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小堅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環境監察支隊主要負責市區污染源的直接監管,以及對縣(市)大隊的業務指導。在人員編制無法增加的情況下,面對日益增加的投訴處理和繁重的執法監管壓力,如何發揮人員效能最大化、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執法水平?這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為了高效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梧州市環境監察支隊堅持“微創新”,利用目前“大互聯、云儲存、云共享”的便利條件,充分發揮人員主觀能動性,拓展移動執法終端使用功能,成為解決上述問題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達到基層人員“會用、想用、實用”的目的。“微創新”已經成為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和提升執法效率的竅門。

對于長途出差人員行李的存放,可以通過在車頂加裝可拆卸的行李廂解決
針對基層監察機構日常執法取證時效性強,且經常參與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任務特點,支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眾人獻計獻策,將涉及日常執法取證、應急處置、個人防護等近40種80多件裝備和工具列出清單,提出改造方案,請專業木工對帕拉丁越野車尾箱進行改造,充分利用車內每一寸空間,僅花3000多元就實現了上述裝備分層分格分類存放,極大地方便了執法取證和應急處置工作,實現了“隨時能用,基本夠用、方便使用”的目標。
2015年自治區監察總隊向全區市、縣兩級監察機構統一配發移動執法箱和終端。在使用過程中支隊根據任務需求,將強光電筒、印泥、取證章、攝像機補光燈、備用墨盒、測距儀等常用工具補充進一個執法記錄儀的空包裝盒中,然后置于移動執法箱內。同時編寫相關教案,實現無依托或野外條件下“一箱在手”完成所有調查取證工作。

凌晨時分執法人員正在利用執法裝備對無證電鍍作坊實施現場調查取證工作
對于一線執法人員,除了車輛和移動執法箱所配工具外,支隊對于一線執法人員還專門配備了個人執法包,里面包括“九個一,即一疊執法文書、一個記錄本、一臺執法記錄儀、一盒pH試紙、一本全區地圖冊、一支強光手電、一把卷尺、一個印泥盒、一把雨傘”。這些工具與移動執法終端、執法箱和執法車輛構成了一套有機結合的現場執法取證體系,基本可以滿足各種條件下的工作任務。
圖示信息往往給人直觀明了的感覺,能有效彌補語言描述的不足。在環境執法調查中,通過合理布局制作詳略得當、突出涉嫌停用、閑置、關閉治污設施,被調查單位廠區分布(主要生產車間、主要污染點源)、環境保護設施位置(注明停用、閑置、關閉治污設施)、排污口位置、排污途徑、路線和去向、采樣位置、環境風險防范設施,以及周邊敏感點等內容的示意圖,能成為鎖定違法事實的強有力證據。但通常手工畫圖的表現力強弱往往與執法人員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密切相關。梧州市環境監察支隊通過多方查找多次試用,終于找到一款公開發布的簡易制圖軟件,容量雖然只有5M,但對其進行二次開發后,分類制作符合環境執法取證要求的“七庫百圖元”,以類似“搭積木”的方式,無須執法人員具備任何CAD制圖基礎,僅需一兩個小時的簡單培訓,即能快速準確制作出直觀明了的《現場勘察示意圖》,在當事人加蓋指印并簽字確認后,成為一項強有力的證據材料。補齊了手工畫圖水平參差不齊且易被質疑的短板,實現《現場勘察筆錄》《示意圖》《取證照片》三項基礎證據材料的電子化、規范化。

支隊充分利用內部局域網的便利條件,獨立構建容量高達6T的圖片和視頻證據數據庫,將執法人員現場檢查采集的所有圖片和視頻資料,統一按科室、片區、一廠一檔分門別類地進行建檔歸集,不再獨立存放于個人電腦硬盤中,方便支隊所有人員調閱和使用,消除“信息孤島”。
通過長期對帶有時間戳功能的多款拍照APP比對試用,支隊最終確定一款名為“時間相機”的手機APP完全滿足平時執法取證對時間信息的要求。通過統一安裝、統一參數設置,執法人員在調查取證時,時間信息以“黑底白字”永遠固定在照片右下角,顯得既直觀又莊重。無論在白天、黑夜、順光、逆光、彩打、復印條件下,其時間信息永遠都是清晰可見的,完全符合證據要求。還可以根據任務需求將GPS信息和地點信息也記錄固定下來。結合統一定制好規范照片格式模板,由辦案人員根據實際選擇恰當的格式模板,生成的取證材料顯得條理清晰,簡潔美觀,證明力強。

