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建瓊
【摘 要】本文對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概念以及意義進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建立和完善各單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內部控制;制度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管理要求的不斷嚴格,為了確保單位的財產不受到損害,管理明確,各單位要建立起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制度主要分為內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本文以內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作用為重點進行一個初步的探討,對內部控制制度做一個總結,希望對各單位、企、事業單位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相關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實施
(一)組織結構控制。實行和完善內部控制,首先要從本單位的組織結構開始,主要包括:確定單位的組織形式,明確相關的管理職能和報告關系,以及為每個組織單位內部劃分責任權限。根據內部控制的要求,單位在確定和完善組織結構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一般情況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驟均由相對獨立的人員或部門實施,就能夠保證不相容職務的分離,便于內部控制作用的發揮。
(二)授權批準控制。授權批準是指單位在處理經濟業務的過程中必須經授權批準以進行控制。企業每一層的管理人員既是上級管理人員的授權客體,又是對下級管理人員授權的主體。授權標準的形式通常有一般授權和特別授權之分。一般授權是辦理常規性的經濟業務的權力、條件和有關責任者作出的規定,這些規定在管理部門中采用文件形式或在經濟業務中規定一般性交易辦理的條件、范圍和對該項交易的責任關系。內部控制要求明確一般授權和特別授權的責任和權限,以及每筆經濟業務的授權批準程序。
(三)會計記錄控制。會計記錄控制的要求是保證會計信息反映及時、完整、準確、合法。一個單位的會計機構實行會計記錄控制,要建立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對會計人員進行科學的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離和制約的關系。經濟業務一經發生,就應對記載經濟業務的所有憑證進行連續編號,通過復式記賬,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關帳戶中進行登記,以防止經濟業務的遺漏、重復,揭示某些弊端問題。
(四)資產保護控制。資產保護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盤點控制,廣義上說,資產保護控制,可以包括對實物的采購、保管、發貨及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控制。接近控制主要是指嚴格控制無關人員對資產的接觸,只有經過授權批準的人同才能夠接觸資產。一般情況下,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有價證券和存貨等變現能力較強的資產必須限制無關人員直接接觸,間接接觸可通過保管、批準、記錄及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和授權批準控制來達到。
(五)職工素質控制。職工素質控制包括企業在招聘、使用、培養、獎懲等方面對職工素質進行控制。招聘是保證單位的職工應有素質的重要環節。單位的人事部門和用人部門應共同對應聘人員的素質、水平、能力等有關情況進行全面的測試、調查、試用,以確保受聘人員能夠適應工作要求。
(六)預算控制。預算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批準的預算就是單位的法令,單位內部的各部門都必須嚴格履行,完不成預算,將要受到處罰。預算控制也是一個系統,該系統的組織由預算編制、預算執行、預算考核等構成。預算控制的內容可以涵蓋單位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包括籌資、融資、采購、生產、銷售、投資、管理等諸多方面,也可以就某些方面實行預算控制。
(七)風險控制。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兩大類。經營風險是指因生產經營方面的原因給企業盈利帶來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多數情況來源于企業外部,盡管如此,企業仍應采取有效的內控措施加以防范。財務風險又稱籌資風險,是指由于舉債而給企業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對財務風險的控制,關鍵是要保證有一個合理的資本結構,維持適當的負債水平,既要充分利用舉債經營這一手段獲取財務杠桿的收益,提高自有資金盈利能力,同時也要注意防止過度舉債而引起的財務風險的加大,避免陷入財務困境。
(八)編制業績報告控制。業績報告也稱責任報告,是單位內部各級管理層掌握信息,加強內部控制的報告性文件,也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業績報告是為單位內部控制服務的,屬于管理會計的范疇,因此,編制業績報告必須與單位內部的組織結構和其他控制方式相結合,明確反映各級管理層負責人的責任。業績報告可以有日報、周報、月報、季報、年報等,并通過文件的形式予以規定。
二、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組織機構職責權限界定不清、不相容職務未能分離等方面,存在管理死角,致使假權調撥、轉移資金等行為有隙可乘;在物資采購、基建項目發包等領域相繼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案件。
(二)預算管理不完善,管理水平急需提高。目前,大部分企業預算存在這么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財政布置的部門預算與企業內部綜合預算無論是編制時間還是編制范圍都不一致,需做兩次預算。二是預算的執行上,沒有建立相應的跟蹤、分析和評價制度,對各部門的各項預算經費難以做出準確、具體的分析評價,對資金的使用效益也難以正確、完整的評價,目前,基本上只進行基本的、總括的分析評價。三是預算執行中還存在預算內容不實、預算約束不強和預算執行不了的情況。
(三)經濟責任審計開展困難重重,審計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先離后審,審任脫節”。在實際工作中,一般都是離任后,才委托審計部門進行審計,這種事后審計,使審計工作陷于被動。未經審計,照樣可以升職。對查出的問題也不好處理,審計結論難以落實,審計容易走過場,起不到威懾作用,使任期經濟責任審計顯得無足輕重。二是經濟責任劃分困難,特別是任期經濟責任難以界定,因此難以做出準確的審計評價。
三、建議
(一)加強關于內部控制制度和法律保障。目前,涉及內部控制制度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公司法》中的“組織機構”部分,《會計法》、《審計法》中的“內部審計”部分,《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二)切實轉變管理者的觀念。針對我國企業管理者內部控制意識模糊的問題,政府有關部門和新聞機構應加大對內控工作的宣傳力度。
(三)健立建全內部管理制度。不是人管人,而用制度管人。任何單位和部門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情況,健立建全內部管理制度,設置科學高效的管理監督機構,訂立科學嚴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使內部控制工作有得力的組織和制度保障。
(四)建立科學的決策程序。高層管理者在對決策工作中,不要把它當作是個人權利,不要獨斷專行,充分聽取不同意見,把決策工作做好。
(五)嚴格遵守會計法律法規。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單位的經濟活動都要由會計進行核算和監督,會計信息又是經濟決策的重要組依據。只有嚴格遵守會計法規,才能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才能發揮監督作用。
(六)重視內部審計工作。內部審計工作是對對會計監督的再監督,要不斷開展屆中審計、離任審計、管理審計和效益審計。
四、總結
任何部門、企、事業單位,為了保護其經濟資源的安全、完整,確保經濟和會計信息的正確可靠,都應不斷的健立建全內部控制制度,不是人管人,而用制度管人,各自按不同的職責和權限相互牽制,相互配合。
【參考文獻】
[1] 楊德全:“淺析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理論界》,2006.4
[2] 沈秀萍:“淺談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公用事業財會》,2006.3
[3] 史志貴:“企業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商場現代化》,2006.3
[4] 沈洪濤:“加強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幾點思考”,《集團經濟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