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淑穎
摘 要:英語教學常常把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放在課程任務或教學目的的首位。在人文性方面,多數英語教師并未注意到情感教學的重要功效。英語教師必須要正確理解小學英語的人文性特征,并注重人文精神的灌輸。新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放在了首位。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快樂,能使英語課堂教學活力四射。
關鍵詞:師生;交流;文化
一、師生共通點,尋求課堂交流的源泉
課堂上,師生語言溝通情感互動的,良好的師生對話拉近了師生的情感距離。這種溝通對話是一種分享,這種分享意味著老師應該有更多的喚醒而不是灌輸,有更多的引領,而不是強制的輸入。這樣具有真實感情的師生交流,能關注到學生的真實體驗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關懷,也讓學生體會到如何關懷別人的交流,對形成良好的個性特征,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很有幫助,也就是說這樣的教學能夠體現英語課程的人文性特征。
二、文化魅力,吸引學生的原動力
例如:文化板塊教學片段
第一步:T:There is an important day in November this year.今年十一月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PPT呈現的日歷中圈出感恩節的日子)
第二步:轉折感恩節的人文獨特性
Thanksgiving is not an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K.感恩節在英國并不重要。
第三步:反問英國最重要的節日
第四步:引出圣誕節
第五步:追問圣誕節人文風俗
第六步:抓住學生對人文風俗理解的失誤,推動課堂進入中國新年。
【案例分析】
(一)“承接”
以日期為媒介,由生日轉入到節日。在教學設計中,文化板塊教學緊接著自由對話之后,十一月是師生共有的生日月,談話中引申十一月中重要的節日是什么?從日期上引出本年的感恩節日期是11月27日。提示西方節日記法的特別之處,感恩節日期為十一月第四個星期星期四。生日與節日都是特殊時間的標記,時間是他們的同性,快樂是他們帶給人們的共同感受。
(二)“轉折”
以感恩節文化的“獨特性”為切入點。首先,感恩節文化的“獨特性”。在了解的過程中出現已知詞匯,突破難點詞匯,讓學習融于閱讀的過程中。其次,感恩節的區域的“獨特性”。一般意義上感恩節屬于西方節日,但不是所有的西方人都慶祝這個具有美洲特色的節日。以“地域獨特性”為轉折點,引出轉折性陳述:感恩節是美國重要的節日。感恩節在英國并不是重要的節日。由此追問,英國最重要的節日?教學話題由感恩節成功轉入圣誕節的討論。
(三)“對比”
節日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具體體現,它真實地環繞在學生的身邊,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過,親自體驗過,甚至年年期盼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中西方節日風俗文化中有了具象化的體現,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知其中的不同,這樣的真實感讓課堂教學有了真實的語言交流和情感交流。
(四)“再現”
將任務教學的內容與節日風俗融為一體,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相結合,讓人文氣息縈繞于課堂中。春節有很多風俗,“紅包”是學生喜歡的部分。教學設計中,為每一位同學準備了紅包,現場分發。紅包設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教學指導,如何獲得紅包?“聽仔細,勤思,多發言”。第二個部分,教學知識的拓展,拓展學生已知更多的節日,中秋節、元宵節、春節、圣誕節、端午節,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喜好,挑選一個喜歡的節日,并完成一份節日活動計劃小短文。
【反思】
發掘課本教學內容中的人文內涵,拓展學生的眼界。本課為文化板塊,節日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鮮明體現。《辭海》中就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本環節主題是文化板塊,在教學中圍繞節日文化,抓住各國節日文化風俗的不同,以此為切入點,將英語知識教學滲透其中。節日文化本身的魅力沖淡了知識教學的枯燥,教學變得流暢而富有趣味。發掘課本教學中的人文內涵,在教學中給學生一些期待,學生還課堂一份驚喜。
在英語課上,英語不僅是學習的目的,也是溝通的媒介,英語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用英語進行朋友般的溝通,建立充滿人情味的英語課堂。將人文滲透到教學中,在教學中發現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抓住節日風俗文化主題,將學生的親身感受和直接的語言經驗運用到英語課堂中來。讓人文氣息縈繞英語課堂,情至深處,課自動人,用人文關懷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自信而努力。
參考文獻:
張遠清.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構建互動的英語課堂[J].語數外學習(英語教育),2013(S1):35.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