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琨
【摘 要】網絡時代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個人信息安全成為了一大問題,當前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對個人信息保護制定了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但我國在這個層面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從民法的角度出發對網絡時代背景下民法保護的現狀及其相應的建議進行探討。
【關鍵詞】個人信息;網絡時代;民法保護
現代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速猛發展,為網民進行信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渠道,也帶來了日益突出和嚴峻的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其中,網絡個人信息作為重要的信息資源,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近年以來,因網絡個人信息的泄露而引發的電信詐騙案等頻發,使得網絡個人信息保護問題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形勢。當公民通過網絡行為享受網絡給自己帶來的便利時,身份、位置、銀行賬號等個人重要信息正被各形各色的采集者獲取,個人留存在網絡上的信息被濫用、被泄露的風險無處不在。因此,加強網絡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擺在民法理論界和實務界面前的一個重要時代課題。
一、加強網絡個人信息安全法律保護的重要性
1.符合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
加強網絡個人信息安全法律保護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向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吹響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號角。當前,全國上下正在大力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全面依法治國必然意味著社會各方面、各領域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強網絡個人信息民法保護,正是要將網絡個人信息安全領域置于法律的規制和保護之下,從而實現網絡個人信息的依法治理,這正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精神的應有之義。
2.有效維護網民的合法權益
加強網絡個人信息安全法律保護是維護網民合法權益的現實需要個人重要信息不但具有人格屬性,而且具有財產屬性。公民依法應享有的重要權利,直接關系著廣大網民的物質和精神利益。加強網絡個人信息安全法律保護,能夠為防范、遏制和打擊網絡個人信息侵權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從而有力維護廣大公民尤其是數億中國網民的合法權益。
3.凈化網絡環境的必然要求
加強網絡個人信息安全法律保護是凈化網絡環境的必然要求在虛擬、混亂、隨意的網絡環境下,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勢必受到各種侵害的威脅。制定完善法律法規,對網絡個人信息收集、處理、存儲、轉讓、使用等作出明確規定,從而遏制、防范和打擊非法竊取、泄露和濫用網絡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是法律堅持與時俱進的表現,是凈化當代中國互聯網環境的必然要求,是促進互聯網有序健康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網絡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現狀
1.法律保護現狀
近年來,互聯網行業發展勢頭迅猛,而相關法律條例的制定卻相對滯后,這也是很多個人信息侵權事件得不到有效解決的原因。其中大部分法律還停留在通過公民人格尊嚴或隱私的規定對個人信息進行的間接保護,如《憲法》中“保護公民人格尊嚴與隱私”,《民法通則》中也有“法律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的相關規定,《侵權責任法》中規定對公民的個人信息保密等等。只有小部分法律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直接的法律依據,如《刑法》中針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并觸犯刑法的行為制定了相應的處罰措施。《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與《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中也明文規定了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具體條款及對應的懲罰措施。
2.行業保護現狀
為約束互聯網企業的相關行為,推進互聯網行業穩定有序較快的發展,營造一個高質量的網絡環境,以中國互聯網協會為龍頭的互聯網行業組織積極參加制定和實施了很多行業自律公約。大部分行業自律公約都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作出了相關的規定,如《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要求互聯網企業自覺保護用戶個人信息。網站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構成了整個互聯網行業保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很多知名網站都制定了關于用戶個人信息資料的隱私保護條款,但這些條款多數存在于用戶注冊時才可以看到的用戶使用協議當中,只有少數網站在其首頁上設有關于隱私保護的超鏈接,通過點擊超鏈接用戶可以閱讀關于該網站的隱私保護政策。
三、當前我國在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在民法保護理論上缺失一般人格權基礎
一般人格權是網絡個人信息保護的民法基礎。由于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我國傳統的民事法律普遍存在重視財產權、輕視人格權的現象,因而對人格權保護的內容規定得比較粗糙和簡單。加之我國不像一些國家那樣,可以通過憲法擴張適用來保護人格權,因此只有通過制定、完善民法來實現對公民個人信息權保護的明確化和具體化。當前,我國民法中關于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的缺失,使得對網絡個人信息的保護只得通過比照和對屬公民的隱私權來進行救濟,公民個人信息中的財產權屬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2.在法律保護手段上存在重刑事輕民事規則的現象
