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忠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出行方面來看,網約車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人們的出行水平。但是在這種環境下網約車管理也面臨很大困難,隨著網約車安全事故的不斷增多,車輛合法化到法制化也受到人們關注。
【關鍵詞】網約車;合法化;法制化;商業模式
近年來,出租車行業健康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化,加之網絡預約出租車經營服務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受到了社會公眾的關注與重視。在短短的1個月內,交通運輸部門借助網站、座談會與電話等多種途徑征求相關意見。經過對有效意見的歸并與整理發現,更多的群眾希望對網絡預約出租車進行適當的轉型與改進。
一、我國網約車的商業模式探究
網約車是指基于互聯網平臺構建服務體系,有效整合乘客和車輛間合理的運輸能力的供求信息,平臺指派符合法律規定的車輛和駕駛員,提供非巡游的預約出租汽車服務的經營活動。我國網約車可以分為三種商業模式:第一,“專車”是指車輛來自汽車租賃公司和掛靠租車公司的非營運車,旨在為高端乘客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第二,“快車”是指提供有償服務的非營運車。該種模式兼顧出行效率和出行費用,能夠以較低的價格提供較為滿意的服務;第三,“順風車”是指非營運性質的合乘出行,車主和搭乘人分擔必要的出行費用。順風車最能體現互聯網共享經濟的思維模式,不僅利于節能減排,更能減輕“拼車”乘客的經濟負擔。私家車涉及公共服務領域,并以此獲得客運利益,就必須接受法律法規的規制和調整。網約車與“黑車”雖同屬于私家車領域,但前者對接了第三方服務平臺能接受有效的監管,然而巡游式“黑車”沒有服務平臺監管,安全問題、交通秩序問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是交通管理部門嚴厲打擊的對象,筆者認為網約車與“黑車”有著本質區別。
二、網約車合法化的爭議焦點
根據交通部門與行業協會提出的意見可以了解到,網絡約租車的“非法運營”占據關鍵性的地位。相關媒體有所報道,我國道路運輸協會向交通部門致函并指出其網絡約租車平臺企業在經營發展中招募了大量的私家車,并從事經營性的運輸工作,應當被確定成非法營運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發放首張拍照的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其發展思路也有所轉變,認可營運專車與私家車屬于“黑車”。與此同時,也明確指出向滴滴快車公司所頒發的證書具有臨時性,并沒有生效,所以并不存在合法的專車。由此認為,滴滴快車僅是租車平臺所具有的資格證,并非是在車輛和相關人員審核方面的權力。此外,國內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網絡約租車這一模式與傳統出租車存在本質區別,屬地管理方式并不適用。若平臺、司機與車輛都獲取了行政許可,并不會與互聯網經濟的跨空間特點相吻合,甚至還會形成“灰色地帶”。我國政法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國家行政學院等相關機構的多名專家認為,國家只是通過了相關決定,并且明確了行政許可名稱與實施機關方式所指定的行政許可內容,但始終未在部門規章行政許可設置方面提供具有合法性特征的參考依據。與此同時,專家們一致認為,網絡約租車這種經營服務并非“傳統出租車+網絡預約”的形式,而屬于全新的交通網絡信息服務,對傳統出租車的監管思維已經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其針對《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中制約網絡預約出租車發展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總結與整合,具體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1)強制分割網絡約租車信息服務平臺區域。(2)數量管制不合理。(3)平臺與駕駛人員間存在的法律關系被認定成勞動關系。(4)平臺信息審核的能力被低估。對于建議稿而言,其內容則明確指出在《辦法》當中已經制定出監管的策略,但其存在并不是必要的,具體表現在價格、數量與車輛性質管制等方面。另外,還有部分內容與網絡約租車的行業特點不契合,即要求完成勞動合同的簽訂等。而最關鍵的網絡約租車的措施與策略卻嚴重缺失。不可否認的是,網絡約車實際運營的過程中的經營與道德風險系數相對較高,特別是在向互聯網平臺提供不真實信息所從事的服務亦或是接受的服務,對乘車人的乘車信息泄露,或者是在發生交通事故的情況下網絡信息服務方和司機、第三方責任的承擔問題等,以上都是經營和道德風險系數較高的具體表現。而在《辦法》中,卻并未針對上述經營與道德風險提出開展執法工作所需遵循的依據,也沒有明確規定與網絡約租車特征相契合的監管策略。基于此,專家們提出意見與建議,可以在專車立法方面,適當地對新興產業放權并試水,結合“互聯網+”這一時代特征,對監督管理的模式進行合理設計。
三、網約車合法化到法制化存在的問題
1.網約車本身存在質量隱患,駕駛員素質參差不齊
車輛的質量不達標,在年限、軸距、規格等方面不符合《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大多數車輛不符合“車輛軸距不小于2700毫米、機動車銷售發票價格不低于巡游車主流車型價格的1.5倍”。3年以上駕齡、本地戶口、無交通肇事犯罪、無危險駕駛犯罪記錄、無吸毒記錄、無飲酒后駕駛記錄,最近連續3個記分周期內沒有記滿12分記錄和無暴力犯罪記錄等基本要求,只有較少的駕駛員完全達到,素質參差不齊的現象仍然存在安全隱患。
