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衛平
作業習慣是學生學習習慣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了解教學的效果,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教學進程。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是小學階段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主要職責。
教師應該怎么做才能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呢?本人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信心、專心——學生造就良好作業習慣的前提
1.端正態度,激發養成良好作業習慣的信心
認真書寫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良好作業習慣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觀察一個學生的作業習慣和質量,就能夠看出一個學生是否具有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想要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教師要尊重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要讓學生相信自己是有能力高質量完成作業的。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恰當的作業要求。如,書寫要認真,橫平豎直,不允許隨意亂涂亂畫,坐姿要端正;規定各種本子的用途,不要隨意更換;及時糾正反饋,當教師發現學生作業中出現錯誤時,應立即按要求讓學生在規定的地方認真訂正。
2.專心致志,提高語文作業質量的保障
有些學生在做作業時容易三心二意、心猿意馬。教師應該保持作業環境的安靜氛圍,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靜下心來思考、書寫、閱讀。
教師逐步培養學生做作業時不要說話、隨意走動,如果學生專心完成作業,完成作業的時間也會相對減少。因此,教師應該讓孩子建立時間觀念,規定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提出質量要求,長期堅持可以讓孩子做作業時更專注,培養做作業的良好習慣。
二、精心、盡心——教師促進良好作業習慣的催化劑
1.精心設計,激發作業興趣
教師布置作業不在于多,而在于少而精,還要有較強的目的性、訓練性,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也不會讓學生疲于應付,可留下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精心設計、選擇作業類型,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搜集、整理出質量比較好的練習進行分類、選擇,以供學生更好地使用。
2.盡心批改,教給作業方法
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及時檢查作業,盡心批改,多元評價,及時查漏補缺,督促學生及時糾正錯誤。批改時可在本子上簡單寫上評語“進步了”“加油”,或畫表情符號,或打上星級評定等等,這些針對性的評價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明白優缺點。老師的及時評價也給學生一個積極的印象,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重視,有利于提高作業質量和教學效果。經過教師的長期督促訓練,學生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就慢慢養成了。
3.耐心引領,樹立作業榜樣
好的作業標準是干凈、正確、有一定速度。教師要以身作則,注重示范作用,板書要規范,批改評語要工整,批改要一絲不茍。平時教師也可從班中選取優秀的作業給學生欣賞學習,展評優秀作業,表揚進步作業的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的養成,教師要耐心引領、督促,教給方法,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要不厭其煩地糾正學生不良的作業習慣,在教師長期以身作則的陶冶下和同伴的榜樣示范下,學生不知不覺明白了良好的作業標準,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4.多元評價,培養作業動力
教師評價學生的作業不要簡單使用“√”和“×”,可以在未完成的空題處打“?”,在未完整的地方寫“……”,可以根據書寫的質量用“ABC”打等級,特別優秀的畫“☆”,在答題未看清要求的地方畫線,在空白處寫簡單評語“有進步!”“你真棒!”等等。這些符號的使用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不足之處,進行針對性修改。
小學生好勝心強,可以開展小組間、同桌間的作業互評,通過各種比賽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作業中來,既可以及時評價他人,也可以培養學生作業的興趣,激發動力。
三、貼心、細心——家長促成良好作業習慣的推進器
1.統一標準,保障語文良好作業習慣的養成
有些學生在學校和在家完成的作業質量相差很大,學校的作業認真,家庭作業質量、數量都相差甚遠。因此,教師要與家長取得聯系,進行溝通,為了孩子更好地發展達成統一標準,爭取家長配合。想要讓學生在家庭作業時也養成作業的好習慣,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是不可少的。
2.家校溝通,提高語文良好作業習慣的成效
教師要獲得家長的配合,指點家長細心查看作業的措施,給孩子創設安靜的作業環境。經過溝通,教師也會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現、學習狀況,尤其是孩子的預習、復習、閱讀這些書面作業之外的作業完成情況。
總之,培養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任重而道遠,教師只有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持之以恒,用“心”監督、引導,用“心”助力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教師、學生和家長三方共同合力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使孩子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劉玉彬,胡法光.改進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的新探索[J].希望月報,2005.
[2]王海淘.新課改下語文作業改革的設想[J].牡丹教育學院報,2004.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