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摘 要:數學作為小學教學中的重點科目,學好數學對于提升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和生活實踐能力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中,還應采取適當策略培養學生數學探究能力,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這對于學生其他科目學習能力提升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數學;探究能力;有效策略
與其他科目相比,數學科目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指導,還應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嚴格控制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根本上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為保證小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有所提升,制定相關策略至關重要,以下筆者將對小學數學探究能力培養策略進行詳細的論述。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對于小學生來說,在數學教學中,按照數學教材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探究的欲望。在進行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相應數學知識提出質疑,在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了解的同時,保證學生自主思維能力有所提升。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心理變化趨勢等方面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按照相應的了解進行問題情境創設,借以激發學生對數學課堂的興趣,使得學生對相應問題的探究欲有所提升。比如,在學習《認識圖形》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日常生活向學生提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由于日常生活中存有的圖形較多,這一問題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再來根據其他學生所列舉的圖形,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拿出事先準備的圖形道具,加深小學生對相應圖形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對相應數學知識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七巧板等教學工具,在課堂上利用七巧板擺出各種物體的樣子,并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所擺出的物體說明該物體中涵蓋的圖形,激發學生對“認識圖形”一課的興趣,確保學生數學知識學習能力有所提升。小學生本身處于愛玩的階段,這也從側面說明對小學生實施一絲不茍的教學模式是根本不行的,因此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按照學生學習能力和教材內容創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并采取適當措施實現師生關系優化改善的目的,確保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能夠主動探究相關數學知識,在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
二、按照教材內容組織實踐教學
對于小學生來說,組織實踐教學能夠保證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取到相應的數學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且,相關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采取實踐方式進行數學教學的效果遠遠優于傳統教學模式,這種實踐教學能夠使學生各項感官參與到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使得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有所提升。比如,在學習《認識負數》一課時,由于學生對負數的了解不足,在進行《認識負數》教學時,僅僅采取傳統教學模式是根本不夠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將負數知識點與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結合,借以提升學生對負數的了解。在實施數學實踐教學時,教師站在講臺前面,并告訴學生這個位置就是原點,向左為正,向右為負,并以步數代替相應數值,比如+1就是從原點向左走一步,-2就是向右走兩步。之后按照教材列舉一些簡單的運算,比如說“3+(-2)”,教師首先向左走三步,再向右走兩步,要求學生觀察自己距離原點的距離和方向,側面提升學生對負數的了解,使得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有所提升。
三、評價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一堂數學課結束之后,需要教師按照學生對當堂課知識點的掌握能力制訂綜合評價,按照學生數學知識掌握能力結合數學教材內容制訂下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確保學生對相應數學知識有一個全面的掌握。而且在進行學生學習能力評價時,還需要對學生心理變化等方面深入分析,制訂合理的方案,在保證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評價合理的同時,確保學生對課堂上講述的知識有所了解。比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教師在臨近下課時,要求學生做一些有關混合運算的練習題,并對學生練習結果進行審批評價,保證教師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有所了解。如果做錯的學生較多,就需要教師制訂混合運算教學鞏固計劃,確保學生對混合運算相關知識點全面掌握,側面提升學生數學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明確數學探究能力在小學數學知識學習中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培養學生數學探究能力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至關重要。為保證小學生數學探究能力培養的目標得以落實,必須按照學生學習能力和其他外在條件制訂相應策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確保小學生數學探究能力培養效果符合教育行業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張華.淺談培養小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1(2):112.
[2]邱雷顰.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海峽科學,2011(5):93-94.
[3]鄭國俊.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5(33):182-183.
[4]劉秀芹.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4,28(1):96-98.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