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小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27-02
為貫徹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的總體要求,全面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育部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要求中小學校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作為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將教研與培訓有機結合。我校采用“學、研、用”三段式培訓模式開展智能化教育裝備的校本培訓,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應用課堂教學能力。
一、學:以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切入點,創新培訓方式。
學校首先從師資隊伍抓起,對教師智能化教育技術裝備培訓采用線上微培訓與線下的校本培訓相結合。
1.線上培訓。依托微信群和“微信公眾平臺”,在教師中開展移動式學習的“微培訓”。我們把培訓的內容做成一個個簡短的微課發送給老師,這樣做有四個優點:(一)培訓時間短,易于學習,每個培訓控制在五至二十分鐘內,占用教師時間不多,效果卻很好。(二)精選培訓內容,針對教師實際需要,解決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應用中的問題。(三)教師可以靈活自主選擇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和培訓內容,可以在學校、可以在家里用智能手機就可以進行學習,最大限度地幫助教師利用零散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做到了工作、學習兩不誤。(四)微培訓最大的優勢是尊重個體,因材施教。這個“微培訓”相當于是“一對一”的培訓,可滿足不同教師的個性化學習。例如有年輕教師接受能力強,已經掌握的學習可以跳過,直接選擇提高學習;而沒有基礎的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慢慢學,看一遍不會,那就看兩遍、三遍,或按暫停鍵一步步跟著微課操作。
2.線下培訓。由信息技術處負責,利用教研活動時間分組對教師進行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開展了智能平板微課的制作、福建省公共資源教育平臺、交互式智能平板使用、網絡云盤使用、智能手機運用于課堂等硬件、軟件的培訓。學校還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組織教師培訓,聘請專家為教師開展微課培訓、開展智能手機運用于教育教學的培訓。學校選派優秀教師前往福州、廈門、三明等地參觀學習,選派出去的教師回到學校后,要進行反思總結,并向其它老師匯報收獲和心得,使其它教師也能有所收獲,共同提高。
二、研:以探究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為關鍵點,開展研究活動。
1.開展課題活動。分別開展語、數、英、信息技術四個學科應用交互智能平板進行教學的實驗課程,課題組每月開展一至兩次的課題研討活動,在課題組活動中實驗教師對實驗工作中的得失進行總結,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討。課題組圍繞主課題分階段提出研究的小課題:比如,如何制作智能平板交互課件?如何利用希沃交互智能平板提高課堂效率?開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題研究?利用智能手機對課堂進行實時評價?如何利用智能平板錄微課?等這些小課題基本是來源于實驗教師在實驗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整個的研究過程離不開教學實踐。
2.利用觀課磨課等方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開設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研討課,與教研組教師觀課磨課,研討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如何做到有深度、有效果、有意義,轉變全體教師的思想觀念,促進全校教師信息能力的提高。
3.開展網絡教研活動。課題組成員在規定時間內同觀一節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視頻課,通過如QQ、微信等網絡勾通工具進行評課,開展曬筆記、曬心得、曬反思等形式促進教師的成長。
三、用:以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為落腳點,深化教學改革。
“應用”是學習信息技術、研究信息技術最終目的和最終落腳點。因此,為了充分發揮教師使用交互智能平板的頻率,提高課堂的效率,讓先進的設備不至于成為擺投。學校對使用交互智能平板的班級進行跟蹤管理,鼓勵教師會用、樂用、用好智能化裝備,更好為教育教學服務。
1.在常態化教學中對使用智能化裝備進行教學的做好記錄。從記錄反饋獲得信息,我校80%教師能夠利用智能化教育裝備進行課堂的教學,老師教會學生利用智能手機進行微課的學習;信息技術教師應用微課進行課堂教學,用微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數學老師利用手機微課進行課后復習,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課后鞏固學習,就像身邊多了位輔導老師。
2.我們利用智能化教育裝備實現翻轉課堂教學。翻轉課堂主要由課前和課中兩個部分組成。課前,教師運用希沃交互智能平板根據知識點內容設計與制作微課,并設計與微課配套的學生學習任務單;學生基于學習任務單在智能手機上自主學習微課,完成學習任務單中相關的練習,提出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與困難;教師收集與整理,學習自主任務單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開展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課中,教師根據設計的課堂學習活動,利用交互智能平板組織學生開展課堂學習,在課堂學習中注重通過互動討論、協作探究等活動。來進行問題的解決與知識的內化。教學從原來的“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提高了課堂效率。