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君
【摘 要】當前,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國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嚴重影響我國社會治安的一個嚴重因素。本文從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特點出發,分析當前我國針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六字方針與八字原則”、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現行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刑事政策體系,提出了實體上與程序上的不足,并針對各項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未成年;刑事政策;教育懲治;寬嚴相濟
一、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
當前,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國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嚴重影響我國社會治安的一個嚴重因素,根據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至2017年,我國涉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呈總體上升趨勢,且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犯罪年齡低齡化;(2)行為人文化程度較低;(3)行為團體化增多;(4)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以侵財為主。
二、我國當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刑事政策
未成年人刑事政策是指國家依據未成年人犯罪態勢對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和未成年犯罪人運用刑罰和有關措施,以期有效地實施懲罰和預防犯罪目的的方略。i
(一)“六字方針與八字原則”
1991年《未成年人保護法》、1999年《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將該方針完善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六字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八字原則),并予以法定化。至此,“六字方針”和“八字原則”正式成為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最高人民法院還于1995年通過《關于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將“六字方針”和“八字原則”注入到刑事實體法中,在定罪量刑上作出了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出罪化、非刑罰化、刑罰個別化和緩刑適用等方面的相關規定。
(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貫徹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和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要求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經過進一步的調適,更多地注入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之中,可操作性逐步增強。2007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先后出臺了《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和《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依法從寬處理和改革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辦案方式以在檢察工作中全面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
(三)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刑事政策體系
1、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政策
我國刑法關于犯罪概念的規定看,我國刑事立法對未成年人犯罪圈大小的問題持有的是一種模糊的、開放的態度,未成年人犯罪圈的大小隨著普通成年人主體犯罪圈的大小而變動不居。ii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2、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
當前,我國司法機關實踐中依照刑法、刑事訴訟法以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依法從寬處理并保障其訴訟權利的實現,以體現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例如,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堅持寓教于審、懲教結合原則;做好庭前、庭中、庭后教育等等。此外,司法機關合適成年人制度,根據未成年人案件的特點,進行如緩刑聽證、圓桌審判、設立預備庭等等措施制度,都生動體現了我國在司法方面的未成年人刑事政策。
三、我國針對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未建立專門處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體系
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包括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在內的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體系,但從未成年人司法的角度來看,還沒有專門的適用于未成年違法犯罪的刑事法律。與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相關的立法規定散見于刑法、刑事訴訟法等部門法中,且未對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作出系統而明確的規定。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實體和程序規范,基本都遵照刑法、刑事訴訟法關于未成年關于成年人的標準,只有極少數例外。這種處理方式模糊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界限,為充分體現出二者的區別對待,也為充分體現出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可以說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學的。”iii
(二)實踐中對未成年人保護不力
由于刑法的“重刑”結構,對未成年人規定的處理措施懲罰性有余而保護性不足;再加上現實中,許多司法人員觀念上本來就存在誤區,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教育政策不理解,認為抓得不夠,判的太輕。“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被打上了濃厚的懲罰與報應的烙印,一些司法機關在定罪量刑方面并沒有充分考慮到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對未成年人適用有期徒刑的情況普遍偏高,不利于其順利回歸社會。
(三)實施主體設立不合理、缺乏制約
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要想得到真正有效的貫徹落實, 確定恰當的實施主體是關鍵, 然而這方面我國目前還處在混亂的局面。如: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 公安機關既行使偵查權, 又行使執行權, 人民法院既行使審判權, 又行使執行權;管制、緩刑由公安機關執行, 實際上由于基層公安干警力量薄弱、任務繁重, 無人執行, 使罪犯脫離管教等。這樣的實施主體設置, 不僅會造成實施主體人、務繁重, 影響政策實施的效率, 還會使未成年人犯得不到及時、有效教育, 給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和控制增加難度。
四、完善我國當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刑事政策的建議
(一)建立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體系
在此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我國臺灣地區的做法。我國臺灣地區制定了專門的“少年事件處理法”,其27條明確規定了移送檢察院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范圍,少年刑事案件中大多數觸法行為并不都作為犯罪處理,即不對未成年人處以刑罰。臺灣少年事件處理法第78條、第79條、第81條、第83條分別規定“宣告褫奪公權之禁止、宣告緩刑之要件、假釋之要件、少年事件之保密”。iv少年法庭裁定移送后,受移送的法院檢察署檢察官才能偵辦,懲教并施,且進行矯正及治療。
(二)加強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保護
完善“寬幼”的刑法處罰機制。國家應該改變主刑對未成年人犯罪人的適用方法,對未成年人禁止適用死刑、罰金, 以及剝奪政治權利;對罪行極其惡劣導致社會無法容忍的犯罪行為, 針對具體案件可以采用適度的監禁刑;對普通的犯罪采用管制和拘役并實行社區矯正。同時, 為了給未成年人改過自新的機會, 可適當放寬自首、特別自首、立功、重大立功的適用條件。在量刑時, 對于有自首、特別自首、立功的未成年人犯設立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規定;對于有重大立功的未成年人犯罪人設立應當免除刑法的規定。
注釋:
i 張蓉著:《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35頁。
ii 張兆利:《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頁。
iii 康均心:《我國少年司法制度的現實困境與改革出路》,載《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第28頁。
iv 參見正保法律教育網“刪除并修正少年事件處理法 附:修正本”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3155/170991.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6月3日。
【參考文獻】
[1]張蓉著:《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9頁。
[2]張兆利:《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