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詩杰
【摘 要】當代中國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的今天,各種商品服務的交易數量與質量都逐日提高,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促使合同法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合同法的規定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交易能否有序高效地進行。我國新合同法領先于世界水平,其規范內容與所發揮的作用無可替代。從合同法中誠信原則在該法中的體現出發,將誠實信用原則細化于規則之中,體現了該法圍繞此原則形成的完整體系,也正是該法的亮點所在。但法律并不能面面俱到,便產生了法官自由裁量權與法律原則抽象性的沖突,因而對局限性的完善顯得確有必要。
【關鍵詞】合同法;誠信原則;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活動日益活躍,在交互的民商活動中必然出現利益沖突的問題,因此,設立合同法是勢在必行的。在制定合同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誠信原則,保證市場交易的公平公正,在滿足合同雙方要求條件的情況下,促進交易的有效性,也使得法律更具人類情感。誠信原則在合同法視域下存在一定的抽象性,無法在當事人行使權力和法官仲裁時發揮直接作用,但其在保證公平交易、維護市場秩序中產生了積極影響。在合同法視域下堅持誠信原則,建立規范化的誠信體系,將其落實到合同法的具體條款中,能夠有效維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一、誠信原則
(一)誠信的概念
誠信,顧名思義就是誠實又守信用。雖然社會以及文化差異導致世界不同國家對誠信有著自己獨到見解,但是在法律層面上的意思都大同小異。我國《合同法》中對誠信這一原則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解釋:誠信原則不僅是公民都認可并且應該具備的社會價值觀,更是一種存在于當事人、企業以及社會等不同組織形式中的行為事實形態,是包括誠實、守信、公平、公正、合理等良好品質在內的正確行為意識。其對于法院和相關仲裁機構在實際案件的判定以及法律法規存在的不足之處都有著重要作用。
(二)誠信在《合同法》中的價值與重要性
合同法視域下誠信原則具有補充作用,法律法規難免存在一些疏漏,針對未來的不確定因素,使得立法者無法把握。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法律為保證自身的穩定性,其中的不足時有出現,在合同法中有效應用誠信原則,針對合同當事人存在的不理解具體條款的情況,遵循誠信原則予以解決。在合同法視域下,誠信原則是規范合同當事人行為的基本準則,其要求合同當事人雙方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時堅持該原則,保證不損害對方的實際權益。誠信原則有利于緩解合同法交易雙方的利益沖突,合同當事人各方為維護自身利益,難免會有利益沖突問題,遵守誠信原則將從中起到制衡的作用。在合同法視域下,誠信原則具有補充作用,當審判人員面對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問題時,可以基于誠信原則予以解釋,保證審判人員的自由裁量權,以此達到最佳的判決結果。
合同法視域下,誠信原則的有效應用將起到維護市場秩序、緩解交易沖突、降低交易費用等重要作用。堅持誠信原則,有利于保護合同當事人的交易安全。在活躍的市場經濟活動中,合同法鼓勵交易,并講求公平與安全,以此滿足合同當事人雙方的基本要求。隨著市場交易活動的不斷發展,違背誠信原則將給合同雙方造成重大的損失,并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遵守誠信原則,能夠維護合同當事人的交易安全,促進良好的市場秩序。誠信原則在合同法中具有降低交易費用的重要意義,合同當事人在交易過程中會產生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開支。在合同法視域下堅持誠信原則,明確交易雙方的法律責任,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當出現違規操作時,合同一方當事人可不履行合同義務,降低自身損失,避免交易成本的浪費。誠信原則在合同法視域下具有鼓勵交易的重要性,由于交易活動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和法律都對合法的交易采取支持的態度,誠信原則在合同法中的實際應用有效地維護了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達到了促成交易的目的。在市場和法律的要求下,誠信原則對交易雙方的行為進行監督,針對交易中存在的不正當行為,運用法律手段解決,保證市場交易環境的合法性。合同法視域下的誠信原則還具有解決交易糾紛的重要作用,當合同交易雙方處于利益沖突,產生交易糾紛時,將會出現權利義務劃分不清,交易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的情況。堅持誠信原則,依照合同的條款協商解決交易糾紛,保證交易的成功性。誠信是市場經濟環境下人們素質的基本體現,在合同法視域下,堅持誠信原則有利于實現平等互利,促進社會的有序發展。
二、當前我國合同法中誠信原則缺失問題
國家現行的合同法當中,誠信原則存在以下問題:
(一)誠信原則不夠具體
誠信原則不夠具體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合同法僅能對法律法規范疇之內的失信問題進行管理,框架之外的行為無法進行管理。和法律原則相比,法律法規在失信行為之前具有更為明顯的確定性,在法官審判和誠信原則相關的案件時,使用法律法規所得到的結果也要優于利用法律進行的處理結果,為此《合同法》中關于誠信問題的處理也更加傾向于誠信法規,而不是誠信原則。盡管我國《合同法》中關于誠信的法律法規和誠信原則還是比較全面的,但是法律法規依然留有相應的問題,從而導致失信行為沒有在法律法規中明確標識出來的部分是無法進行合理裁判的,從而也無法體現出法律中的誠信精神。最后則是我國公民還沒有完全了解掌握相關的誠信原則,從而導致社會輿論不能對所有的失信行為都產生合理的效果,從而違背了公正公平的原則。
