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雯婧
【摘 要】在社會的發展中,附條件不起訴機制逐漸成為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符合寬嚴相濟的形勢政策,能夠有效地提高司法效率,恢復被迫害的社會關系。但是,附條件不起訴機制的適用范圍、決定程序以及配套措施等,必須在嚴格論證的情況下才能實現,能夠為減小推進阻力、打消公眾的顧慮提供便利。基于此,文章介紹了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相關內容,闡述了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意義,針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面臨的問題,總結了相應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法理基礎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各類刑事犯罪案件的數量在日益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也越來越多,這就使得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應運而生,其為未成年人犯罪行為提供了改過自新的機會,能夠幫助未成年人重歸社會、遠離犯罪。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不僅在司法體系范圍內,還存在其他法律法規中。因此,相關人員應針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現狀進行綜合分析。
一、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相關理論
(一)法理基礎
附條件不起訴的主要內容是針對行為人觸犯現有法律,滿足犯罪構成要件,能夠特別寬赦被提起訴訟的行為,能夠有效地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與法律制定不吻合的新型案件,這就使得人民群眾質疑特赦制度違背了立法的預期目標。正義是法律價值取向中需要優先考慮的價值因素,正義是一種優先考慮的價值,其預期目標是針對公民原始的權利義務,劃分因經濟基礎和社會進化造成的利益糾紛,其針對的對象是社會本源。在正義社會的發展中,每個人都需要接受相同的價值觀,并普遍為人所知。
(二)制度價值
1.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資源
我國刑事司法資源有一定的限制,這就要求減少實踐過程中的司法資源消耗,節約司法成本。現階段,人民法院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輕微刑事案件、免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處罰占據人民法院判決總數的60%,約占緩刑判決總數70%。而大量社會危害性小犯罪都需要經過立案,調查,起訴,審判和執行階段等程序,往往會造成不必要的司法資源浪費。從作為社會整體來看,司法資源的浪費直接影響著對社會危害性大的重大案件的投入。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是檢察機關自由裁量權的使用,將分流一些輕微犯罪,減少了訴訟成本,節約起訴和司法處理輕微犯罪案件的人力、物力,有效地縮短法律程序,降低程序成本,以滿足刑事司法的需要。
2.符合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必須利于瓦解犯罪、化解矛盾,有利于犯罪的教育改造,促進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以得到更好的社會效果。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內涵與寬嚴相濟是一致的。
3.對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改造
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從調查開始犯罪嫌疑人正常的生活就被打亂了,犯罪嫌疑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縱使法院最后判他無罪,在這個過程中被告人心理和精神所遭受的傷害和花費的財力是相當巨大的,嚴重影響著犯罪嫌疑人的教育和改造。而在刑事訴訟中適用附加條件不起訴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嫌疑人的經濟輕負擔和思想壓力,并利于嫌疑人努力改造自身,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回歸社會,能夠恢復受損的社會關系。
二、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意義
首先,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符合刑罰個別化和輕刑化等刑事政策。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透過起訴裁量權運用,使部分罪行較輕的犯罪嫌疑人可盡早脫離刑事司法程序,免于有罪判決宣告,避免因定罪失去上學或就業的機會和條件,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回歸社會,符合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其次,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通過設置考察措施等障礙,從最大程度上防止再犯。由于犯罪嫌疑人在考察期間若再行犯罪,將被再行起訴,且考察教育的外部環境,可以促使犯罪嫌疑人謹慎行事,促使其改過自新,有利于防止犯罪嫌疑人再犯。
再次,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體現了合理使用司法資源,具有訴訟經濟效益價值。從刑罰目的角度進行分析,適用附條件不起訴能迅速地使犯罪嫌疑人從刑事訴訟程序中退出,僅將有必要處罰的犯罪納入刑事訴訟,以節約有限的司法資源。
最后,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修復破壞的社會關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受害人的角度來看,犯罪嫌疑人通過道歉、賠償、社區服務、生活幫助等方式,使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質、精神損失得到補償,增加受害人對處理結果的理解和認同,并使犯罪人通過積極、負責任的行為,重新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庭和社區成員的諒解,從而重新融入社會。
三、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面臨的問題
(一)附條件不起訴不會侵犯審判權
從程序上來看,現代刑事訴訟制度是建立在控訴、辯護、審判三項訴訟職能各司其職、相互獨立的基礎上的,這意味著沒有控訴就沒有審判,審判以控訴的提出為前提,并以控訴的內容為對象和范圍。因此,無論公訴案件還是自訴案件,起訴的決定權在于檢察機關和自訴人,而不是審判機關。當案件起訴到法院的情況下,審判權才能啟動。因此,檢察機關未向法院起訴侵犯了審判權的觀點,是不合邏輯的。除此之外,從實體上看,不起訴制度體現的是一種不定罪權,即認定某一行為不是犯罪的權力。在審判機關與檢察機發展過程中,檢察機關的起訴權是從法院的追訴權中分離出來的,是轉變的結果。因此,刑事司法權的分立是社會在沖突處理機制中尋求程序正當化的結果。
