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
【摘 要】隨著高考制度的不斷變革,走班制勢必會成為我國的主要教學模式。走班制下的班級管理存在一些新特點、難點,最為突出的便是班級成員的流動性。針對走班制下出現的班級管理不足,筆者指出了一些優化班級管理的策略,如選取有能力的輔導員、制定合適的制度、加強監督等等。
【關鍵詞】走班制;班級管理新特點;班級管理難點;班級管理策略
班級授課制度,最先是由夸美紐斯所提出的。班級制度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以及學生集體作用的優勢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國,傳統的班級制度是在一個固定的場所、時間里,由固定的老師和學生進行教學互動。但隨著當代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一情況注定不會繼續一成不變。
2018年廣東省新高考改革方案已形成初稿,該改革規定:高考實行“3+3”的考試模式,本科院校招生不分文理科設置考試科目,實行語、數、外3門統一高考科目和3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考試方式,增強了教育的自主選擇性和靈活性。而早在2014年底,上海市、浙江省兩地就分別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向傳統的高考模式提出了挑戰。
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化,為了適應新高考的要求,傳統的班級勢必會受到影響。而在這種充分體現學生自主選擇性的教學模式下,“走班制”勢必會逐漸興起,甚至直接代替掉傳統的班級教學模式。
所謂走班制,即教室和教師固定,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興趣愿望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層次班級上課,不同層次的班級,其教學內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業和考試的難度也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此方法下,日常管理仍在一個固定的班級,稱為行政班,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班集體。但由學生自由選擇上課內容和學習的教師,學生走班后上課的教室為教學班。顯然,這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方法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也給班級管理帶來了不一樣的體會。
一、在走班制下,班級會出現一些新特點
1.班級學生流動化,教師、教室固定化
在走班制的方法下,學生除了學習語、數、外三門固定的學科之外,還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例如興趣愛好、特長以及未來的規劃等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其它課程。學生的課程組合不再僅僅局限于文科的語數外、政史地,或者理科的語數外、物理化,而是有著更廣闊的選擇余地。例如政治、歷史可以和生物進行搭配,地理可以和物理、化學進行搭配。這樣的組合方式有二十種,全憑學生自己自由的選擇。
于是,不同的學生便會選擇不同的科目。一旦某一個學生選擇了某幾門具體科目,那么他便要到那門科目所在的教室進行學習。所以,原來固定的行政班一到該上某門選擇科目的時候,便會瞬間“分散”,班級成員自動地流向不同的教學班。對于教學班也是如此。
在傳統教學方法下,一般是教師和學生長期在固定的教學場所教學。而在走班制下,教師被固定在同一個教室內,而一個教室也只代表著一門學科。
2.管理主體多元化,管理對象復雜化
傳統的班級里,會有屬于自己班的固定的班主任以及一支班干部隊伍。在他們的相互作用之下,班級的管理可以很有序的運行。而到了走班制這一新的方法下,便會發生一些變化。
原班集體內,班干部成員由于選課的不同,分散到了不同的班級內,在那個班級里,勢必會組建一支新的管理隊伍,增添了學生成為自主管理者的可能性。而對于老師也是如此,原先班級里的任課教師不承擔主要的管理職責,而一旦到了教學班里,任課教師自然要轉變角色,變為“班主任”,承擔主要的管理職責。
傳統教育中固定的班集體模式解體,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這可能給管理者帶來很大的挑戰——班級成員的來歷、知識水平、性格習性等都更難以把控,作為管理對象的學生在管理者眼中是極其復雜的。
二、走班制下,班級管理會出現一些難點
1.教和育相分離
在傳統的班級里,學科知識的教授由科任老師來負責,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以及各種心理輔導上的問題都由班主任來負責。在一個班級內教育是緊密相聯的。而在走班制下,由于流動性,學生不可能常常待在一間教室內,這無形之間增加了班主任與學生交流的難度。
在教學中,學生上完一堂課后,便急著趕往下一個教室繼續上課。如果之前在課上有些問題還不知甚解,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教師進行討論,而教師想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也往往力不從心。
知識教學和思想教育不僅不能很好的在一個班級內部完成,就連單獨的教育和教學也面臨著分離的挑戰。這樣的形勢下頗有一種“教師抓不住學生,學生跟不住教師”的無力感覺,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班風建設困難
一個班級集體意識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干部促進班級凝聚力的能力大小。一般來說,一個新的班級在組建了屬于自己的一支干部隊伍之后,才會稱為“班集體”。而在走班制下,對于行政班來說,班干部被打散了,班級失去了一個恒常的、長久性的領導核心。在此情況下,學生們的集體凝聚力顯著下降,集體觀念淡化,對于班級事物的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
在教學班內,對學生來說,原先的班級可能已經“先入為主”在心中占據著主要地位。對他們來說,教學班只是自己暫時學習知識的場所,加之沒有嚴格的約束,并不是一個真正的班級。因此,對于班上的各種事務會采取漠不關心或非常隨意的態度,自然也就無心參與到班級班風的建設活動中去。