(二)誠信原則不夠靈活
在《合同法》中,誠信原則體現的不是特別具體,因此導致誠信原則的具體使用也過于呆板,缺少靈活性。誠信原則同時也缺少相應的法律限制,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法官也會之間通過相關的法律條例進行審理,相比較各種客觀的證據來所,個人主觀影響會更加突出,從而導致相同的案件,由于法官自身素質的差異而出現不同的審理結果,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也違法了相應的誠信原則,此外,還有法官直接根據相關證據和自身經驗進行審判,卻沒有深入了解分析案件情況,就會經常出現濫用職權的問題。
三、完善我國《合同法》中誠信原則問題的有效措施
基于誠信原則在現行《合同法》背景下的市場經濟交易中存在著一定的制約性,所以法院或相關仲裁機構在誠信原則問題上的案件更應當謹慎,否則將會破壞法官以及相關仲裁機構的權威性和《合同法》的確認性。筆者擬提出以下建議來完善《合同法》中誠信原則問題相關法規。
(一)完善良好且有效的外部法律環境
建設誠信原則存在于我國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論是一輛豪車的交易或是一包香煙的買賣都離不開誠信這一基本原則,但誠信原則若是僅從社會道德和社會輿論方面來看是無法完全保障交易雙方的實際利益,尤其是當前我國經濟正在由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時代轉軌,經濟交易中雙方在金錢上的利益瓜葛愈發強烈,誠信原則就愈發顯得不夠被重視, 所以就必須依靠良好有效的法律環境作為其實行的外部條件。在法律法規沒有具體涉及交易當事人違反誠信原則可直接適用的原則時,單憑法院或是相關仲裁機構進行審判,容易導致一樣類型的案件卻產生不一樣審判結果現象發生,顯然這對于交易當事人和市場經濟秩序都不公平。基于這一問題的存在,我國相關立法機構更應該將誠信原則具體化在包括《合同法》在內的各項法律法規中,并對其進行有效實施和運用。制定專門的誠信原則規范條例和相關的社會市場誠信監督部門,明確規定交易當事人違反誠信原則所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和經濟賠償,在加大有關部門的執法力度的基礎上達到整個社會對社會市場經濟交易中誠信原則的監督。這樣一來,當個人或是企業在社會市場經濟交易中發生失信行為,與其合作的個人或是企業都能通過誠信部門了解到其失信行為,通過法律、社會輿論等方面對其合作方交易程度進行慎重考慮。同時還需要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社會成員的綜合素質,以保證更加完善的信用體系構建,維護整個社會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放寬法律規則適用范圍
在法律明確規定的內容中,法官應該按照法律進行判決,這也是對法官的判決權進行限制的一種方式,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法律明確標識卻依然失去公平性的案件。針對這種問題,國家應該擴大法律規則的適用范圍,在通過法律法規進行審判時,一旦出現違反審判公正性的問題時,可以通過最高法院的允許,直接按照相關的誠信原則進行審判。
(三)規范法院和相關仲裁機構的自由裁量權
在當前社會經濟實際交易過程中,雖然有法律法規和社會輿論的約束,但是交易當事人失信行為還是時常發生,而法院和相關仲裁機構在進行誠信原則案件的審理中也存在著濫用職權問題。濫用職權主要指的就是法官在其行使其判定權力的時候超出了規定權限,這一極具隱蔽性的違法行為極大削弱了法律在公眾面前的威信。但是基于自由裁量權的積極作用依舊大于其弊端,所以我們在對待法院和相關仲裁機構的自由裁量權時應采取盡量降低其發生概率的措施,保障法院和相關仲裁機構的權威性。對于規范法院和相關仲裁機構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從這兩方面進行說明:首先,提高法官的綜合素質。相關部門在進行司法考試時增加相關內容,以選拔真正適合進入法院和相關仲裁機構工作的法官,保證其不僅具有公平、公正、公開的工作態度和良好道德品質,還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處理誠信問題案件的經驗;其次,不斷完善相關司法條例保障法官正確行使其自由裁量權。對法官采取有效監督,當法官發生濫用職權現象時,啟動相關司法措施進行補救并對濫用職權的法官進行懲罰,此外部分冤假錯案的發生都是由于上級法院和先關仲裁機構在下級法院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進行干預而造成的,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公正,還應該盡可能減少司法干預現象發生。
四、小結
當前我國合同法當中的誠信原則,還存在著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從事法律法規制度的制定和優化完善領域工作的人員,要結合我國經濟領域市場環境的實際發展情況,對現行的法律法規制度,進行優化設計。提高誠信原則在合同法中的地位,擴大其影響。通過構建更為完善的法律環境,放寬法律規則的適用范圍,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使用進行規范和限制,為市場環境的交易行為提供可靠幫助。
【參考文獻】
[1]馬雅晶.合同法視域下的誠信原則問題研究[J].法制與經濟(下旬刊),2017,(01):82-83+86.
[2]李紅玲.合同法誠信原則之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77-86.
[3]陳喜斌.合同法誠信原則之探究[J].法制博覽,2016,(2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