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
【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相關部門對勞動法進行不斷的優化,經常通過供給側綜合性改革、需求側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我國勞動法適應當代經濟市場發展,使我國的勞動法可以順應當今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勞動法
一、新經濟發展背景下對勞動法的調整
1.需求側改革方面
需求側經濟危機影響我國的經濟改革,也是我國勞動法改革的重要依據,根據需求側經濟危機來調整勞動法,目的是保障失業和生育人員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所以在《勞動合同法》中,注重對這兩類人的保護,將其職業生涯所面臨的風險壓縮消費提升儲蓄等層次,實現了職業生涯所面臨的風險有效地轉移,并且根據需求側經濟危機,提高了勞動者的待遇,對于勞動者的待遇情況,需要企業集體協商,共同決定出最公平地勞動者待遇,從而勞動者的消費范圍擴大,并且在《勞動合同法》中對于勞動的合同進行了新的規定,勞動合同需要采取長期化的措施,對解雇勞動力的制度進行了完善,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勞動者的權益,實現了企業的啟動內需,但是我國的經濟處于不斷前進發展狀態,所以,對我國經濟的改革重心應根據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轉移,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對勞動政策和依據的法律法規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
2.對于供給側綜合性的改革
對供給側綜合性的改革階段的主要改革對象是對供給側的經濟進行優化調整,在實際情況中供給側的供給總量不達標,并且供給的結構沒有根據實際的發展情況來進行調整,因此,勞動市場面臨著供給側投入量不足,農村的勞動力進城就業難度加大,城市勞動力明顯不足,此外,由于勞動者的素質不高和專業素養不足,還可能導致城市的科技技術較為落后,從而阻礙城市經濟的發展,因此,國家相關部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加大了對農民進城務工的政策鼓勵力度,制定相關的政策來建立穩定和諧的勞動力市場的運行秩序,并且國家頒發了勞動法律法規,來對農村的勞動力進行強有力的保障,我國制定了相關勞動法律法規,也是勞動政策和法制調整的開端,表現了我國對勞動市場高度重視。
3.對供給側結構改革
對供給側結構性進行改革,改革后主要適用于金融危機,我國對供給側結構的改革措施是積極強烈的,這些強有力的政策可以增加我國面臨金融風險和庫存增加時的防范措施,使我國可以在金融危機發生前,可以進行良好的預測,并且制定合理科學的措施來應對金融危機,我國指定的勞動法律法規旨在實現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勞動法中對無效與有效的供給過剩和不足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解決,減少供給矛盾的產生,從供給側角度出發,勞動法中將供給側的改革重點對象是對庫存、產能等環節進行調整。意在促進各個產業中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在到位的服務基礎上實現新興技術的創新,使企業可以加大投入研發的成本,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對工作人員的素質培養,為促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發展奠定良好人才基礎。
二、借鑒的西方供給側改革的經驗
自從2008年美國產生了經濟危機后,美國從經濟危機中及時總結經驗,更新補充了《勞動關系法》、《社會保障法》等法律文件中的法律條款,法律文件中對勞動者的權利和待遇提供了多重的保障,許多西方國家根據時代的發展,對勞動政策進行不斷的調整,但是,美國利用外需拉動經濟的增長所帶來的效果并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直到里根總統對美國的供給側進行了改革,才使美國的經濟步入正軌。在里根總統頒布的法律法規中,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干涉變革的力度較低,并且政府所干涉的范圍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支持,對于美國頒布的勞動法,各個州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對于存在爭議的法律法規,里根總統根據各個區域的實際需求來進行完善,從而實現了對失業率的有效調整,促進了各州經濟的提高。
三、現階段勞動法制的發展方向
1.在對勞動法制進行不斷調整的經驗總結
根據時代的要求,我國相關部門對勞動法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對勞動法進行調整的過程中,總結出了許多的經驗,首先對勞動法的調整必須根據時代經濟改革的需要來進行,必須與當今時代的發展相協調,從而避免了新出臺的勞動法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導致了人力資源過剩的情況。其次,勞動法制必須對勞動者的權益進行維護保障,勞動法制必須對勞動體系進行及時的優化和調整,避免法律法規在實施的過程中側重點與實際相背離,因此,必須落實勞動法制的法律法規,最后的經驗是必須優化供給側結構,因為對供給側結構進行調整,可以直接影響就業結構的變革,所以要求我國在制定《勞動法》時,一定要秉承為勞動者服務的理念,避免出現勞動力的大量流失,要積極引導勞動力流向,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分配。
2.勞動法制的改革的發展方向
我國現階段對勞動法的改革重點放在了供給側結構的改革上,根據供給側結構的不斷變化來對勞動法的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和補充,針對就業方面,我國在2016年展開了第15次常務會議,重點將去產能、降成本和培育新興產業作為會議的主題,提供職工的安置計劃,減少單位養老保險的繳費,并且設立新興的創業平臺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會議強調,任何勞動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頒布,應遵循市場原則,不可違背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在相關法律法規頒布之前,不能一味的追求市場的需求和市場利益的最大化,一定要實現在勞動法頒布后,保證勞動力的高效流動,勞動力要與產能相互協調,并且科學發展,對勞動法進行補充更新時,還可以結合西方的先進勞動法改革經驗,對于我國供給側結構進行科學的調整,從而順應時代經濟的發展需求。
四、結束語
從世界中西方國家的經濟改革方案來看,對經濟進行改革的同時,必須要對勞動法制內容進行補充調整,從而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使我國勞動法的內涵在現實實施中全部展現出來,對于勞動法的補充內容,必須根據市場發展的原則,將改革的重點放在經濟上的制度創新,側重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對勞動力進行權益保障,確保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衛學莉.供給側改革下勞動法的適用困境與路徑選擇[J].河北法學,2018,36(01):110-116.
[2]伍奕.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勞動法治建設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勞動,2017(04):23-29.
[3]劉漢偉,劉金祥.供給側改革中勞動關系的挑戰和機遇[J].中國勞動,2017(03):4-9.
[4]李孝保.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勞動合同立法修訂的思考[J].中國勞動,2016(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