另外,學生們在走班制下有點類似于大學的模式,都有了各自的事情以及另外多個班級,班主任進行集中思想教育的時間會大大減少。不僅如此,組織一場全班性的集體活動也會難以實現。這樣一來,建設良好班風的重要途徑便被阻礙了。
3.班級管理的效力會降低
走班制下,同一班級的學生分散到不同的教室上課,這樣就使得原來班級同學們內部的相互監督機制失靈。更為嚴重者,校園欺凌、打架斗毆現象也會逐漸增多。同時,班主任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次數和效果必定會下降。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班級管理效力的降低。
班級管理效力低會直接導致教學班的秩序混亂。沒有了班主任以及學生干部的監督,教學班的管理主心幾乎不存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純粹要依靠學生的自制力。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較好地約束、控制自己。就算可以自我控制,也難保不會被其他人所影響。
三、走班制下優化班級管理的策略
我相信,走班制將會成為教育方法的主流。雖然它存在著一些弊端,但只要我們用心去解決這些問題,就會塑造一個值得運用的好模式。
1.為教學班選取有能力、有素質的輔導員
班主任不可能同時兼顧到不同教學班里的學生。所以,為教學班選取專門的輔導員就非常重要,輔導員是班主任工作的補充。一名輔導員負責一個教室內的幾個教學班的管理。有能力體現在可以有效的針對教學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
同時,制定屬于這個教室的相應規則,來到此教室的學生都必需遵守。這樣也可有利于教學班“班規”形成。有素質體現在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并且,以身作則,向學生傳遞正能量。
2.詳細制定對口的制度
例如對應的激勵制度:對于遵守各班紀律、認真學習、從不缺勤遲到的學生專門建立一個花名冊,用于期末的獎勵。特別是考勤制度,很多學生因為監管的漏洞而逃課、打架斗毆。建立有效的考勤制度,不僅可以很好地緩解這一局面,還能夠促進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
每個班級都有其不同的環境,針對環境來制定合適的制度,有利于讓學生有規則意識,敬畏規則,生活在適當的約束之下,主動適應規則,讓班級管理有序進行。
秦顯法在《走班制下的班級管理模式初探》中提到:自己所在的學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考核制度、學習制度、考勤制度、評優制度等在內的各項班級管理制度。規章制度強有力的執行,培養了學生同心同德、步調一致、團結合作的精神,養成了嚴謹細致的學習習慣;也使“教學班”的管理和發展在規范執行規章制度的前提下有序推進,形成穩定有序、責職分明、運行高效的管理環境,提高了依法治校、依法治班的水平。
3.加強班級的監督功能
在走班制下,很多問題的出現其實都是源于缺乏監管。所以,加強監督對管理好班級來說至關重要。筆者認為,除了一般班級的監督措施,例如班主任、教師或學生干部的監督外,還可以大力組建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建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小組成員必須來自于同一個行政班。這樣的好處是,同一行政班的學生,彼此之間是相對熟悉的,既可以負責教學班的考勤、避免學生逃課,又可以帶動小組成員共同學習,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當然,學習小組并不是孤立的。老師要組織學習小組的相互交流,彼此溝通。這樣才能使整個班級融會貫通,成為一個團結的班級,最終形成一個有效的、全方位的內部監督。
4.行政班班主任要加強同科任老師和輔導員的交流,整合教與育
班主任要主動同科任老師取得聯系,關注班上同學的學習狀態和心理情緒,便于及時掌握學生的相關信息;同輔導員交流,共同商定恰當的班級管理措施,將教學班的情況與行政班相結合、對比,尋求優化班級管理,共建良好班風的有效方法。班主任不能因為與學生的割裂就弱化了自己的管理職責。相反,班主任要積極的去強化自己的管理職能,因為在走班制的情況下,班上學生更需要班主任的指導與幫助;科任老師和輔導員也要自覺的和班主任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在班上的狀態,背景、學習能力等,以便于更好的因材施教,因勢管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5.構建網絡信息平臺
這個信息平臺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校的管理信息平臺。通過計算機技術,將學生的各方面要素收集整理成一個信息系統,為學生建立一個與走班制相適應的“電子檔案”學生的各類性息通過檢索便可以一一呈現出來。
藍日模在《“走班制”與高中管理模式創新》中也說到:“班主任教師利用這個平臺,對各種散亂的信息進行整合,……使班級管理多元化、立體化、信息化,實現教學管理的程序化、網絡化。同時,信息平臺的運用,可以加強教學督導、及時反饋教學信息……?!?/p>
第二部分是與家長溝通交流的信息平臺。例如微信群。通過和家長的交流互動,一方面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的信息,另一方面,班級管理加入了家長,將會實現家校之間的聯合,很多中間的障礙性因素便都可以被打碎,教師與家長間暢通的交流,將更好的促進對學生的管理。
目前,在走班制的實踐中,班級管理存在著誤區:例如班主任在對班級的管理中會直接將過去傳統班級的管理方法套用到新的班級管理中,或者教學班的科任老師直接取代班主任,進行程序上的簡單交接。這些情況都沒有考慮到具體班級與之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革。
隨著高考改革的進行,走班制勢必會成為主要的教學方法。目前這一模式對于我國來說是一種很新鮮的嘗試。而班級管理能否做好就決定了這一制度可行性的大小。在具體的實際操作中,要重視對班級管理的思考,不斷完善管理方式,促進班級管理有序、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藍日模.“走班制”與高中班級管理模式創新[J].教師教育論壇,2016(8):66-69.
[2]秦顯法.走班制下的班級管理模式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