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日霞
摘 要:小學生對于善、惡的認知并不完全,所以,加強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在培養品德的同時也要適當地滲透“法制”意識。道德與法治更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習慣。在日常行為習慣中不僅要具有較好的道德觀念,還要有法制觀念。班主任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工作,在德育中首先是對學生進行正確道德引導。其次是對學生灌輸正確的法制意識。
關鍵詞:道德品質;法制意識;道德觀念
中國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我們渴望公平正義。孩子在進行社會化的時候,我們給灌輸什么樣的觀念就會產生相應的結果。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禮儀文化,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文化不再適用,逐漸地被廢棄,但是中國的文化精神不能被廢棄,所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以及良好的習俗習慣應該被繼承。而道德與法治不同于其他行為,它的作用是在不斷地進行文化教育以及習俗習慣教育的過程中形成并顯現的,并且,它的作用效果顯現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但是一旦形成并產生作用,就會對孩子的終生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一、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引導
無論你是認為“人之初,性本惡”還是“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成長都是需要引導的。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導,就好比一個高速行駛的列車沒有駕駛員,終有一天會傷到自己以及他人。因此,道德與法治,可以說是起到了對孩子人性的啟蒙作用。有人會認為家長才是對人性的啟蒙,但是,那是在家庭環境中,只有將孩子放到類似于社會的學校中,讓其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控制自己、發展自己,從而才會真正地達到啟蒙的作用。這是為步入社會后,面對社會中的善與惡、誘惑的干擾等因素的啟蒙。
二、對學生灌輸正確的法制意識
法律,不同于道德,道德要高于法律,法律是一個人必須遵守的,遵守法律是一種義務,而道德卻不是。但是道德的遵守與否,更能體現出一個人所接受的教育如何。從小學到大學,都有類似于道德與法治這樣的教育,足可以看出“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無德無才是蠢才,無德有才是害才,有德無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僅僅一味地強調成績是不對的,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孩子,都在為了成績而努力,就算是老師、家長有意加強孩子的德育,也是有心而無時間。什么能證明自己教育的學生好,最有效的效果就是成績。而像教育這樣的事業,是百年大計,短期內很難看到效果。因此,需要教師具有“道德與法治”意識,這樣才會為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灌輸一些“心靈雞湯”,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會偏離正確的方向。也許,我們不能讓所有的孩子都成為精品,但是,我們可以不讓他們成為“危險品”危害社會。道德與法治就是起到這樣的一個作用。
在培養孩子道德的同時還可以不斷地為孩子灌輸法治觀念。以前,要求我們遵循“道德”,如今,更加要求我們具有法制意識。中國是法治社會,要培養未來的接班人從小就要灌輸法治觀念,遵紀守法,共創和諧社會。道德在法治的前面,也體現了,道德是一個人行為處事的準則,而法治則是底線,無論是誰,他都不能越過法律這條底線,必須遵守法律規范,從孩子時,就灌輸成為守法公民的思想。也同時要在成為守法公民的基礎上,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品格、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優秀少年,合格的接班人。
我們常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的教師所承擔的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工作。國家所賦予我們重任——教育,我們為國家傳送的是什么樣的接班人,是“危險品”,還是“精品”。我們的班主任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我們的教育理念對孩子“三觀”所產生的重要的精神影響,也許,我們不能讓所有的孩子都成為精品,但也不能為國家提供“危險品”。班主任工作是復雜而長期的,尤其是德育短期內是難以顯現出影響的,也很難被察覺出,但是,它卻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怎樣的人,我們道德與法治的作用和文化課的作用同等重要,只有德才兼備,才是一個精品,才會更好地為國家發光發熱。如果只是注重文化課的成績,而忽視了德育,就很有可能培養出的不是一個有益于國家的人才,而是一個“危險品”,不僅僅辜負了黨和國家的栽培,還會傷害無辜的人民。
綜上所述,德育即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有覺悟做好相關的教育,并且,我們也應該加強我們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從而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成為孩子的榜樣。
參考文獻:
[1]胡敏.小學德育教育在網絡形勢下的新方法[J].中華少年,2016(10):15.
[2]唐瓊.網絡形勢下小學德育新方法研究[J].新課程(中),2016(5):37.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