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娟
摘 要:在小學閱讀教學中,透過語言文字去探討文本的內涵是必要的教學途徑,尤其是在記敘文中,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把握人物內心是非常必要的,除了這一點之外,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去探訪人物思想,把握人物精神品質,例如可以通過文章插圖,通過表演文中形象,通過整體感受,通過發揮想象,這些方法均對人物精神的感悟起到促進作用。從以上幾點展開具體論述。
關鍵詞:把握思想;人物言行;文章插圖;課堂表演;整體感知;發揮想象
在閱讀教學中,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把握,既可以深刻領悟文本的內涵,了解作者內心深處所要抒發表達的東西,同時,也可以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把握,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以及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展開研究討論是非常必要的。
在小學語文中,記敘文占據很大的篇幅,我們該如何展開記敘文的教學,讓學生學習語文呢?首先對文中人物言行舉止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除了這一點之外,還可以通過其他輔助途徑來展開教學,筆者認為:語文老師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借助文本插圖,仔細觀察人物
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的發展階段,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畫很感興趣,所以在分析課文時,不妨借助相關圖畫來仔細觀察文中人物,從人物的神態和動作上,學會把握人物內心。蘇教版每篇課文都編排了相關插圖,有的來源于所拍照片,有的是美術大家畫的插圖,都是對課文內容的輔助表達,這時語文老師應該充分把這項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在教學過程中,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畫時,既可以觀察主人公的圖畫,又可以觀察與主人公相關的人物畫面,讓學生在觀察、感受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教學蘇教版課文《虎門銷煙》一課時,我通過指導學生觀察主人公的神情和動作,更深層次地理解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圖片中林則徐站立在一群民工中間,頭戴官帽,身穿朝服,面部表情嚴肅認真,正義凜然,我讓學生談談對這幅圖片的認識,想一想林則徐心里會想些什么?學生聯系了當時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談到了銷煙行動在老百姓中間引起的轟動,還有的談到了外國商人看到銷煙行動后可能引發的影響,等等,然后帶著這樣的感情去朗讀課文,學生會更加深刻地領悟到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
二、通過課堂表演,深刻感知內容
在課堂上,語文老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各項感官,抓取文本中最關鍵的字眼,引導學生去感悟、領會,適當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親自演一演,讓學生自己進入相關的情境之中,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模仿很感興趣。如果在課堂上,語文老師能夠積極為學生創設利于表演的情境,就會在積極互動的氣氛中,更好地理解文章語言。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的一幕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時,我便教學生通過表演,來認識公儀休,體會公儀休的高尚品質。學生在表演課本劇時,通過討論把公儀休的動作、言行、神態做了分析,明白應該從哪兒入手能夠把人物表演得更加到位,刻畫得更加具體,以及對公儀休弟子子明的表演,從側面烘托出了公儀休公正廉明的品質。
通過表演,學生會對文本有了深層次的思考,語文課堂變成師生互動、文中人物與讀者無障礙互動的舞臺,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掌握能力。
三、全面把握文本,深層揭示內涵
經過閱讀教學的訓練,我們明白了不能分割文本,而應該把它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把握,拿到一篇課文,我們需要從整篇課文入手,從宏觀角度把握人物精神品質。并且能夠積極引導學生對讀書過程展開討論和交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記敘文占據了很大的篇幅,在教學時,首先在初讀課文時,可以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對文章有整體把握。然后在精讀課文中,進一步針對自己沒解決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合作探究,進而從整體上來掌握文本所要抒發的感情。
學生在整體把握文本的過程中,提煉信息,利用提煉出的信息形成自己理解文本的綜合能力,有助于學生對于文本中的人物精神品質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四、發揮想象創作,拓展人物形象
想象在語文教學的任何環節中,都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精讀課文時,如果語文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圍繞文本人物形象展開豐富的想象,會對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有更加突出的認識,同時對于人物形象的拓展延伸有著更加深刻的了解。
例如,在學習《虎門銷煙》時,精讀課文后,我以“我站在林則徐的塑像前”為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自己站在林則徐的塑像前,自己在心里會想些什么?又會對林則徐說些什么呢?接著讓學生展開想象,并合作討論,每個學生都心潮澎湃,結合課文內容,說出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肺腑的言論,有的說林則徐帶領人民虎門銷煙大快人心,有的說到了林則徐這一壯舉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有的說到了被林則徐激發起來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等等,不一而足,這樣的想象環節,對于學生進一步把握人物形象,是非常有利的。
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語文老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不僅僅從分析主要人物的言行舉止入手,還應該擴大視野,多種策略并重,可以觀察課文插圖,可以發揮自己獨特的想象等等。總之,所有的方法都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內涵,語文老師要熟練運用多種方法,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成尚榮.課堂教學:靜悄悄的革命[J].江蘇教育研究,2005(8).
[2]楊為清.語文發展的方向:關于課堂教學的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08(12).
[3]張友蓉.語文教師的課堂定位[J].課程教學管理,2010(8).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