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全
摘 要:科學離大家并不遙遠,它就在舉止之間,與生活息息相關,小學科學實驗課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科學原理和運行規律,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思維創新能力。小學生正處于想象力豐富、好奇心濃厚的階段,那么國家提倡的“科教興國”的理念正是要將科學與教育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教育要從小抓起,利用小學的科學實驗課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進行論述。
關鍵詞:科學實驗課;創新能力;途徑
人的成功除了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所以小學生學習科學實驗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增長他們的見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用科學教育、科學實驗去活化他們的思維,這才是硬道理。
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創新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天的學習和訓練。這需要不封閉自己,保持開放的心態,加強訓練和學習創造的方法,需要具有持續旺盛的創造精神、創新意識,具有獨特、活躍、科學的思維方式。而創新則是發現規律,遵循規律并取得進步的結果,也是產生新思想,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如今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社會的進步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越來越多,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目標。
創新能力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當中出現了難以解決的問題的時候,這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創新能力的發揮將促進學生轉變觀念、不斷釋放自身能量、開拓思維,更容易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
(一)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21世紀高等教育的主題,要真正突出這個重心,就必須對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進行變革,將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納入教學管理體制之中。現代的教育除了傳授學生基本的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創造知識的方法與技能,所以教師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鍛煉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十三章“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教師應該采用啟發式教學,應該從觀察和提問開始,培養學生的主動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可以結合授課內容開展課堂隨機討論。通過師生互動,優化課堂環境,以利用學生創新性學習,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講課的過程中,也可通過觀看視頻進行啟發式教學,在播放視頻前老師先提出問題,要求在學生觀看的同時進行思考,在視頻播放完畢后進行討論和總結,積極構建多維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認識、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小學生質疑現有的知識,培養創新思維。
(二)結合科學的實際操作
在改革課程體系和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的同時,加強實踐課程教學環節,強化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實現從科學知識型向科學知識的使用技能型轉化。結合教學的實際操作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科學,有利于學生張揚個性,有利于學生加強科學課程與學生生活實際,與社會生活實際相結合。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八章“滑輪組作用的研究”,老師可以根據所學知識的內容為學生們制定一個比賽的環節,變有限的課堂為無限的學習,鼓勵學生參與這些比賽,通過學生自由組成模擬的研究小組,逐步地對自己所制的滑輪進行研究和探索,進而了解其工作原理與技巧,方能得出更為精準的答案,讓教學更貼近社會生活,這樣才能使所學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這種關系的本質是民主和創新,是創新教育的前提。在教育實踐中,只有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充分尊重主體,發展學生個性,才能為創新學習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由于學生存在著差異,對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認識,這些人如同是圍繞一個中心問題向四面八方產生的輻射。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滿足他們的需求,允許他們在課堂上發表獨特的發現或見解,讓他們自覺而積極地投入學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二章“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對于這樣的課題來說,學生們一定有不同的想法與猜測,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人想法,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發展學生個性品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
綜上所述,只有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結合科學的實際操作,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方能在科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郎虎.小學科學有效開展實驗的探索[J].學周刊,2016(25).
[2]劉忠學.小學科學探究教學中的情境引入[J].科學課,2004(11).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