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蘇嫄
【摘 要】國家為了不讓擁有行政權的部門和人員任意越權、濫用權力,為了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為了保障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正常進行,特別對超越職權的行政行為和濫用權力進行了限制和制約,對行政行為越權和權力濫用在形式、產生原因和危害做了一些淺顯的分析,在如何限制行政權力膨脹,如何加強權力部門和司法部門對其進行輿論、監督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
【關鍵詞】具體行政行為;越權;濫用權力
在行政管理過程中,針對特定的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稱之為具體行政行為。一般以具體、完整的行政決定形式表現出來,如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處罰等行為來針對特定的人或事,采取的具體措施,這種做法的過程和產生的結果會直接影響到具體的人或組織。它是國家給予行政機行駛的相關權力,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遵循著國家的法律法規。如果違背國家的法律法規就會出現具體行政行為的越權與濫用,會給國家造成不良影響也會影響到行政行為的不公,其危害性顯而易見。
一、具體行政行為越權與濫用權力的具體形式
(一)行政權力
行政權力是行政管理者在一定行政領域內管理社會的職權,是國家賦予的。行政行為分為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一種行為,也是行政主體行使賦予的職權,這種行為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具有法律根據。行政行為具有法律特征有一定的裁量性,和單方意志性,帶有強制性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它以無償為原則,以有償為例外,行政主體所追求的是國際和社會公共利益。抽象行政行為是一些以文件形式出現的條文或規章制度等。而具體行政行為是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就特定事項單方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出的影響其權利義務的行政職權行為,是具體到人或單位組織[1]。當然行使權力還要看掌握在什么樣的人手中,被什么樣的人在使用,當權力的使用遠遠超出法律允許的范圍就成了濫用,行政權力一旦被濫用,就會激化社會矛盾,使得人民漸漸失去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度。
(二)具體行政行為越權的形式
具體行政行為越權的形式具體表現在行政機關在行使權力時超越了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這種權力凌駕法律之上,實際上就是一種無權行為,得不到法律認可和保護,是行使權力者的任意行為,超越了法定職 權范圍的一種行政形態,這樣的具體行政行為被我們稱之為行政行為超越。在我國按照我國的《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
(三)具體行政行為濫用權力的形式
具體行政行為濫用權力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非法超越自己的權力或過分行駛手里掌握的權力來滿足一己之私。這種超越權力滿足了用權者自身目的但是造成了他人或國家、社會的利益損害。這里面的“濫”是指“過分”,“沒有限制”,超出了一定的范圍,不在被法律和制度允許的范圍內。“沒有限制”是指無限大沒有范圍來壓制。濫用權力的實際上是行為人在運用或行使職權時超過了規定的范圍。
濫用權力也包括超越職權在內的不符合法律要求的所有職權行為。掌握權力的人如果按照權力賦予的范圍行駛運用得當,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為百姓謀利造福。如果運用不當,就會成為侵犯百姓權益的工具。掌握行政權力的人如果沒有被制約,沒有被監督,也容易造成權力濫用從而滋生腐敗。權力要真正掌握在為人民服務的行政人員手中,才能真正利用權力為百姓辦好事實事,能夠進一步服務好群眾,促使社會進步,反之,很可能成為濫用權力,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也會讓老百姓難以信任政府。例如某地方政府為了方便居民通行新建步行橋,被涉及到的房子或建筑物都做了標志(在拆遷范圍內),也挨家挨戶做了溝通協調,但是某政府人員在拆遷過程中,在沒有進行溝通協商的情況下就私自拆掉了原本不屬于拆遷范圍內的房屋,這種行為遠遠超出了法律授權的范圍,工作人員亂作為明顯違背法律,超出拆遷規定的范圍就是屬于濫用職權。
二、導致具體行政權力濫用越權的主客觀原因
(一)行政權力的集中性
行政權力作為一種社會管理職能,其實施必須要保證有效性。所以行政權力必須集中統一,上下級之間責任明確,下級必須服從上級。行政權力的這種集中性特點,使行政權力對下級具有威懾力。一些擁有行政權力的官員可能會錯誤理解這種權力效能,把行政權力的威望理解為自己個人的威望,把下級對權力的服從,看作是對自己個人的服從。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發生濫用行政權力的現象。
(二)行政權力的時效性
