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樸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臨夏州扶貧互助資金合作社的發展現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重點對信貸風險管理進行了深入探討。從事前風險管理、事中風險管理和事后風險管理三個方面分析,指出了其信貸風險管理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信貸發放不公平、存在信貸配給現象和部分信貸資金使用方向不明等。由此得出結論:臨夏州扶貧合作社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較為成熟和完善,但是在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執行信貸風險管理政策過程中還存在實踐與理論不匹配等問題,合作社需要繼續在實踐中摸索經驗,結合實際完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
【關鍵詞】扶貧合作社;信貸;風險管理
一、緒論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減貧、扶貧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隨著扶貧標準的不斷提升,減貧、扶貧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我國2011年確定的貧困線標準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300元/年,到2015年提升為2800元/年,2016年的貧困線標準升為3000元/年。從2012年到2016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為4335萬人,累計減少5564萬人,農村貧困率也由10.2%減少為4.5%,減貧工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但是,西部農村地區仍然存在著大量的貧困人口,近幾年來,扶貧合作社開始在貧困地區發展開來,能夠有效地發動農民的主觀能動性,造血效果顯著,而臨夏州是西北地區扶貧合作社的典范之一。
二、臨夏州扶貧互助資金合作社發展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臨夏州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扶貧政策,結合臨夏州經濟發展現狀和自然資源條件,大力發展農村扶貧互助資金合作社。截止2016年4份,臨夏全市已建立各種農業合作社72個,入社農戶達到1048戶。這些農業合作社主要以農產品生產及初加工為主,農產品初加工率達到25%,農產品產業化共帶動農戶8000余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其中臨夏州南塬鄉金果養殖農民合作社大力發展建設良種繁育基地、肉羊育肥基地、飼草料加工基地、有機肥生產加工基地旅游觀光農業生態園等五大循環基地,形成了特有的“金果模式”,是農村扶貧互助合作社的典范。
三、扶貧互助資金合作社信貸風險管理機制分析
臨夏州扶貧互助資金合作社信貸管理機制是在借鑒孟加拉“鄉村銀行”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國情的成功實踐。而臨夏州在借鑒孟加拉“鄉村銀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又做了一定的創新,更加符合我國基本國情。
(一)事前的信貸風險管理
事前信貸風險管理主要是指在給農戶放貸之前,評價信貸項目的風險程度,并通過一定的措施降低信貸風險,既能夠幫助貧困農戶脫貧,又使得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
1.放貸對象的選擇。臨夏州扶貧合作社在放貸對象的選擇上有著嚴格的要求。首先,對貸款人的家庭情況進行考察分析,家庭經濟情況應該是困難的,并且所貸資金必須用于生產經營性活動,有一定的生產經營想法;然后,貸款對象應該腦、體正常,具備勞動能力,而且還應具有一定的自我就業、自我創收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2.創收經營項目的選擇。一般情況下,合作社成員在得到扶貧合作社的批準和支持情況下,是可以根據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所擁有的資源,自行選擇合理的創收經營項目,以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合作社也會根據社員選擇的經營項目對其進行恰當的指導和培訓,幫助社員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項目的風險。
(二)事中信貸風險管理
事中信貸風險管理主要是指合作社將扶貧資金貸款給農戶進行生產經營過程中,對于風險的實時控制。
1.五人(戶)小組聯保機制。由于農戶借貸通常缺少抵押品,金融機構也缺少對農戶信息的掌握,導致一般金融機構不愿涉足農村信貸業務,但是小組聯保機制很好的解決了農村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小組成員之間的了解是充分的,聯保機制對不還款的農戶形成了輿論壓力。另外對于一些還款能力很差或者存在巨大信用風險的農戶,大家都不愿與其在一個小組,在一定程度上也排除掉了部分高風險用戶。
2.小額放貸,分批次還款。臨夏州扶貧合作社的放貸額度一般比較小,第一次借貸一般在3000到5000元之間,期限一般在12個月以內,這符合農民對于生產經營資金的需求,也防止了少數富裕農戶大額借貸資金,擠占普通貧困農戶的借貸機會的情況。
(三)事后信貸風險的控制
事后信貸風險的控制主要是指在一項信貸完成后,如何根據這一信貸交易記錄建立一套信用評價機制,識別存在信用風險的用戶,為扶貧合作社以后的放貸提供一定的依據。
1.后續貸款對象的確認。臨夏州扶貧合作社根據農戶以前的信貸記錄、還款情況、項目經營現狀和未來發展前景對農戶信用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并計入合作社信用評價機制中去,隨著信貸規模的提升,這一信用評價機制將會越來越健全,逐漸成為以后篩選信貸對象的主要方式之一。
2.信貸風險管理機制的改進。臨夏州扶貧合作社根據歷史信貸中存在的效率低下,信用風險控制存在漏洞等問題會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改進,進一步優化信貸流程,加強對于信貸風險管理的控制力度。
四、信貸風險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方案
(一)信貸發放不公平問題
在實踐中,有很多合作社的管理人員還是由村委會成員擔任,而村委會成員對這些事情的關注度并不高,導致村民對合作社的參與度也不高。而且合作社相關人員在信貸發放的過程中更偏向于向自己的親屬放貸,導致合作社成為了僅僅為一小部分人服務的機構,不僅無法達到扶貧的目的,也增加了扶貧資金的風險。
因此針對這一現象,政府扶貧相關部門應該不定時對合作社的運行情況進行考察和監督,引導更多的社員積極參與進來,共同監督信貸資金的發放情況,使扶貧合作社朝著正規的方向發展。
(二)存在信貸配給現象
目前臨夏州部分扶貧合作社會傾向于將貸款發放給部分在農村有特殊身份、有穩定經濟收入的農戶,雖然可以降低信貸的風險,但是偏離了合作社扶貧的性質,長期持續下去并不能達到扶貧的目的。
針對這一問題,合作社應該制定完整的放貸對象篩選機制,綜合扶貧和風險控制兩個因素,減少主觀因素的影響,形成一套公正、客觀的信貸流程體系。
(三)農戶信貸資金的使用方向不明問題
扶貧合作社將資金貸出后,很難對農戶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和量化,部分農戶并沒有將貸款資金投入自己的生產經營項目,而是用于生活消費中去,這就加大了信貸資金的收回風險。
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應該依靠五人(戶)小組制度。小組內成員對于彼此之間的經營項目的日常經營成本、盈利情況等都會有較多的了解,因此也會知道彼此的資金需求情況。因此,合作社在放貸過程中應該由小組組長在輪流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小組內資金的需求情況,最終確定由誰來進行扶貧貸款的申請。
五、結論
臨夏州扶貧合作社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已經較為成熟,借鑒了很多國內外其它扶貧合作社的先進經驗和管理制度,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但是在合作社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不相匹配的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很多政策無法落實,比如貸款利用效率的調查,即使合作社成員到農戶的農田里調查,也很難查清楚農戶到底投入了多少資金,收益如何等問題。而且農村是人情社會,很難避免放貸過程中的主觀偏向性。因此臨夏州扶貧合作社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如何成功地與實踐相結合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徐鮮梅,1995,“GB模式在中國第一試點的報告——易縣扶貧合作社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第6期。
[2]鄒海林,2016,“甘肅省臨夏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紀實[J]”,,《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第4期。
[3]孟玉紅,2012,“臨夏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現狀及對策[J]”,《甘肅農業》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