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重視國家和集體利益而輕視私人利益的主流價值和法律傳統,使得我國長期存在重刑事、輕民事的現象。這就導致長期以來對公民個人信息不夠重視,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民法規范缺失。當公民個人信息受到嚴重侵害時,即使受害者通過各種手段來尋求救濟,施害者最多也只能夠受到刑事處罰或者行政處分,而很少會對信息主體進行財產補償。
3.公民對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較薄弱
由于長期以來受到計劃經濟體制輕視私人利益和個人權利的影響,當前我國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意識還比較薄弱,缺乏主動利用民法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一些公民個人信息遭受泄露等不法侵害時,不是運用法律武器進行及時保護,而是采取忍氣吞聲、“大事化小”等方式解決,往往助長了侵害人的囂張氣焰,也使得因個人信息被泄露、濫用而引起的電信網絡詐騙刑事案件不斷增多。同時,不少公民對民法的性質、內容等缺乏基本認識和了解,對網絡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問題缺乏足夠重視。
四、加強我國網絡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的對策
1.樹立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
在西方社會,資產階級革命帶來了人文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工業革命和電氣革命催生了物質文明,在這種環境下,公民逐漸形成了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并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認識。美國基于其國家獨立和建立聯邦制國家的歷程,由于長期以來社會大眾對公權力并不信任,他們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主要是從防止國家或者公權力侵擾而來,是對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而在歐洲,隨著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和發展,對個人私生活的保護被根植于人格尊嚴之上。
21世紀是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時期,隨即社會快速的進入了網絡信息時代。但是信息時代也有其兩面性,信息時代確實為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方便和利益,但是,依然無法掩蓋它的缺陷,即個人信息被濫用。顯然,這一情況的發生與個人的信息保護意識薄弱是無法分開的,尤其是對于我國部分公民來講。我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社會不同,我國公民的個人信息意識相對薄弱,在新時代對網絡缺少一定的判斷能力。因此在個人信息的保護方面,公民要通過學習逐漸樹立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同時要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完善網絡服務者的法定義務
網絡服務者即指在網上運行的、面向于服務的個人或集體,如:網上訂票、電子商務等。隨著人們對這些服務產業的應用與參與,使得他們手中擁有了強大的個人信息資料。網絡極大地便利了信息發布,倘若這些信息資料遭到泄露,伴隨信息泄漏而來的釣魚網站、垃圾郵件以及欺詐信息,將會為被泄露者造成重要影響,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和民眾的日常生活,使公民遭受財產損失,破壞整個網絡公信力,甚至會破壞市場環境的信任秩序。因此,完善網絡服務者的法定義務是網絡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對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途徑之一。而在完善網絡服務者的法定義務方面,要以現實情況為依據,充分考慮各種情況,以個人信息的重點保護為最終目標,促進網絡信息時代下個人信息的全方位保護,增進網絡和諧和社會發展。
完善服務者的法定義務,本人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履行的是對公民個人信息的安全保障義務,并且這一義務需要包含事先審查和事后監督兩方面,以防止侵權行為人逃避責任且背離立法宗旨。同時,大多數的立法通常是局限于現實生活中,而非擴散于網絡中,顯然這是不可取的,因為處于網絡信息時代的我們,顯然已經與網絡信息密不可分,因此由這張信息網所組成的世界也應該得到安全保障義務,畢竟網絡服務者對于這一特定空間依舊具有強大的控制權,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進網絡信息時代的持續性發展。
3.界定網絡信息時代侵犯個人信息權的民事責任
法律創設和運行的過程,正是對各個主體利益平衡的過程,體現了不同主體之間利益的博弈。在界定網絡信息時代侵犯個人信息權的民事責任之時,需要考慮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實現實質正義。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體現了責任分配與構成,體現了法律最基本的正義和公平。
對于個人信息侵權而言,其不符合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基礎條件。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產生是以大型危險性生產的興起和發展為背景的,以保障在勞動災害中遭受損害的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避免雇主以自身無過錯逃避責任,即避免將社會進步的成本加之于作為弱勢群體的勞動者身上。顯然,從個人信息的收集,再到處理、使用,并不存在高度危險的情況,不具備適用無過錯責任的基礎條件。同時,在當今信息安全受到高度威脅的情況下,如若采用過錯責任對侵權人進行歸責,則將證明侵權人有過錯的責任歸于本就處于弱勢地位的個人信息權人,加劇了雙方的不平等,不利于對個人信息的保護。
五、結語
網絡時代的到來使數億網民享受著互聯網絡帶來的無窮便捷,但層出不窮的個人信息侵權事件也讓網民倍感憂慮。個人信息保護是一個社會工程,需要整個社會全方位的通力合作,既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法律加以規范,也需要行業加強自我約束,還需要高端技術支持,更需要全社會數億網民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只有社會多方面共同努力,建造個人信息保護的“銅墻鐵壁”,才能使個人信息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得到全面有效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劉玲.論網絡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D].東北林業大學,2016.
[2]李秀鋒.個人信息權民法保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3]嚴柳.現代民法上個人信息權保護研究[D].復旦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