2.車輛是否為營運性質
網約車糾紛中,涉案車輛性質,按照新規為營運性質,且車輛需要具備網約新規的相應網約車經營資格。但是在“順風車”模式下,司機車輛是否為營運性質,“順風車”司機與保險公司對此持對立觀點,成為網約車糾紛中爭議的焦點。司法審判中,不同法院在認定“順風車”是否具有營利性,觀點基本一致,認為“順風車”為非營利性。但關于平臺是否承擔責任,則認定不一。“順風車”模式下,涉案車輛為非營運性質。以長春為例,順風車也謂拼車,即私人小客車合乘,由司機預先發布出行信息,出行線路相同的乘客選擇乘坐,分攤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費互助的共享經濟出行方式。根據長春市政府《私人小客車合乘出行的指導意見》文件中還提到幾點:第一,順風車是非營利性的,多收車費要罰款;第二,區別于其他的網約車,順風車接單的次數有限制,每天不超2單。實踐中,順風車司機多為兼職,一般是上下班途中載客。因此,這種模式也有人稱其為兼職模式。
3.運營缺陷
在對某省道路運輸協會相關人員訪問的過程中,被訪問者認為將私家車引入到網約車中會出現拼客的情況,為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的契機。既然被稱之為網約車,也就隸屬出租車范疇,所以公路數與運營時間都和出租車沒有任何差異,應當保證私家車與出租車的標準一致。另外,我國對營運車輛規定了具體年限,即8年。所以不管車種如何,都一定要遵循這一硬性的規定。由此可見,在監管不足的環境下,網絡約租車的平臺不斷發展并擴大,但其同樣存在一定的弊端。
針對專車司機肇事等惡性事件,則要求行業部門加大管理與控制的力度。而專車企業因受監管的倒逼,能夠進一步強化運營管理的力度,為行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網約車合法化到法制化的轉變途徑
1.加強行政監管
網約車是在傳統公共交通工具上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事物,是對出行市場的補充,雖然網約車平臺使用了現代化技術,但仍然需要公權力的介入和監管。在服務平臺自我管理的基礎上,主管部門要加強網約車的監管。第一,要豐富監管方式,加強對網約車服務平臺的動態管理,可以網絡監管、實地監管并行的策略。第二,要完善監管體系,可以通過制定行業規章等手段加強制度建設。第三,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對網約車服務平臺實行責任制度,使其明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第四,網約車服務平臺應當采取市場準入制度,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網絡服務平臺的運營情況實行動態監控,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和獎懲措施。只有在市場能動和政府監管的配合下,網約車市場才能蓬勃發展。
2.行政管理部門加大監督力度,真正落實網約車監管制度
政府等行政部門應及時設立網約車運營監管平臺,嚴厲打擊網約車非法運營、駕駛員和網約車平臺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大對網約車運營的監管力度,真正落實網約車監管制度。可以采取分時間段和地區對網約車的運營進行監管,在窗口地區、高校以及商業、人流密集的地方開展集中整治行動,對未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的車輛和未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的駕駛員進行嚴厲打擊。
3.提高網約車司機的法律意識
提高網約車司機的法律意識,建議和平臺簽訂多種形式的合同,同時在合同中明確各自的主體地位。從三個大的方面解決共享經濟下網約車新型用工模式的難題:第一,明確參與主體的法律地位;第二,堅持審慎克制的法律規制策略;第三,建立健全安全監管、稅收征收、保險保障和市場準入等制度。
4.依法繳納稅款
國家從法律層面給與網約車合法地位,但是由于現行的納稅制度未能跟進共享經濟發展的步伐,稅收工作面臨的挑戰日益凸顯。第一,從納稅主體層面而言。網絡服務平臺、服務提供者、第三方支付都負有納稅的義務。第二,從確定稅率層面而言。“營改增”后交通運輸業的營業稅率為11%,現代服務業的稅率為6%,筆者認為應當盡快厘清網約車適用的稅率,營造“稅收公平”的社會環境。隨著互聯網共享經濟的發展,巨大的稅源正在形成,納稅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稅務機關應當以此為契機,積極探索共享經濟模式下稅收征管辦法,進一步明確共享經濟下納稅主體、課稅對象、服務性質為新時代的共享經濟創造良好的環境。
五、結語
綜上所述,網約車借助互聯網這一全新的約車技術形成了新興的網約車行業,但其本質始終是為乘客提供相應的位移服務,屬于出租汽車的一種。為此,在網約車未來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綜合考慮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約車的合法化問題,并采取有效的轉型發展策略,只有這樣才能規范網約車市場,進一步提高網約車行業運行水平。
【參考文獻】
[1]王靜.中國網約車的監管困境及解決.行政法學研究.2016(2).
[2]劉東亞.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市場規制研究[D].長安大學,2016.
[3]丘懿楨,張曉斐,李儒鈞,黃一丹,莫康迪.網約車發展過程的相關問題及解決方案[J].管理觀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