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芳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在一個班集體中,班主任是無可爭議的重要角色,承擔著主持班集事務、培育學生的重要任務。而這項任務又是十分艱巨的,一方面是因為小學生這個群體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師自身的局限性,如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也就無法與小學生這個群體進行正常的溝通活動。主要分析了小學班主任與學生進行溝通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溝通藝術;解決策略
在小學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班主任與學生及時有效的溝通,才能促進班級的良好發展,打造和諧的班級氛圍,全面地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而有效的溝通是班主任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條件,但是我們當前的小學教育現狀中,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狀況卻不容樂觀。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溝通問題
1.教師溝通方法單一
教師往往只單純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在發現班級中存在的問題后,只單單地針對個別學生通過說教的方式教育學生,學生往往在面對老師的長篇大論時,沒有足夠的耐心來認真地聆聽老師的訓誡,認為老師專門針對自己,在學生產生這樣的心理后,再對學生說教往往是徒勞無功的,這樣做既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也不利于教師對整個班級的管理。
2.教師溝通方式不當
在學生的世界觀中,并沒有太多的是非對錯觀念,而教師往往在學生犯錯誤時,認為學生是故意犯下錯誤來招惹自己,乃至以不當方式懲罰學生,這樣的手段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教師簡單地認為通過對學生進行懲罰就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后進行改正。但學生犯錯誤有多種原因,而當教師認定的結果與事實有偏差時,就容易讓學生認為老師在偏袒平時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便會極大地影響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更為嚴重的是,因為家庭生活、父母教育方式、自身性格等多種因素影響,有的學生自尊心極其強烈,并且敏感。在教師對他進行懲罰后會留下心理陰影,產生長時間的心理負擔。這樣直接導致教師在班級中的威信下降,不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
開展。
二、加強班級管理中溝通問題的具體策略
1.轉變溝通方式,調節課堂氛圍
在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中,教師往往沒有對自己正確定位,從而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較大的隔閡。教師應該學會轉變自己的定位,與學生做平等交流的朋友,這樣才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也更容易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小學班主任作為班級的主要管理者在公共場合、在課堂上以及正式的場合,都要保持自己應有的威嚴,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個正確的引導,但是在與學生課下交流時,教師一定要放低自己的姿態,真心去愛護學生,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消除師生之間的陌生感,讓學生在老師的面前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當學生犯錯誤時,要寬容平等地對待學生,認真地去了解學生犯下錯誤的原因,若學生是無心犯錯,那么就要對學生寬容對待。而且在處理學生時一定要一視同仁,并且要做到獎罰有序,既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也要讓學生了解到教師的良苦用心。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在學習生活上的積極性。同時一定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只有真正意義上尊重學生,才能與學生做朋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教師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性格,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充分了解了學生,才能選用更合適的溝通方式,加強相互之間的信任,這樣才能提高教師威信,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2.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成長中一方面依賴于教師的教導,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家長在家的教育。因此班主任不僅要重視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同時也要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教師通過與家長的有效溝通才能了解到學生的全部情況,比如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以及家教水平、學生性格等等。在學校中當學生有一些情況不方便直接跟教師講時,學生一般會告訴家長。這樣的情況下家長跟教師的有效溝通也能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問題。在教師的班級管理活動中,一定要看重家長這一環節,家長與教師的通力合作,才能促進學生在健康的氛圍中成長,同時提高教師的班級管理活動效率。
綜上所述,有效的溝通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推進班主任工作的有效開展。班主任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注,并與家長通力合作,以公平的態度對待學生,對學生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以及對于班級的歸屬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師在班級管理活動中的溝通效率,更好地管理班級,使班級更具有凝聚力,使學生能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秀英.淺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溝通藝術[J].新課程(上),2015(1):196.
[2]王慧君.淺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溝通藝術[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6):59.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