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于叢艷
【摘 要】本文通過梳理分析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于福利以及農村社會福利的研究成果,總結廣義與狹義的社會福利概念,從而系統認識社會福利的起源與發展,對研究農村福利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福利;農村社會福利;文獻述評
一、福利內涵
《昌言·理亂》中仲長統提到“是使奸人擅無窮之福利,而善士掛不赦之罪辜”,福利二字首次被提出,該句中是指幸福與利益。許多學者對福利概念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發現福利既有廣義福利也有狹義福利。廣義福利是指政府和社會為了改善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Esping-Andersen,G,1990),涉及到生活、教育、養老、醫療、文化、就業、住房等方面的福利,又被稱作普遍性福利(鄧大松,劉昌平,2007)。狹義福利又稱特殊福利,它的興辦主體是政府,由政府出資或者給予稅收優惠,對于老人、兒童、婦女等特殊群體提供的幫助僅收取較少費用或者費用全免(陳紅霞,2002)。部分學者認為福利就是快樂(Gasper,2005),一個人越是享有好的福利,則他越快樂。好的福利通常讓人聯想到良好的生活條件(戴建兵,2012),因此,福利水平可以依靠人們快樂程度來衡量。這種快樂不局限于收入、住房等物質層面,還包含精神層面,例如向往的自由等(范為橋,2000)。但福利內涵極為豐富,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以及不同學科之間都具有一定差異性。
心理學學者Gasper認為福利是對一個人所處狀態的評價,這是個人的一種主觀感受。認為福利可以用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幸福指數等指標來衡量(諶龍,2014),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客觀存在的稟賦水平,雖然衡量福利指標為量化研究福利提供一種思路(盧大偉,2016)。但是,經濟學家是采用“效用”來反映人們所處的主觀或客觀環境帶來的滿足感(井潤生,2002)。效用可以通過物質價格來進行測量,若價格越高,則效用越大(庇古,2006),而福利可以用收入來反映效用獲得的滿足程度(高進云,2007)。隨著對福利內涵的不斷探索,越來越多學者認為福利并不一定與收入呈正比例關系,收入的增加不一定帶來福利的上升,用經濟福利反映生活質量也遭到質疑(Easterlin,2011)。影響福利的因素不僅僅局限于經濟,還涉及到社會、自然等(阿瑪蒂亞.森,2002),福利內涵由單一的收入拓寬到生活質量、個人能力及資產水平等(Kagan,1994),由經濟層面拓展到物質、精神文化層面,反映了個體對對自身生活質量的評價(韓央迪,2011)。
二、社會福利思想理論研究
(一)國外研究文獻綜述
貝弗里奇主張無論人們收入多少,不分貧富,同等救濟,保證被保險人的基本正常生活(貝弗里奇,1942)。他將社會福利作為一項社會責任,力求保證人們的最低生活標準(袁琳,2007)。但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貨幣的邊際效用越少,那么福利的邊際效用越大(庇古,1920),另外,政府還可以通過給予補貼來降低基本必需品的供給價格,讓窮人能夠消費基本必需品(徐明心,陳國康,2009)。但是每個人的收入不可能均等,因而個人之間的效用也是不可比的(羅賓斯,1932),經濟福利也無法精確的衡量社會福利,為此經濟學家們將帕累托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引入福利經濟學(卡爾多,1939),在保證沒有一個人情況變差的情況下,其他人情況可以得到改善。之前學者對福利經濟學的研究都只停留社會、經濟層面,但是福利不僅涉及經濟社會,還應包括哲學、政治等。在研究經濟學福利時,還應結合權利、自由、平等等哲學概念來反映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同時可以將經濟學與倫理學聯系起來,豐富福利經濟學內容(阿瑪蒂亞·森,1998)。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福利的經濟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同時人口的多少也會影響社會福利的規模。人口越多,社會福利要覆蓋的范圍就越廣,福利水平就越低。相反,如果人口越少,社會福利覆蓋范圍就越小,福利水平則會提高(孔祥云,2013)。經濟水平的不同也會造成福利差距,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的城市與農村人口的社會福利差距不太大,而在發展中國家城鄉人口的社會福利狀況大不相同(陳銀娥,2000)。
(二)國內研究文獻
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改善民生,提高農民整體福利水平,但在這樣一個可持續的、充滿發展活力的社會,福利責任也是由多個主體共同承擔(徐道穩,2006)。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社會福利發展也變得相對緩慢,國家需要重視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鄭功成,2011),要建立一種能夠全面滿足城鄉居民社會福利需求的社會福利體系,該福利體系應涉及養老、教育、健康、住房、就業、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其他保障等(張倩倩,2011)。
農村社會福利關系到農村居民的切身利益,雖然目前農民的社會權利已經多方面獲得了政府的支持,但是城鄉之間的社會福利依然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王春光,2011)。在現有的城鄉二元體制格局下,農村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建設明顯滯后于城市,而且也與農村經濟社會自身的發展不相適應(陳治,2012),這些可能與我國對于農村社會福利的認知不夠、社會保障體系不寬泛、過于狹窄有關。因此,重新改變農村社會福利的觀念、推動農村社會福利的理念轉型、完善我國福利保障體系對于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孫艷燕,2013)。
三、文獻述評
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學者對福利思想的研究,發現福利有廣義福利和狹義福利之分,在舊經濟福利學中,學者主要針對狹義福利進行研究,注重經濟福利。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福利思想也逐步豐富,原來僅僅考慮經濟對福利的影響,現在已經拓寬到社會等非經濟因素對福利的影響。本文借鑒諸多學者對福利的研究,對福利的認知不斷加深。但非經濟指標之間的差距程度無法測量,大部分學者則側重于收入與福利的關系研究,無法對其進行定量研究,依然停留在定性研究方面。綜上述所,已有研究成果在為深入探討福利提供了視角、方法和體系等方面的理論基礎,但是,對福利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
【參考文獻】
[1]Esping-Andersen, G.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M].Oxford: Polity Press,1990.1
[2]Gasper, D. Is Sens Capability Approach an Adequate Basis for Considering Human Development?[J].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14(4): 435 -61.
[3]Easterlin R A. The Impact of Modern Growth on Urban-Rural Differenc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J]. 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12): 2187-2198.
[4]Kagan, S. 1994, Me and My Life, summary in F.Ackerman et al[J]. (eds), 1997: 194 -6.
[5]鄧大松,劉昌平.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王春光.城鄉一體化視野下的中國社會福利問題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
[7]戴建兵,曹艷春.社會福利研究評述[J].浙江社會科學.2012(2):82-90.
[8]諶龍.農村居民福利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武漢市6村539份樣本為例[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9]盧大偉.農村居民福利鄉村發展類型比較研究—生計資產理論視角[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6.
[10]庇古.福利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1]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 任賾、于真譯)[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2]韓央迪.農民福利主體的結構轉型與福利治理可能[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13]孔祥云.馬克思社會福利思想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13.
[14]張倩倩.從構建社會福利體系的角度談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2011.
[15]陳治.我國農村社會福利保障的理念轉型與體系重構[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
[16]孫艷燕.農村福利事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