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然
摘 要:隨班就讀是我國智障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優先方式。受認知能力和控制能力的限制,隨班就讀的智障兒童表現出的課堂干擾行為有:制造噪音行為、離座行為、賴地行為及其他行為。對隨班就讀的智障兒童的課堂干擾行為進行干預,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教學的調整、物理環境的控制、同伴環境的塑造、后果的處理和行為訓練。
關鍵詞:智障兒童;隨班就讀;課堂干擾行為;干預
特殊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特殊教育的發展水平是其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智力障礙是指智力顯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即智商分數為70分以下,并伴有適應行為的障礙。2017年7月,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中指出:“優先采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方式,就近安排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這就意味著,許多智障兒童會和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從而會產生與之相關的教育現象和問題,智障兒童隨班就讀的課堂干擾行為就是其中之一。
一、隨班就讀智障兒童課堂干擾行為的表現
智力障礙學生由于智力受限,再加上某些特殊經歷,導致部分學生問題行為頻發。其中,發生在課堂教學中的,違反課堂行為規范和教學要求,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并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帶來消極影響的課堂行為稱為課堂干擾行為。
隨班就讀的智障兒童的課堂干擾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制造噪音行為:主要指發出與課堂教學無關的聲音,如敲擊物品、大聲喊叫、罵臟話、和同學吵架、自言自語、發出奇怪的聲音等。
2.離座行為:指未經老師允許,課堂上擅自離開座位在地上玩、在教室里走動或跑出教室的行為。
3.賴地行為:指當被要求完成作業或相應任務時,就坐到地上、趴在地上或躺在地上耍賴不起來的行為。
4.其他行為:如拉扯老師或同學、踢同學桌子、扯同學頭發、伸腿絆正在行走的同學、向其他同學身上扔砸東西等。
二、隨班就讀智障兒童課堂干擾行為的干預
隨班就讀的智障兒童表現出課堂干擾行為,其根本原因當然是他們的認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低下造成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教育在這個問題面前就束手無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干預,以期減少他們的課堂干擾行為,并對他們的身心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教學的調整
特殊兒童隨班就讀是為了讓特殊兒童通過與普通兒童的融合促進其在學業、心理等方面的發展,但是,僅僅“在一起”還不足以產生發展,如果把對普通兒童的教學目標簡單機械地用在智障兒童身上,他們會因長期完不成目標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但同時,如果課程內容一味遷就智障兒童,降低對他們的要求,不給他們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目標,也不利于他們學習能力的加強。因此,教學的調整應綜合考量智障兒童學習能力現狀和發展要求。
2.物理環境的控制
提供適合智障兒童學習的物理環境,如給他們安排合理的座位。如果智障學生同時伴有身體殘疾的話,還需要考慮他們的身體狀況,如給坐輪椅的學生提供適當高度的課桌等。實際的做法中,智障兒童常被安排在教室的后面甚至是最后一排,距離其他同學較遠,這造成了智障兒童處于與其他同學脫離的狀態,老師對他們的把控也相對變弱,不利于智障兒童融入集體,增加了他們的課堂干擾行為。
3.同伴環境的塑造
智障兒童如果生活在一個友好、支持的同伴環境中,無疑會對他們的身心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首先,老師應為智障學生選擇有愛心、包容性強的同桌。同時,班上也可以組成“幫扶小組”,主動介入智障兒童的學習。另外,班主任也要教育普通學生,當智障兒童出現課堂干擾行為時,不起哄,不嘲笑;當智障兒童出現侵犯普通學生的情況時,不和他們發生正面沖突。
4.后果的處理
后果處理常用的方法有代幣法,實施的環節是:先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是老師基于實際情況自行設置,也可以是老師和智障兒童一起商量完成),然后老師安排專門的值日生,將智障兒童的目標行為記錄下來,一個周期內如果完成了目標,則可以得到一個小獎勵,若干個小獎勵可以換一個大獎勵。
三、行為訓練
隨班就讀的智障兒童一般是輕度或中度智障,也就是說他們具有一定的認知和行為控制基礎,這為對他們進行行為訓練提供了可能性。
1.交往技能的訓練。訓練智障學生用正確的方式進行交往,如想吸引同學注意時可以喊他們的名字而不是拽人家頭發。
2.等待訓練。如果生氣了想發作時,可以先通過深呼吸、數數等方式讓自己平靜下來,再思考應對方法。
3.責任訓練。賦予智障學生力所能及的責任,如照顧班級植物、收拾講桌等,完成得好可以得到獎勵。
參考文獻:
朱楠,張英.基于功能性行為評估的智力障礙兒童課堂問題行為的個案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4(10):20.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