(二)我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缺陷
1.適用范圍
現階段,我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對象范圍比例小,僅限于未成年人,適用案件范圍狹窄,排除了過失犯罪及其他一些社會危害性相對較小的案件。其中,法定最高刑為一年的罪名在我國刑法里很少,且在量刑時要考慮其他的最終使得一年的案子更少。
2.適用條件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在考驗期內未成年人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按照考察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報經考察機關批準,按照考察機關的要求接受教育矯治四項規定。刑事訴訟法缺少明確規定撤銷的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條件。只是規定了違反治安管理規定或者考察機關有關附條件不起訴的監督管理規定,情形嚴重、需要根據考察機關的要求接受矯治和教育的規定更是模糊不清。
3.程序問題
新修改的刑事訴訟中,對于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提起和決定程序沒有明確規定,應對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主體及其權限做出明確規定,這樣才能實現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有效實施,并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
四、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完善
(一)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范圍
附條件是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核心特征和本質要求。附條件指的是檢察機關對犯罪嫌疑人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時,必須嚴格其適用范圍,并規定犯罪嫌疑人在一定期間內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附條件不起訴只適用于輕罪案件。除此之外,在初步確定適用對象的基礎上,還要對適用條件進一步細化,具體應從以下方面進行:
第一,犯罪情節較輕指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但情節較輕。在主觀惡性較大、情節較重的情況下,不能適用附條件不起訴。考量的犯罪情節主要有:法定的情節包括自首、立功、從犯等;酌定的情節包括犯罪的初犯、偶犯、動機、方法等。
第二,犯罪嫌疑人認罪悔罪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并有一定的悔罪表現,并與檢察機關達成附條件不起訴協議,同意履行協議所規定的義務。針對存在被害人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還需要取得被害人的諒解,對被害人造成損失的,要給予經濟賠償或補償。
(二)制約和救濟制度
首先,針對現行刑訴法,制定不起訴的復議復核制度,建立對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復議復核程序。公安機關認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有誤的情況下,可以要求復議,如果意見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請復核。被害人對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后七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其次,制定對附條件不起訴的內外監督機制。自覺加強內部監督,確保公正廉潔執法,院紀檢監察部門全程監督。同時,主動接受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外部監督,決定前聽取代表委員意見,決定后通報實際情況及不起訴決定,以提升執法公信力。
最后,保障被害人及其家屬的合法權益。在對犯罪嫌疑人作出附條件不起訴前,不僅需要及時告知被害人及其家屬的訴訟權利和應當享有的合法權益,還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對于給被害人及其家屬造成一定損害案件,應努力促成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及其家屬進行調解,充分保障被害方的權益。
(三)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決定程序
承辦人得到案件材料后,首先審查此案件中嫌疑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犯罪,在聽取被害人和公安機關以及嫌疑人的意見后,在審查報告中進行闡述,并提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理由,隨后將審查報告提交主訴檢察官,主訴官同意附條件不起訴條件的,承辦人需整理規定的相關材料,并將制作好申請書提交到檢察長處。檢察長按照規定認為符合條件的,再提交檢委會討論決定。檢委會認為符合條件決定適用的,通知承辦人并制作《決定書》,送至公安機關和被害人及嫌疑人處。公安機關認為不符合條件的,可以向檢察院提出要求復議,或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請求復核。而受害者收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天對決定不服的,可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犯罪嫌疑人對此決定不服的,檢察院審核通過后便可提起公訴。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個國家起訴制度由起訴法定主義向起訴裁量主義的轉變,不是由少數立法者和司法者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根據刑事訴訟制度發展規律決定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能夠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嚴格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據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崔汪衛.我國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之檢討[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5,30(05):101-107.
[2]覃彥鋮.我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之完善[J].知識經濟,2015(14):55-56.
[3]何欣.關于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探討[J].成功:中下,2018(3):00034-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