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霽晴 曾廣華 王龍
【摘 要】為了更好的開發礦區鐵礦,根據規范在礦區范圍內開展了水文地質勘查工作。對礦區的區域水文地質和含水層等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劃分礦床水文地質條件類型。
【關鍵詞】水文地質;含水層;涌水量
一、區域水文地質簡況
礦區位于華南褶皺系北緣武功隆起區,北鄰萍鄉—廣豐深斷裂及萍樂坳陷帶,新余鐵礦區西部。區域上的含水巖組主要由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華系的火山碎屑巖,炭質泥巖及火山碎屑巖—硅鐵建造變質巖類組成,巖性主要為千狀巖類。地下水主要賦存于巖石裂隙構造中,具富水性主要受巖性及構造條件控制。
礦區處在袁水與瀘水的區域分水嶺地帶,區域上的地形地貌影響著地下水的補給,逕流、排泄,分水嶺地帶的大氣降水是地下水唯一補給源,地下水以垂直運動為主,埋藏較深,水位和水量變化較大,地下水相對較貧乏,坡麓、溝谷是地下水逕流、排泄地帶。
二、地形地貌
礦區地勢南高、北西低,南部最高山頂標記620.5米,向北、北西部溝谷標高260米;礦區內一般地形標高350—45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米。礦區屬構造剝蝕為主的低山丘陵地貌形態。礦床最低蝕蝕基準面標高260米。礦井最低排泄面標高275.0米。
三、氣象、水文
礦區處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總的氣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冬夏季長,而春秋季短,光照充足,四季特點是:春季陰冷多雨,偶有桃花汛;夏季高溫多雨,間有臺風影響,秋季風和日麗,秋高氣爽,冬季濕冷,多偏北大風。年平均氣溫18℃—20℃,歷年最高極端氣溫40.9℃,最低極端氣溫0℃-- -2℃;3—6月為雨季,且經常出現暴雨,7—8月降雨量減少,氣候炎熱,歷年年平均降雨量1743毫米;歷年年平均蒸發量1429.7毫米,降雨量大于蒸發量。
礱下溪是礦區唯一地表水體,分布于礦區西北及北部,發源于大礱下林場以西和北西小礱一帶,總體呈南西向北東逕流,匯入礱里小河。
四、含水層
4.1孔隙潛水:本礦區基巖露頭少,第四系松散層廣布;沖積層不發育,以殘坡積層為主。
殘坡積層遍布礦區的山脊、山坡、山腳。其厚度隨地形而異,一般1-8米,局部可達十余米。泉水流量多為0.1-0.5升/秒,少數達0.6升/秒左右。
4.2風化裂隙潛水:風化帶深度一般為20-30米,有的深度達40米,風化帶深度與所在地形有關,標高較高的山脊和斜坡處風化深度較大。而風化裂隙潛水深度及高程與所在地形有關,在山脊水位較高及水位深度大。水位變化與降水量關系密切,隨季節變化。泉水流量一般為0.1-0.5升/秒,少數最大的達0.8升/秒。
4.3基巖裂隙水:由于多期次構造作用,本礦區裂隙發育較普遍,但于受巖性影響,多以閉合裂隙為主,巖層的透水性、含水性均微弱。
(1)次石墨千枚巖裂隙承壓含水帶(C)
位于楊家橋群下坊組下段(Nn2x1)最底部。巖性主要為次石墨質及炭質千枚巖,絹云母片巖等,有較多石英脈穿插。厚度0.5-21米。露頭多在山坡上。此層巖石極為松散、易碎。大多數破碎成塊狀,其至成為粉未狀。巖石裂隙發育,常見張開裂隙,有時見到地下水活動的痕跡。
(2)鐵礦層裂隙含水帶(D)
位于楊家橋群下坊組下段(Nn2x1)頂部,為本區唯一含礦地層。巖性以磁鐵石英巖、綠泥磁鐵石英巖為主,底部局部有含鏡鐵礦鐵石英巖。厚度1-11.82米。露頭多在山脊和較陡的山坡上。
鐵礦層在本區各地層中最堅硬,力學強度最大。在構造作用下,最易形成裂隙。因此,在鐵礦層中普遍可以見到裂隙,并可見到張開裂隙和少量地下水的活動痕跡。
4.4地下水補給、逕流、排泄條件:基巖裂隙以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地表水滲入補給,水力特征受地形條件嚴格控制。分水嶺山頂、山坡是地下水主要滲入補給源,地下水順山坡運動,并于溝谷、洼地呈泉東散流形式排出地表,匯流成溪,注入大河。
礦區基巖裂隙水基本屬鄰近源補給,短暫逕流,就地排泄類型。
五、礦坑涌水量預測
5.1涌水量計算范圍:根據礦體分布及礦床地質結構特征,自行擬定礦井涌水量按東翼、西翼間地下開采系統,分別進行+200米、+100米、±0米標高中段涌水量估算。東翼:礦體近似南北走向,由南F1斷層(7線)向北近深至F2斷層(12線),走向長約550米。西翼:礦體呈南西—北東走向,由南西(13線)向北東延深至F2斷層(4線)走向長約500米。
5.2涌水量計算公式選擇
大壟下鐵礦區涌水量計算
式中:Q—設計坑道涌水量(米3/日)
F—設計坑道補給面積(米2)
S—設計坑道單位降深(米)
Q0—已知坑道排水量(米3/日)
F0—已知坑道補給面積(米2)
S0—已知坑道水位降深(米)
5.3 涌水量計算結果
涌水量計算見表1—1。
5.4 涌水量計算結果評述
5.5 供水
選礦用水量,建選礦高位水池,水源由礦井排水及選礦循環水提供,若水源不足時,可由大礱下溪補充。
生活用水可以就地利用大礱下溪或山泉水,采取分散與集中供水方式供水,供水前,水源水質必須經化學分析及衛生部門檢驗,合格方可飲用。
六、總結
本礦區以構造裂隙水為主,富水性很弱,未發現危及礦山的強含水層及構造破碎帶,遠離地點水體,礦體主要產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上,本礦區以裂隙含水層(帶)充水為主的礦床,水文地質條件簡單。
【參考文獻】
1.贛西地質調查大隊.2013江西省分宜縣大壟下礦區鐵礦詳查報告[R].江西省地礦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 .
2.GB 12719-91《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S].江西省地礦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
3.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15.中國礦產地質志·江西卷[M].北京:地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