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麗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是什么?簡單地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小學生正處于形成習慣、培養能力的關鍵時期,素質教育時代,我們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對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還是離不開學校和家長及大家的提醒和監督。自理能力對于孩子的生活、學習都至關重要。所以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必須重視對學生自理能力方面的培養。
一、注重學生整潔有序習慣的培養,改變他們隨意無序的思想
這學期我負責一年級新生的班主任工作,開學后,我就發現有的學生穿戴不整齊,丟三落四,桌肚里的書、本子胡亂地堆放,紙屑雜物隨便亂丟亂放。發現這些情況后,我便通過每周的班會課滲透自理方面的思想,教育他們平時要學會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先教會他們如何整理書包、書桌,穿衣服,系鞋帶等等,然后教他們做值日,手把手耐心地教他們掃地、拖地。讓這些學生做好了,再去帶動全班同學,以點帶面,逐步培養。并且引入激勵機制,學生的書、作業本都要求干凈、平整,凡是到期末時書和作業本還保持干凈平整的,要給予一定的獎勵。指導過后就是嚴格要求了,每天安排最負責的學生做值日組長,并把每天值日生的工作與雛鷹爭章活動結合起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勞動習慣和熱情也高了。我常常和學生講:班級的衛生主要靠大家保持,而不是打掃,每節課下課我都會到班級里走走,及時對他們的衛生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已經養成習慣了,看到我來了就會不自覺地往地面上看看;作業本交上來之前都要輕輕把本角壓平……家長也時常反映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了,在家里也經常幫助家長打掃衛生,而且勞動起來特別有方法。
二、教育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改變他們依賴父母和老師的思想
這是培養學生自理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有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是第一位的,自理能力可有可無,可事實上自理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這也是當今社會對兒童終身發展的要求,如果不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那么他長大以后就很難做到這一點。每次我早上在校門口值班,看到學生的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背著書包領著孩子到學校,我的心里就有別樣的滋味,為此,我設計了一些主題班會和活動,有勞動習慣養成教育的主題隊會。有讓孩子們自己教育自己熱愛勞動的活動。比如開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誰有一雙小巧手”“勞動最光榮”“今天我當值日生”“小小診所”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中激發對勞動的濃厚興趣,從而達到培養自理能力的目的。
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一項訓練學生自理能力的主題中隊活動。比賽前,老師提出比賽的規則和要求:各小隊排好隊,每次選出一名隊員參賽,在規定時間里比賽整理書包、穿衣服、穿鞋子、戴紅領巾,最快穿戴整齊的就獲勝。比賽中,參賽隊員收拾穿戴,其他同學則在一旁,為自己隊的隊員加油。緊張有趣的比賽結束后,評出獲勝的小組和做得又快又好的隊員,大家都歡呼雀躍,非常高興。這樣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讓他們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
再如“小小診所”主題班會。先創設情景:小軍的房間亂七八糟,書包文具到處亂放、衣服鞋帽四處亂扔、垃圾遍地……讓學生根據這一情景進行診斷,開展行為評價并提出整改意見,并且讓學生在此類活動中明白自己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也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勞動方法,展示自我。在學生評價的基礎上,還讓他們嘗試收拾整理,用正確的行動為大家做出示范。
三、家校聯系,共同督促教育
在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和教育方面,脫離了家庭教育,一味依靠學校培養和教育與單純依靠家庭,認為自理能力應該由家長負責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學校對學生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和教育,應該成為家庭培養和教育的繼續和完善,家校結合,互為補充,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父母能做他們永遠的“保姆”嗎?面對孩子們缺乏自我服務能力,首先讓家長明白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得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得從家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爭取家長的支持,然后與家長們一起根據孩子的年齡及實際情況共同制訂出與學習有關的自我服務勞動技能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目標。每個家庭針對自己孩子的不同情況,制定出機動目標,我要求家長按目標去實施。在目標實施過程中,家庭主要是督促孩子完成任務,使學生在家庭中能真正做生活的小主人。
由于低年級學生做事堅持性差,在培養自我服務勞動方面需要老師與家長經常提醒,適時鼓勵,以此來增強低年級學生學習做事的興趣。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要他們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們創造鍛煉的機會,只有這樣,培養小學生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將來他們才有能力挑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