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家玉
【摘 要】《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制定標志著中國進入了行政改革發展道路,并且,該項決定規劃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因此,本文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以該項決定為基礎,首先分析了發展道路存在的不足。并且以此為基礎,從三個不同的地方點明了中國政府在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的主要責任,并且介紹了中國政府制定公共事業管理發展策略的重要性。
【關鍵詞】主要責任;中國政府;公共事業建設
一、在公共事業管理中我國政府作為主體的原因
中國的經濟情況受到多年改革開放的影響,其發展得到了相應的改善,同時中國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社會其他行業的發展,使社會的治安更加和諧。從中國政府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政府原有的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幾千年來的職場觀念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變。中國政府在社會發展條件的影響下,已經逐漸確立了管理社會事務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這一項改變從本質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因此,在公共事業管理中,我國政府作為主體是勢在必行的。
除此之外,我國的公共事業在社會經濟的影響下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比如說,在教育的方面,我國已基本上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貧困學生除了可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之外也可以獲得額外的資金補貼,為貧困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在社會養老的方面,國家新頒布了相關的法律,進一步完善了社會的養老工作。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使社會的發展更為和諧。在住房的方面,貧富差距使得一部分人無法擁有自己的房子。為此,國家在住房方面加大了投資的力度,為居民的住房問題提供了保障。
第一個方面,公共事務范圍的擴大會使公共事務對管理要求的增加,管理要求的增加就導致了公共服務管理的管理者是政府。同時,公共事務范圍的擴大會加劇社會的矛盾,其原因是社會公共組織的增加,導致公共事務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解決這些矛盾最有利的主體就是政府,因此,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管理的主體是必然的趨勢。
第二個方面,公共事務管理的困難和矛盾加快了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管理主體的趨勢,同時,公共事務管理發展的另一個基本趨勢也加快了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管理主體的趨勢。法治社會的觀念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是社會主義法制觀念的形成,導致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基本上都有需要遵守的法律,當然公共事務的管理也離不開法律的支持。我國政府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督促公共事務管理的實施。同時,我國政府還必須明確公共事務的范圍和具體內容,以便更好地管理公共事務。公共事務受到法律的影響,逐漸朝著合理化的趨勢發展。公共事務管理的科學化和合理化離不開中國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管理的主體是必然的結果。
二、在公共事業管理中我國政府的主要責任
中國制定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這便決定了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中國的發展速度將會增加。同時,中國的經濟逐漸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情況正如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所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導致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體制也逐漸出現了。因此,中國的發展需要進行合理的改革,中國政府一直在探索最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國家領導人在這一問題上作出決定后,從制度上基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一定是由中國政府領導的。在公共事業管理中,傳統的發展道路已不能適應其新的發展趨勢,因此,政府在實施制度的改革中,應充分考慮這個問題。政府領導人在制定發展策略的同時,需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確保社會的公平
迄今為止,中國社會最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是貧富差距過大。貧富差距過大的出現是有原因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央發展的政策在于集中力量解決重大問題。也就是說,國家領導人認為應該鼓勵一些地方先發財,然后引導改地方上的人成為富人,后來這些地方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這些特殊地方的經濟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然而,由于政策的原因,在中西部地區還有許多地區還沒有擺脫貧困,正因為如此,加劇了社會經濟分布的不平等。貧富之間的巨大差距正在不斷的威脅著社會的發展,因此,政府需要維護社會的公平和合理,同時,政府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幫助窮人等弱勢群體。因此,政府應該加大扶貧的實施力度,促進社會的公平化和合理化。
(二)完善政府的服務
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國政府的服務一直無法以人民為主,因此,政府領導人必須制定新的發展觀念,使政府能夠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傳統的發展觀念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會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在我國建立一個公益性組織,必須在民政部門登記后才能成立。公益性組織成立的過程經過多層審批,其過程會受到很多阻礙。這大大影響了公益性組織的發展。公益性組織在成立之初就遇到了諸多障礙,這將大大地阻礙公益性組織的發展。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新的發展觀念,即政府的工作人員必須將自己當做“仆人”來為人民服務。
(三)提供公共設施
公共設施和公益產品不僅僅投資高,而且經濟效益低。因此,一般企業并不愿意為公共設施和公益產品投資,但是,社會活動和經濟發展離不開公共設施和公益產品的支持。因此,政府必須加入到公共事業管理中,并且需要在創造和提供必要條件的同時提供足夠的公共設施和公益產品。政府還需要盡力的完善公共事業的發展。
三、在公共事業管理中政府的權力需要限制
從歷史和實踐中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了解到,政府處理事情的時候需要盡心盡力,這樣才能保證公共事業管理更好的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要求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領導的作用,同時政府的權力必須受到限制。第一個方面,政府應退出相關領域的管理,同時需要將以前由政府管理的相關領域移交給社會組織經營和管理;第二個方面,政府需要將權力分配,盡可能的為人們提供服務。社會的力量是無法預知的,政府必須相信,在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下,社會自我運作的效率會達到極致。政府只需要對其進行督促即可。
四、結束語
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的不斷完善,導致人們對社會權力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公用事業的發展也將得到完善。所以,我國公用事業的管理工作將更加困難。因此,國家在改革政府職能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公共職能的改革。公用事業管理部門需要了解其權力的范圍,排除不必要的權力,然后為公用事業提供更多的社會力量,充分的完善公用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雪芳. 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研究——政府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功能定位研究[C]// "環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 2013.
[2]陳雪嬌. 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研究--準政府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功能定位研究[C]// 環首都沿渤海京津協同發展論壇. 2013.
[3]馮偉. 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研究--非政府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功能定位研究[C]// "環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