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新
【摘 要】主要研究了常州市高新區高層次人才隊伍現狀、問題及對策,為如何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層次人才;人才現狀;人才問題及對策
人才是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是科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加強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伍建設,既是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自主創新創業能力的戰略任務。“十三五”時期既是我區強化創新驅動、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的機遇期,也是優化經濟結構、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期,區委將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列入我區“十三五”時期的首要發展戰略。
一、發展現狀
自2006年以來,通過實施8批“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7批“龍城英才計劃”,我區人才隊伍的總量和質量均有大幅提高。創新創業環境、高層次人才匯聚、人才活力迸發三者之間逐步形成良性循環,先后榮獲江蘇省人才工作先進縣(市、區)、江蘇開發區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等稱號。人才引領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才優勢正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為全區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1.1人才集聚的“磁吸效應”初步形成
截至2015年末,我區簽約引進了598名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建成了全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工作室,引進了5名發達國家院士,引進培育了91名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總數位居省級以上開發區第二位,人才集聚的“磁吸效應”帶來了全區領軍型人才創新創業的厚積薄發。
1.1.1是領軍人才加速集聚。2006-2011年,通過八批“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簽約引進了164名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其中“千人計劃”專家4名;2011年-2015年,通過七批“龍城英才計劃”簽約引進了434名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是之前5年的近3倍,其中“千人計劃”專家84名。
1.1.2是優質項目不斷涌現。堅持以資本青睞為導向,累計引進獲得創投機構股權投資500萬元以上或重點企業投資1000萬元以上人才項目94個,占全市近一半,股權投資總額超15億元。尤其是2013年以來,涌現出了一批優質資本投資的優質項目。獲得合之力鴻軒600萬元股權投資的愛爾威于2013年引進,當年4月注冊,創造了當年引進、當年注冊、當年投產、當年銷售收入超千萬元、次年(2014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良好業績。
1.1.3保持全市前列。健康產業園,引進了3333是人才培育步伐加快。自主培育國家“千人計劃”專家4名、“萬人計劃”專家2名,省“雙創團隊”、“雙創人才”、“雙創博士”總數分別達3個、66名、67名,150人入選省“333培養工程”,累計獲得省級以上人才資助經費1.07億元。2012-2014年連續3年我區均有人才團隊入選省“雙創團隊”,2013-2015年分別有28人、43人入選省“雙創人才”、“雙創博士”,占總數的42.4%和64.2%。
1.1.4是人才企業加快走向資本市場。人才企業充分利用場內、場外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展融資渠道,逐步成為我區企業走向資本市場的生力軍。世軒科技、英諾升康、正工采棉機先后被上市公司中元華電、千紅制藥、星光農機成功并購,宏微科技、容大股份、博圣云峰、金剛文化、樂奧醫療、樂眾信息、一塊去網絡等7家企業掛牌“新三板”。中簡科技等11家企業完成股改,占全區股改完成企業總數的32.1%。還有一批企業正步入快速成長期,未來有望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創新創業的“溢出效應”結出碩果
近年來,引進的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已經成功助推了一批傳統企業轉型發展,引領了一批新興產業不斷壯大,人才的引進帶來了明顯的“溢出效應”。
2.1是引進了一批優秀人才。截止2015年12月31日,領軍型人才創業企業社保開戶283家,共有員工4692名,其中繳納社保3094人,占員工總人數65.9%。領軍型人才創業企業員工中,共有博士207名,碩士413名,本科學歷2168名,本科以上從業人員占員工總數達59.4%,帶動了我區企業人才結構和質量的持續優化。
