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秋英
經常在評課時能聽到“這節課能聯系生活實際教學,真正體現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這些評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同時又指出:“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要求揭示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關系,即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數學又為實際生活服務,讓數學通過與生活“結伴”而變得生動有趣。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這話提示我們,要想教得好,使學生受益,就要依靠教師在深刻理解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和學生生活實際提取真實、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充實教學內容。在教學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年級下冊“有趣的測量”時,我用課件演示一個小動畫:小明從冰箱里拿出五個蘋果,他想把蘋果洗干凈后再給家人吃,于是他把蘋果放進一個裝滿水的盆里,水溢得到處都是,把地毯都弄濕了。看完這個動畫,我問學生:為什么蘋果放到裝滿水的盆里,水會溢得到處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呢?我鼓勵孩子們暢所欲言:有啊!有啊!我洗手的時候把手伸進盆里,水也溢出來了;對對對,我洗菜的時候把菜放進桶里,水雖然沒有溢出來,但是水上升了不少,好奇怪……那你們想知道為什么水會溢出或者上升嗎?孩子們紛紛回答:“想!想!”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跟這些問題有關的內容。瞧,通過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例子,激發出學生認真探索數學的激情,接下來的教學就顯得輕車熟路了。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應善于將生活中常見的事例構建成數學模型迎進課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用,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挖掘數學的源泉。如教學“圓的認識”時,課前我是這樣設趣引入的:同學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擁有了小汽車,每天坐著爸爸媽媽的汽車上學放學,那是多么愜意的事情啊!可是老師就納悶了,為什么汽車的輪胎都是圓的呢?為什么不設計成三角形或者正方形、長方形的呢?設計成這些形狀也非常酷啊!學生聽到這里也紛紛表示:對啊!為什么設計師們不設計這樣的汽車呀?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當小小設計師。通過這些小設計師們一節課的認真學習,得出結論:輪胎相當于圓,輪軸相當于圓心,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是半徑,同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因此輪胎選用圓形走的路線是平坦的,人坐在車里是很舒服的;相反如果選用三角形、正方形或者長方形,中心點到每處的距離不相等,那汽車走的路線是大波浪形,坐這樣的汽車太顛簸了,肯定不舒服。這樣的課堂設計,讓數學變得有活力,讓學生覺得學數學是有用的,是實實在在的知識,從而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鞏固數學甚至發展數學。
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真正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師要經常設計一些貼近生活的練習題讓學生練習,將數學練習融合在生活中,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我在教學完五年級下冊“體積單位”這一內容時,為使學生更加深入區分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出示了一段生活情景描述:周一早晨,叮鈴鈴、叮鈴鈴……小東被鬧鐘鈴聲吵醒了,睜眼一看,1立方厘米的鬧鐘上顯示6時50分,起床時間到。他從大約2平方分米的單人床上爬起來,來到約5立方分米的衛生間,拿起長2分米的牙刷刷起了牙,再用4平方分米的毛巾洗好了臉。然后來到7立方米的飯廳,與爸爸媽媽一起吃早餐,他們分別吃了1根長2分米的油條和一個大約20立方分米的饅頭,并喝了一杯大約200毫升的牛奶。吃飽了小東背起約14立方米的書包上學去了。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考,看這短文有沒有瑕疵。學生讀完后,個個笑得人仰馬翻。我問他們笑什么,他們把小手舉得高高的,爭著回答。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把文中所有錯誤的地方都找出來了:(1)1立方厘米的鬧鐘應改為1立方分米的鬧鐘;(2)大約2平方分米的單人床應改為2平方米的單人床;(3)約5立方分米的衛生間應改為5立方米的衛生間;(4)大約20立方分米的饅頭應改為20立方厘米的饅頭;(5)約14立方米的書包應改為14立方分米的書包。學生們回答完,我帶頭為這些學生鼓掌,全班同學也為這些細心的同學紛紛豎起大拇指。把鞏固練習生活化,是學生學以致用的一個重要途徑。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需要靠教師積極地為學生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盡可能地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問題情境和練習,把生活實例融入數學,讓數學與生活結伴而行,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