環境監察涉及各種法規制度和環境標準,而且還要掌握各種生產和治理工藝流程,報紙、網絡上也有各種案例、經驗做法值得我們不斷學習和充實。但收集整理是件繁瑣辛苦的差事,如何便捷地實現“一鍵整理收集、隨時隨地查閱”,讓基層人員“會用、想用、適用”才是我們的目標。支隊把目光投向了近幾年逐步興起的“云”技術上面來,通過不斷摸索試用,最終確定網易公司推出的免費軟件“有道云筆記”完全滿足我們的需求,使我們的移動執法終端變成強大的移動的數據庫及資料、經驗收集和分享的平臺,與安裝電腦端進行同步、協作使用后,簡便性、實用性的功能超乎想象。
通過安裝手機端和PC端軟件,可以隨時隨地把網絡上有用的信息通過收集功能,快速歸類到相應的目錄下,稍加編輯就可以永久變成自己的資料,不用擔心鏈接失效。對于紙質的信息,則通過軟件內置的掃描功能,直接將資料轉換成PDF文件。對于工作過程中一閃而過的“靈感和想法”,通過手機端先行記錄下來,待有時間再慢慢梳理完善。通過“云端”技術,手機和電腦相互同步保持資料更新。最后通過分享功能,實現“一人收集、全體共享”。
而在對軟件使用過程中,我們逐步發現另一項“云協作”功能更是其他網絡云盤所不具備的,也是這款軟件最大的亮點,對提高辦公效率及查閱工作進展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通過事先建立好相關的表格,我們可以實現“多人同步錄入,數據實時歸集”,無須再進行專門的匯總管理。對于案件的辦理進程,也可以將簡要信息通過手機端進行錄入,其他相關人員可以及時掌握查辦進度,進而督辦落實。
由于利用了“云端”技術,即使手機或電腦更換或異地辦公,通過云同步可以快速地把所有資料完整無缺地更換到新設備當中。由于是免費軟件,其對于“云協作”的人員數量有所限制,但支隊通過按科室為小組,建立多個“云協作小組”,支隊中層以上領導再逐一加入,巧妙地避開了人數限制的局限,整個軟件使用未花一分錢。而網易公司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網絡技術公司,其安全性能也是有保障的。
在日常調查取證過程,往往會遇到當事人不配合提供或不能及時提供企業登記信息的情況,對此支隊統一要求執法人員在手機端安裝使用工商總局發布的“全國企業信用信息查詢平臺”APP,由此可以實現準確查找注冊企業名稱、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和分支機構信息,有效避免出現認定當事人基本信息錯誤導致程序違法的情況發生。

在應急處置工作中,經常需要排查野外或陌生地域,以及掌握周邊敏感環境區域,在調查取證中也要掌握廠區平面布局和方位。經反復試用我們確定一款名為“奧維互動地圖”的APP運行速度和內置功能能較好地滿足所需工作要求。
目前全國眾多省份已經普及使用移動執法終端,對污染源現場檢查多采取終端完成信息采集和錄入,并現場生成紙質材料。在工作中支隊年輕人為了提高檢查效率及減少錄入缺漏項,都會在手機端加裝一個“訊飛語音輸入法APP”,利用其對語音的高識別率和轉換文字的特點,再輔以文字編輯工具,在執法檢查中一邊檢查排污點位,一邊對發現問題進行語音記錄,利用APP直接轉變成文字,再稍加修訂后即可通過復制—粘貼功能,將其轉錄到移動執法終端的記錄模板中,再補充一些企業基本信息,即可完成檢查記錄的制作,既節省了時間也減少了事后記錄的缺漏項,一舉兩得。

在大練兵案卷材料整理階段,工作人員一再抱怨案件材料目錄整理繁瑣且頁碼編排極易出錯。對此支隊召集熟悉Excel表格的人員商議能否編寫一個小程序來提高工作效率,經兩天編寫,終于制作出通用格式的《案件卷宗材料匯總編輯器》,實現在10分鐘內快速編排近百頁的案卷材料目錄,且頁碼自動累加減少出錯,并將其與案卷材料分類歸檔目錄建立鏈接關系,極大地方便案件辦理過程中的電子文檔分類存放,提升案卷材料可查可閱性。
通過歷年的辦案積累及各級評查稽查的磨煉,支隊通過取長補短對各種執法文書和調查報告的格式和內容、內審程序等不斷規范,形成完整的文書體系,放置于內部服務器中供執法人員調取參照使用。
通過歷年以來局領導的悉心指導和支隊全體人員的不斷努力,梧州環境監察支隊近年以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今年6月份市局采取筆試、搶答、模擬現場取證三種形式,組織屬地監察人員開展執法技能大比武,支隊組成兩隊參加比賽包攬了前兩名。
10月份自治區監察總隊又組織全區監察隊伍舉辦第二屆“污染源自動監控移動執法技能”大比武,通過設置多個模擬問題實地檢驗各地執法隊伍使用移動執法終端,以及辦理行政處罰案件調查取證的技能水平,支隊和縣區監察大隊組織的縣級隊分獲市級組第一名和縣級組第二名的好成績。
在自治區組織的“潔海”執法行動中,以支隊為主的執法小組查出的問題及違法線索位列20個小組當中第二名,得到環保廳的通報表揚。
根據自治區環保廳安排,今年11月中下旬由分管局領導親自帶隊,以支隊骨干為主要班底,加上縣區大隊人員組成的精干小分隊,奔赴河北滄州參加“京津冀2+26城市”強化督查,取得了第17輪第一名的好成績,被環保部評為“每周一星”,真正展示了梧州監察隊伍的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