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教
【摘 要】“不正當競爭”一詞最早出現于法國,其涵義并不太明確,泛指誠實的工商業者不可能去從事的活動或行為。如何界定“不正當競爭”,各國立法技術上主要是以概括式的一般界定和列舉式的具體界定。
【關鍵詞】不正當競爭;商業道德;公平競爭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對不正當競爭作了一般界定,指出:“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所以不正當競爭是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或公認的商業道德,從事的有損于其他經營者或消費者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應予追究其法律責任的行為。
一、不正當競爭行為特點
1、商業競爭性。即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都是競爭者為取得預期的競爭效果和目標所為的競爭行為。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競爭者采取正當的商業手段,即通過提高質量、降低成本、開發技術、改善服務、增強信譽等來實現其競爭效果和目標;后者則是競爭者不擇手段,或濫用他人競爭優勢,或打擊他人,或非法謀取競爭優勢,來達到或意圖達到其競爭效果和目標。
2、反商業道德性。當事人在經營活動中應當誠實待人,恪守信用,不得進行任何欺詐或侵權的行為。商業道德是指在長期的工商業活動中所形成的、為人們所認可并加以遵守的一般習俗或習慣,是屬于不成文的規范。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在第2條明確指出:“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
3、社會危害性,這種社會危害性直接反映在三個方面:
(1)侵害其他經營者的利益。實踐中一般存在以下三種情形:一是侵害特定經營者(競爭對手)的利益;二是侵害同業經營者(競爭對手)的利益;三是侵害不同業的經營者。(2)侵害客戶尤其是消費者的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客戶處于競爭的氛圍,成為不同競爭者爭奪的對象。不誠實的競爭者以不正當手段進行競爭,不可避免地就會影響到客戶的利益。同時也要注意到,不正當競爭在有些情況下可能不僅不會損害客戶利益,甚至表面看來還對客戶有利,如侵犯他人商業秘密,利誘銷售等,但這種行為最終會損害到消費者整體、長遠的利益,所以是絕對不容許的。(3)擾亂和破壞整個社會經濟秩序。不正當競爭是行為人濫用競爭自由,違反競爭規則,通過投機取巧、坑蒙拐騙等不正當手段所為的行為,如果不加禁止,它必然影響市場結構和市場績效,甚至危及整個經濟的良性運行[1] 。
4、應受責罰性。不正當競爭的反道德性和社會危害性,決定了它是違法行為,理應追究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考慮:第一,民事救濟權立法應當賦予受害經營者、經營者團體、消費者、消費者團體。第二,執法機關和法院的自由裁量權。
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
各國對反不正當競爭行為作出一般性或定義性條款的同時,也采取了列舉的方式來界定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不正當競爭的具體表現形式作出如下規定,主要包括有11 類行為:
(1)欺騙性市場交易行為(又分為①假冒他人注冊商標;②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③假冒他人企業名稱或姓名;④商品質量的虛假表示);(2)公用企業等限定購買行為;(3)濫用行政權力行為;(4)商業賄賂行為;(5)虛假宣傳行為;(6)侵犯商業秘密行為;(7)低價銷售行為;(8)附條件銷售行為;(9)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10)詆毀競爭對手行為;(11)串通投標行為。具體可作如下歸納:(1)商業混淆行為,以侵害他人商業標志造成商品服務混淆為特點的一種傳統而又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包括假冒他人注冊商標、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和假冒他人企業名稱或姓名等。(2)商業誤導行為,是經營者對自己及其商品服務進行引人誤解的商業陳述。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包括了冒用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和其它對商品質量作虛假標示的行為、虛假廣告行為等。(3)商業詆毀行為,即經營者對他人及其商品服務進行貶損的商業行為。(4)侵犯商業秘密行為。(5)商業利誘行為,包括商業賄賂行為和不當獎售行為。(6)不當利用他人成果的行為,包括淡化、模仿。(7)其他行為,如不當的營銷行為,即低價銷售、附條件銷售、多層次傳銷等。
三、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除外制度
俗話說,有規則必有例外。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除外,是指法定的不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例外情形,在市場競爭的行為中,雖然有些會采取具有不正當競爭行為外觀的競爭措施,但是這些措施是市場主體依據客觀事實,為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因這些措施不具有不正當競爭的內涵,沒有對其他競爭者造成實際的或潛在的損害,不違反商業倫理。反而這些措施有利于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故通過法律設置這種除外制度,在沒有損害其他競爭者的利益的情況下對具有不正當競爭行為外觀的競爭行為允許,同時也保障了行為人的合法權益,使兩者之間利益得以平衡,實現共贏[2]。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也有類似的規定。例如第十一條之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排擠對手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于不正當行為:(一)銷售鮮活商品;(二)處理有效期限即將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積壓的商品;(三)季節性降價;(四)因清償債務、轉產、歇業降價銷售商品。又如第十三條之規定,經營者不得從事下列有獎銷售:(一)采用謊稱有獎或者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的欺騙方式進行有獎銷售;二)利用有獎銷售的手段推銷質次價高的商品;(三)抽獎式的有獎銷售,最高獎的金額超過五千元。采取有獎銷售行為,只要不是以欺騙方式進行、推銷質次價高的商品或者獎金額超過5000元,都不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之列。
經濟生活的復雜多變性,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競爭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具有靈活性。正是由于這種除外制度的存在,才能使其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發展環境,從而更好的實現其促進和保護有序競爭的價值和功能。
【參考文獻】
[1] 呂明瑜;《競爭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 孔祥俊;《反不正當競爭法原理規則案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