2.2是產出了一批科研成果。74名創新人才和224家正常運營人才企業共成功申報市級以上科技等項目224項,其中國家級56項,省級117項,共獲得扶持資金37126.08萬元,其中中簡科技和宏微科技成功申報各級各類項目均超10項,累計獲得扶持資金均超億元。累計申報專利1418項,獲得授權684項,其中發明專利192項、實用新型344項。人才企業每萬名從業人員申報專利3022項,獲得授權1457項,擁有發明專利409.2項。
2.3是帶來了一批優質資本。人才企業與創投合作日益深化,224家正常運營人才企業入駐后已累計獲得二輪股權融資93872.013萬元。我區與千年資本共同設立了3億元常州千年健康創業投資基金,不斷拓展與北極光、IDG等一批知名創投機構的合作。“人才美元”取得可喜進展,樂奧醫療2014年8月獲得300萬美元融資,成為首個獲得美元融資的人才項目;2015年,“千人計劃”專家沈純的健亞胰島素項目成功入選“龍城英才計劃”,帶來近3300萬美元資本。
三、存在不足
雖然我區在引育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探索實踐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各支人才隊伍發展不均衡。與全國大部分地方相似,我區人才工作的重點在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培育上,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在黨政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年齡、專業等結構不夠合理,后備干部儲備不足,考核激勵措施還不夠靈活;在教育、衛生等民生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編制緊缺,人員同工不同酬、流動不順暢,城鄉發展不均衡,高端人才較少,服務水平還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腳步。
3.2企業引才、育才的積極性還不高。企業是引進、培使用創新人才的主陣地,但是企業的主體作用并未充分發揮。我區產業以制造業為主,大部分還處于產業鏈中低端,附加值不高,知名跨國公司,高端制造、互聯網等領域大企業較少,從業人員以產業工人為主,大部分企業還停留在通過擴大規模效應、提高組織管理水平、提升生產制造工藝水平增強贏利能力的階段,創新意識不強、研發投入不足,引進高端創新人才的積極性不高。
3.3人才政策競爭力正在削弱。我區主要是執行市“龍城英才計劃”政策為主,“龍城英才計劃”與蘇州、無錫、南京等地政策相比,支持內容、支持方式相似,而支持力度沒有明顯優勢。例如,蘇州給予重大創新團隊1000-5000萬元項目資助,給予入選“姑蘇引才計劃”領軍創業人才最高400萬元的科研經費資助;無錫給予帶團隊、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自主創業、興辦企業的科技領軍人才最高1800萬元資助;南京給予科技頂尖專家創辦科技型企業最高1000萬元科研成果產業化配套資金資助和1億元跟進投資。
四、下一步的對策及建議
下一步全區人才工作必須樹立更高發展目標,以更大定力把握黨管人才“主動脈”,更大力度打通資本引才“主渠道”,以更大智慧夯實企業育才“主陣地”,以更大舉措打造引領發展“主力軍”,以更大努力唱響人才優先“主旋律”,形成人才綜合競爭新優勢。
4.1把握黨管人才“主動脈”,統籌人才隊伍發展。進一步深化黨管人才工作機制,不斷加強組織部門自身隊伍建設,強化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的職能,切實發揮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對各支人才隊伍發展建設的統籌協調和宏觀指導作用,加大綜合考核指標中人才工作的考核權重,進一步提升人才工作組織化水平。緊扣區“十三五”人才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政策。
4.2打通資本引才“主渠道”,提升人才引進質量。強化市場引才導向,進一步提升引才質量。充分利用“創投機構投資經理獎勵”政策,組織招才引智小分隊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與知名創投機構對接,深化與創投機構的合作,通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現從引項目向引創投的轉變,打通對接一家創投機構帶來一批人才項目的渠道。
4.3夯實企業育才“主陣地”,壯大創新人才規模。進一步調研學習周邊城市創新人才引進政策,力爭研究出臺我區創新人才引進實施辦法,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培育力度。更新人才計劃申報指南,加強政策宣傳引導,激發企業引才、育才、用才積極性。
4.4打造引領發展“主力軍”,提高企業培育效能。搭建企業資本對接平臺,加快推進人才企業上市步伐。重點圍繞八大產業鏈,挑選一批技術領先、市場潛力較大、發展前景較好的人才企業列入重點培育支持名單,組織人才-資本對接活動,推薦參加 “黑馬大賽”等,做好企業融資服務;聯合區經發局繼續舉辦好人才企業上市培訓和輔導,引導有條件的人才企業加快股改,打造資本助推企業發展的主力軍。
4.5唱響人才優先“主旋律”,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打造功能強大的載體平臺,不斷增強浙大常州工研院、印刷電子產業研究院、中科院遺傳資源研發中心、清華大學兩岸研究院常州分院等高端創新載體平臺的技術研發、技術轉移、資源共享和服務孵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