乃至混亂。
2、加強法官和輔助法官隊伍專業化建設
“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去行政化”的改革對審判法官的專業素質要求進一步提高。任何案件都是作為具體的人的法官在審理,實現實體公正離不開公正而高水平的法官,因此改革后對入額法官隊伍的建設不容懈怠。司法體制改革的進程是層層滲透的,法官對司法改革的認知首先要正確到位,將司改的正確理念從司法系統內部逐漸擴散到系統外部。要通過組織業務培訓會、案例指導分析會等方式逐步提升員額法官業務能力,將員額法官作出實體公正裁決的能力向高水平拉升。
法官助理和輔助人員是員額制改革的新生事物,但目前看作用發揮的還極為不充分。法官助理和輔助人員在參與案件的辦理中往往略顯消極被動。主要原因在于司法責任制的主體是承辦法官卻并不包括法官助理和輔助人員,造成法官助理和輔助人員協助法官辦理案件,只對法官負責而無需對案件負責。在這種情況下,法官和法官助理及輔助人員的工作很難形成合力,最終影響案件的實體結果。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提升法官助理和輔助人員的責任心和能力入手,通過業務培訓、素質拓展訓練、切實參與案件辦理等方面提高他們的責任感,增強與法官之間的合作的默契度。
三、審判權監管的程序保障
“一千個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說實體公正很難在所有人那里達成一致的共識,那么從程序上加強對審判權的監管則具有更加客觀及可評價的標準。
1、合理利用審級分工合作
當案件審理的內部行政化審批流程被取消后,上級法院通過審理上訴案件加強對下級法院案件審理的監督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審級制度的宗旨就是對各級法院的審判權力進行分工以實現監督制衡。法官行政上的上級沒有了,但業務上的“上級”依然存在并且應該得到加強。目前我國法律賦予了二審法院對刑事上、抗訴案件可以不受上訴、抗訴理由限制進行全面審查的職權,因此二審法院就擁有了對一審案件審理全面監管的權力。這是對一審法院法官權力進行約束、控制的最有力,也是最合法合理的渠道,二審法院必須充分而合理的發揮這一渠道的效能,既不可放棄職責,又不可擅權濫用。任意發回重審是二審權力濫用最典型的表現,必須增強二審法官對待案件的責任心,樹立正確的司法責任制理念,從而對不斷提高二審案件質效,實現司法公正。一審法官也應當及時從被發回和改判的案件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辦案質量和水平。
2、進一步推進審判模式優化改革
優化審判模式就是指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將審判工作分為對事實部分的審理和對法律適用問題的決斷兩個部分,以清晰劃分上下級法院之間和審判組織內部各成員之間的重點工作職責范圍,以便各抓重點,分工協作,提高質效,形成合力。在上下級法院之間,一審法院應重點查清案件事實,二審則應主要進行法律適用問題的審查。通過這樣區別重點工作的分工,減少案件審理中尤其是二審案件審理中重復無效的勞動,縮短辦案周期。審判組織也要進行這樣的優化分工。尤其是對于有人民陪審員組成的合議庭,應嘗試探索由人民陪審員基于證據和事實在法官的指引下,先行確認犯罪事實是否成立,法官則主要對被告人是否應當承擔刑責以及承擔什么樣的刑責的法律適用進行決定。以此來“實化”人民陪審員的地位,使其真正發揮對于法官權力的監督制約作用。對由法官組成合議庭審判的案件,要協調好審判長與其他法官之間的合作制約關系,審判長的意見,不應當左右其他法官。對于獨任審判,則應在法官助理和法官之間進行分工,法官助理負責確認事實,法官則決定法律適用,以此形成必要的制約。
3、完善司法各部門間的協調配套機制
在實踐中,尤其是刑事審判過程中,公、檢、法三機關分工協作辦理案件。公安機關偵查,檢察院提起公訴,最后由法院進行審理。人民法院的審判權公平公正運行需要依靠公安機關的偵查權以及檢察機關的檢察權配合及監督。在取消行政化的審批制以后,這種法律程序形成的配合監督對于防止審判權力濫用或者懈怠的價值更加凸顯。實踐中由于三機關的職能和工作要求有所差異,經常會出現人民法院認為證據不足需要檢察院補充證據,而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則認為證據充分而不需要再進行補充的情況。因此需要建立配套機制,完善刑事訴訟各職能部門之間工作銜接流程,形成有效的爭議協商解決機制,減少彼此間的扯皮內耗,縮短解決爭議的時間以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審判權順暢運行。這是切實落實各個司法機關之間“密切配合、分工協作、互相監督”工作方針必要前提。
四、審判權監管的體系
1、對審判權進行監管的權力來源
1954年《憲法》頒布以后,我國實行“一府兩院”制度,至今年憲法修改后變為“一府一委兩院制度”。無論怎樣變化,法院、檢察院都依法獨立辦案。但這種獨立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司法獨立”。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實行民主集中制,人民法院必須接受人大的監督,對人大負責。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三條第三款第四款之規定,檢察院對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檢察機關對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依法行使監督權。新成立的監察委員會,對包括人民法院在內的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都有監督監察的權力。
2、加強和規范外部監管
外部監管的主體是人大、監察委、檢察院以及社會公眾及輿論。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等于司法獨立,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要接受黨的領導和人大的監督。加強人大對涉及信訪的特殊案件的跟蹤監管。對于這類“上訪”案件,人大應充分發揮其監督職能,對“上訪”案件重點審查,發現確實存在問題時,要通過法定程序及時糾正,督促人民法院依法啟動責任追究。通過解決復雜的社會矛盾,樹立良好的司法形象,督促法官規范謹慎行使審判權力。審判公開是我國司法改革深化發展的重要標志,案件受理、審理、結果都依法公開,將審判全過程置于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之下,讓審判權力時刻在陽光下運行,有助于破除司法的神秘主義和孤立主義,并使人民群眾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法治教育和鍛煉,使司法工作真正成為人民的司法工作。人民法院還要適應新聞媒體的監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監督的積極作用,學會在新聞媒體的監督中提升完善自己的本領。
3、完善內部監管制度
加強院庭長對疑難案件的監督與把控。需要明確的是,對法官“放權”以及審判活動“去行政化”不等于弱化對其的監管。權力越大,對監管制度的要求就越高。監管制度的設置需要在不干預法官行使審判權力的同時,對審判權進行規范和約束。完善監管制度首先要求院庭長對疑難、復雜、易出錯案件總體把關。協調“放權”與監管的關系,不搞案件裁判文書審批制度,院庭長作為人民法院的領導階層也要對本院的案件進行監督指導。通過旁聽庭審、觀看錄音錄像,對有必要親自閱卷的案件審閱案卷等方式發現問題,提出異議,入卷備查。
【參考文獻】
[1]蔣華勝. 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探究[J]. 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2015,27(3):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