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
摘 要: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個個階段組成,任何一個階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許多人的一生不幸福常源于他童年的不幸與受到的傷害,在不幸和傷害中他們被消極的負面情緒所包圍,應對問題時往往會呈現緊張、恐慌、逃避、膽小的心態,而一個人的心態往往會關系到一個人的命運,你擁有什么樣的心態,世界就會向你呈現什么樣的顏色。
關鍵詞:潛移默化;傳遞自信;常懷感恩
一、積極的教育之道就是和言良語,潛移默化
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就像是一個磁場一樣,影響著彼此的情緒心情,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要喚起孩子們喜悅、從容、勇氣、樂觀的積極心態。正所謂:“滴水穿石,勝過暴雨。”一次體育課下課,學生在操場上解散后,爭先恐后地瘋跑著往教學樓里沖,急得體育老師在后面大聲提醒“注意安全”,可是追逐著的孩子們正在興頭上,絲毫沒有注意到老師的擔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非常生氣,準備到教室找到那個領頭跑的孩子,好好地“教育”一番,走在去教室的路上,我改變了自己的主意,來到教室后,我對學生說:“我今天發現了我們班幾個同學特別有自己的主意,很聰明呀。”學生議論紛紛,我接著說:“剛才我看到很危險的一幕,許多同學急著沖進教學樓,這幾名同學不緊不慢,不搶不擠,危險就在身邊,他們卻敏銳地判斷出情形,并且躲過了,了不起!”我注意到那幾個跑的同學顯得特別不自在,我知道他們都開始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又說:“相信我們班這樣的同學會越來越多,老師等著去發現哦!”孩子們又重拾信心,我也松了一口氣。
二、積極的教育之道是欣賞優點,傳遞自信
一項哈佛商學院研究表明,非凡成功者都很自信,信念作為自我兌現的預言,你如何預言、解釋事物,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把事情朝向你預言、解釋的方向去推進,結果,預言就兌現了!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總是喜歡去“補短”,關注孩子們身上薄弱的一面,花更多的時間彌補他們的“不足”,其實細想一下,如果只關注弱的一面,我們恰恰是在一點點地削弱他們的自信心,而他們對失敗的恐懼,限制了他們邁向成功的心理。
班上有一個學生,他上課總是精力不集中,有些“小調皮”,喜歡惡作劇,學習也不用心,我發現之后與他了幾次談心,可是一點效果都沒有,而他對自己也有些自暴自棄了,最后我在鼓勵他的時候,其實我自己也是沒有信心的。偶爾一次我發現在他的書上、本子上有很多這樣的話“貝貝,加油!”“貝貝,你是最棒的!”“貝貝,你能行!”,我覺得很可愛,隨口問“你哪里棒了?”他展開燦爛的笑容,自豪地說:“我每天跟爸爸鍛煉身體,我很有力氣;我每個周末能幫媽媽拖地……”他一口氣說出好多,全是優點,看著他那興奮勁,我不由自主地摸摸他的胳膊,驚訝地發現小胳膊很結實!以我的經驗他應該會跑得很快,想到馬上要舉行運動會了,我問他:“你跑得快嗎?”這一問激起他的好勝心,他堅定地說:“很快!”當他跑了全班第一時,我充滿信心地對他說:“年級第一,非你莫屬!”以后他每天跟爸爸鍛煉時,都加了一項跑步訓練,果然他跑了年級第一,這時,我又對他說:“我看出你很有毅力,我對你很有信心,你肯定能做到上課集中精力,我們一點一點堅持,如果你需要老師的幫助告訴我。”我相信心理暗示的力量足以改變一個人,他真的做到了。我慶幸能夠幫助他看到他“長板”的精彩,也幫助他擺脫了“短板”的心理困擾。
三、積極的教育之道是肯定自我,常懷感恩
馬卡連柯說過:“我確信我們的教育目的不僅僅在于培養能最有效地參加國家建設的那種具有創造性的公民,我們還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變成幸福的人。”我認為孩子們的幸福感首先來源于“肯定自我”,需要從自己身上尋找“寶藏”,在肯定自己和超越自己的過程中獲得幸福感,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寶藏。
而感恩也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懂得感激的人經常能夠感到幸福,而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體會幸福的。感恩教育必不可少,我們收集“感恩”的故事,通過故事會的形式,在班級中宣揚“感恩”,讓孩子們從故事中去感知身邊的親人、老師、朋友、陌生人的關愛,由心底發出感慨,由心靈深處產生共鳴,舍棄以自我為中心,試著從他人的角度看待生活的艱辛,體味人生的冷暖,感受濃濃的親情,布置寫一封感恩的信。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段精彩的話:“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積極的教育之道是找到每個孩子內心獨特的琴弦,去喚醒它,奏響它,讓孩子的心靈充滿陽光,以積極的心態去擁抱屬于自己的幸福未來。
參考文獻:
[1]龍啟錦.關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
[2]錢貴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