另外,任何行政權力都具有時效性,這種時效性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掌握權力的官員任職具有時效性,即掌權者只能在一定任期內行使權力進行社會事務的管理。二是許多行政管理法規和管理制度具有時效性,即國家對各種行政事務管理的法規或規章制度,有時只在一定的時間段里有效,超過這個期限就自動會喪失效力。比如,國家對某種行政的許可審批,往往限定審批時間,超過了審批時間將不再審批。由于行政權力具有時效性特點,使得一些掌握行政權力的官員形成了“有權不使過期無效”的錯誤理念,甚至為了獲得私利,不惜泄露國家機密,損壞國家公共利益。
(三)行政監督體制的滯后性
目前,我國行政權力違法操作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權力制約機制不健全。很多行政權力的擁有者、執行者、監督者并不完全獨立對稱,有的甚至身份重疊。民主集中制是對行政權力進行內部制約的主要制度,但是目前來看,民主集中制并未發揮應有的功效,內部監督力不足,行政權力的使用得不到有效制約,使得濫用權力,越權行為時有發生。
(四)對違法行為的縱容隱忍
被侵權者的忍受,導致了濫用權力的行為加劇。面對權力濫用的侵害,有的人采取反抗措施,但更多的人則放棄了抗爭,以忍讓或滿足施權者欲望的方式解決問題。甚至還有許多人希望通過“走后門”、“找關系”、“請客送禮”等辦法保護自己的利益。這種“東郭先生”現代版做法,實際上是一種縱容濫用權力的行為。長此以往,必然會使整個社會正義感的消失。面對濫用權力的行為,最可怕的是受害者的忍讓和縱容,受害者放棄抗爭的同時就相當于參與了權力濫用行為,致使權力濫用者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或者行為更加猖獗,帶來的負面社會影響更大。
三、防止具體行政行為越權與濫用權力的措施
(一)完善立法與確立法律權威相結合
目前我國一些行政濫用職權行為的存在還是因為立法不完善,讓不法分子有空可鉆。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立法程序,讓行政行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完善立法包括兩方面,一是法律內容,二是法律程序。法律內容主要是減少模棱兩可的詞匯,讓法律內容更加清晰明了,操作性更強,法律還要具有前瞻性、穩定性、持久性,才能保證法律的嚴肅性,有效預防行政濫用職權。較為完善的立法程序只要包括三大內容:行政實體法、行政訴訟法和行政程序法。行政實體法就是行政機關實施的管理辦法,行政訴訟法是對行政權力起到監督作用的法律,但是是在行政侵權行為發生后,才可以運用該法律,并不能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3]。完善的行政程序法是防止行政濫用職權的關鍵,行政程序法是一種預設于行政系統內部的防錯糾錯機制,能夠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以程序規范約束行政機關的同時,也相應保護了公民及法人的合法權利。
(二)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整體素質
一方面要優化組合減少政府人員數量,現在政府機構較為膨脹,需要精簡人員達到人不浮于事的局面。對招聘的政府人員進行層層把關、考核、公開招聘不走后門不憑關系完全憑能力本事,首先思想政治要合格,要有胸懷百姓做事積極辦事公正不帶私心雜念。要做到不忘初心完全為了百姓做實事做真事。另一方面要完善行政法律、法規,嚴格行政權的設定,加強行政法制監督,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大民主公開競爭樹立良好形象,加大考核和獎懲制度等[4]。一旦發現行政行為有越權或濫用權力的行為,要加以制止、規勸和懲罰。
(三)加大相應的處罰力度
作為行政機關,應該承擔具體行政行為的無效法律后果,對具體實施該行政越權行為的工作人員,應該讓其承擔被行政處分的法律責任,要做到賞罰分明,嚴于律己。如果該行政人員的越權行為造成了對他人人身或者財產有損害的,行政機關在執行賠償義務后,可以責令越權的行政行為的工作人員承擔全部或者部分賠償責任;比如,城管執法超出職責范圍,對亂擺攤位人員進行辱罵攻擊的,造成的后果理應越權者承擔,政府不應該庇護幫著攬下所有責任。有些官員濫用權力或如果行政行為人在行駛權力越權或濫用權力致使他人傷殘或死亡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決不姑息。只有在不能容忍越權行為或濫用權力發生,對這種行為產生的后果政府機構不去包容不去承擔就會大大減少越權者和濫用權力者。加大公開透明度讓權力放在陽光下,官員的任免都公示與人不搞暗箱操作,加大監管力度,發現一處查處一處,不讓越權行為和濫用權力有發展空間。
四、結論
具體行政行為的越權或濫用權力的存在有諸多社會原因,比如一味注重物質利益忽視了對精神層面的教育,形成了經濟利益高于一切的錯誤思想,唯利是圖讓行政人員喪失了最基本的原則。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行政人員要從思想上引起重視,深入學習相文件精神緊跟黨中央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同時法律層面要完善立法與確立法律權威相結合,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大相應的處罰力度,加大陽光透明的公開制,讓人民監督發現有越權或濫用權力現象立即制止,讓這種不良風氣消滅在萌芽狀態。
【參考文獻】
[1]李晶.具體行政行為越權與濫用權力[J].商情,2011(44):54-54.
[2]吳冬開.淺談行政瑕疵行為的規避和救濟[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5 (11) :7-7.
[3]徐 靜.從依法行政淺談法治政府的建設路徑[J].青春歲月,2016 (11).
[4]蔣雪琴.民主行政視角下行政權力異化問題研究[N].湖南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